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中数学总复习中的“高原期”现象及对策

作者:赵忠平




  在高三数学总复习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题型,当练习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效率不再提高,而是保持当前这一水平,甚至出现倒退,心理学上将这种由劳动的单调性和重复性造成的低效率现象叫做“高原期”现象。在数学高考总复习中,持久、单调、重复地复习教学,不仅达不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反而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使学生数学成绩和数学能力持续快速地提高,教师在数学复习教学中必须防止和克服“高原期”现象的制约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数学总复习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数学总复习中出现的“高原期”现象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以便于与各位同仁交流与商榷。
  
  一、数学总复习中的“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1 复习课型设计单调,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丧失兴趣,造成数学复习的低效率。在总复习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丢开课本,以复习资料为蓝本进行复习。这些资料的设计都是课时型的。基本上是“练-讲-练”模式,或是“讲-练-讲”模式,课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重复性。如果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形式,改变单调重复的复习形式,必然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因而对复习教学缺乏兴趣。
  
  2 学生参与度低,动脑动手机会少,造成复习的低效率。数学总复习是高中阶段知识的汇总提炼,因而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日复一日地采用“一言堂”,忽视了师生的双边活动,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的疲劳,教学效果自然低下。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和解题训练,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拿到一道题好像知道怎么做,可就是做不对或做不全。
  
  3 未恰当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造成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协调。有的老师在复习中例、习题设计单一,过于常规化,忽视了数学方法的强化和巩固,只能达到熟悉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方法技能的目的,难以形成学生较强的数学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被动地简单模仿,思维容易疲劳。有的老师在复习中设计的例、习题过难或过偏,超过了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和所学的知识范围,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理解,老师一味的讲,学生却没有反应,是因为曲高而和寡,失去了复习的真正价值。
  
  4 对学生心理辅导和情绪调节不够,对学法指导不及时或不得力,造成一些学生情绪低落、爱发脾气、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出现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同学经过长时间的紧张复习身心均感到疲惫,学习热情下降,并且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自己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情绪容易波动。
  
  二、克服数学总复习“高原期”现象的对策
  
  1 课型多样化,教法灵活化。实际上高三总复习是一项高强度、高技术、大容量的特殊教学时期,每节课应让学生感到内容充实、方法新颖、思维活跃,因而注意力更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扎实,从复习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课型。如通过梳理达到知识系统化的归纳型复习课;分清概念、规律易混的比较型复习课;寻找解题规律的题组型复习课;提高综合能力的专题型复习课。不同课型的交替搭配使用,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数学兴趣,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数学复习质量。
  
  2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复习教学中仍然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切实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疑惑之处,摸清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薄弱之处,做到对症下药!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知识的归纳与整合、方法的提炼与拓展的全过程。灵活选用“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很好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如讲评课是复习教学中常见的,但对每节课也应有不同的方法,如果老师就题论题的讲评,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效果较差,如果老师能灵活安排,情况将会截然不同。如课堂展示问题,学生讨论,征集解法,交流心得。课前展示问题,征集解法,课堂学生讲解,师生共同评析。及时地总结推广学生中的新思维、新方法及最佳解题成果: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体验成功的喜悦。挖掘问题的潜在功能、在变式中开拓思维,培养应变能力,达到解一题、通一片、提高一步的目的。
  
  3 设计好的数学问题,注重对数学问题的多方面探究和深层次挖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具备(1)挑战性:问题具有新颖性,必须能对学生构成挑战或认识上的障碍。(2)可接受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容易接受问题的条件,并能试图加以解决。(3)非常规性:学生不能按常规去套,而只能类似于科学家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探究活动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高三第一轮复习最为关键,所占时间最长,在复习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复习,而且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方法的巩固,设计例、习题不能停留在章节板块知识复习的层面上,而要适当地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问题,增强知识的覆盖面与跨度,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遵循“小综合,多变化”的原则,在问题的变化、引申、拓展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如对人教版高中数学第2册(上)P12例2: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a<b,求证:(a+m)/(b+m)>a/b,在复习不等式的证明时笔者采用先设计房子的采光率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再比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证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4 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和学法指导工作,消除学生紧张情绪。要让学生走出“高原”,必须根据学生复习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各阶段复习的学法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数学教学和训练中灵活运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恰当安排复习、测试、自我调整的时间,将学生训练和反思交叉进行,时时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在课外还应指导学生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呼吸新鲜空气,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教会学生学会放松,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总之,高三毕业班数学总复习中“高原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数学高考质量的有效提高,影响了数学综合能力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必须引起每位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只要我们切实遵循教学规律、悉心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深刻挖掘知识的内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总复习中出现的“高原期”现象是一定会克服的。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