首页 -> 2008年第2期

政治口号的变更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演变的影响

作者:谢晓博




  政治口号是党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所提出的用以唤起民众、鼓舞斗志、指引航程的具有号召力、聚合力、战斗力的政治旗帜和政治号角。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和制定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口号,这些政治口号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各项事业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推动着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地走向胜利。这其中也包括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更是与政治口号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
  
  1949~1965年这17年间,随着不同时期的政治口号的提出,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曲折中摇摆前进。
  
  1 “不要四面出击”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建立
  建国初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团结最广大人民,凝聚人心,成了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政治教育方面,则表现为对灌输反动思想的政治课程的取缔,设置新的政治课程。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着重阐明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政治口号和策略思想。他说:“我们不要四面出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把“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做好的八项工作之一。毛泽东明确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不愿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
  根据这一指导精神,教育部门立即着手对旧教育制度和旧的中学政治课程进行初步改造,取缔了旧学校中具有反动性质的政治课程,设置了新的思想政治课。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刚刚解放,新设置的思想政治课,是以配合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统一。
  195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明确指出:除各课均应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外,初高中各年级均设政治科目。它标志着政治课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正式确立。此后,大部分年级开设了《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课程。主要教材有于光远、王惠德编写的《政治常识读本》,胡绳、于光远、王惠德编写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讲座》,还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等。
  这一时期的中学政治课程紧密联系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中学生思想,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对于激发广大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爱国主义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使中学生认清形势,提高政治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变化
  由于1956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学生思想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紧接着又在他给周恩来的信中明确指出:“恢复中学政治课,要编写新的思想政治课本。”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并将其首次作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一切学校必须进行马列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并强调指出:“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拒绝在学校中开设政治课,不论什么借口都是错误的。”随后,1959年9月,中央教育部颁布了《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建国以来关于政治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草案》对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课时的安排、教材编写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标志着中学政治课以运动为中心转向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为中心,政治课开始出现转机,为迎接政治课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中学政治课有这样一些特点:由于党的路线正确,为政治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课程设置达到统一,广大教师注意探索教学规律,中学政治课开始走向成熟。后来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学政治课受到了“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政治运动冲击了中学政治课,使政治课蒙受到了重大损失,但是,却为以后中学政治课新的高潮到来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二、“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挫折期
  
  1966~1976年这十年间,在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下,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遭到严重的破坏。
  为了防止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政治口号的煽动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政治课也在劫难逃。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1966~1967学年度中学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求报告》,中央批示指出:目前中学所用教材,没有以毛泽东思想挂帅,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违背了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再用。教育部应该积极组织力量,根据党和毛主席有关教育工作的指示,重新编辑中学各科教材。自此以后,以前出版的中学政治课通用教材被大加批判。接着,学生纷纷实行“停课闹革命”,中学政治课基本停开。原教育部统编的教材被停止使用,教师队伍被冲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刚刚形成的政治课体系被打乱。
  这一时期的课程特点: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紊乱且极度不统一,虽然各地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叫法不同,但基本内容都是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因此从形式上看是开设了中学思想政治课,但所开没的课程主要是服从“政治运动”的需要。当时“运动”不断,中学思想政治课几乎变成了“运动课”。这种做法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发展期
  
  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行,也进入了新的改革时期。
  
  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复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伟大的历史转折。政治课的春天也随之到来。1980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