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对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几处质疑

作者:顾新利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历史教材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它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准确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教材力图做到形式活泼,图像精美,文字生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这套教材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之处,在某些细节方面还值得推敲。
  
  一、格式不规范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在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子目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他沉痛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这里使用了引号,稍有语文常识的人都知道,引号中的内容表示直接引用,应该是当事人的原话,容不得修改,但编者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错误地使用了经过加工的现代语言,这不符合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在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来,一百多年前的林则徐怎么不说“之”、“乎”、“者”、“也”,说话怎么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建议编者将这里的引号去掉,或者直接引用林则徐的原文:“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其原文应为:“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二、用语不规范
  
  教材中的一些用语,特别是对图片等资料的说明不规范,容易引发歧义。如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中使用了一幅图片,图下的文字说明是: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仔细观察图片,只看到已经被执行枪决了的共产党员的尸体,显然图片内容与图片说明不相符合。建议将文字说明修改成:被国民党屠杀的革命志士。再如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使用了泸定桥的图片,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桥上不仅有铁索,还有铺在铁索上的木板。课文对泸定桥配用的图片说明是:红军强渡的泸定铁索桥,这就与历史事实不符合了。关于红军强渡泸定铁索桥,课文中是这样叙述的:“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长三十余丈,铁索上铺着木板。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了,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既然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桥上只剩下了铁索,那用“红军强渡的泸定铁索桥”对这幅图片进行说明不就与课文的叙述自相矛盾了吗?建议将图片说明直接写成泸定桥或者泸定铁索桥。
  
  三、使用地图不规范
  
  教材中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使教材内容具体化,让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印象,促进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教材中使用的这些地图必须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容不得发生一点偏差。在最新版的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使用了彩色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红一方面军出发的地点都是在江西省,而实际情况是,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8万多人从江西的瑞金、雩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进行长征。教材中的这幅示意图并没有能真实地再现历史,犯了一个不应有的错误。还有如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中的《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从图例及地图反映的内容来看,这幅图仅表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至于秦末农民战争中项羽、刘邦起义的情况并没有能涉及到,显然陈胜、吴广起义并不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全部,这幅地图名实不相符。建议地图中增加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军反秦斗争的情况,或者将图片题目修改为《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
  
  四、审校不严密
  
  九年级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对二月革命的相关知识使用了这样一个注解:“发生革命时俄历是2月。20世纪初,俄历比公历早13天。1918年2月,苏俄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俄历,采用公历。“这里可能是因为编者的疏忽,校对的大意,居然说成”20世纪初,俄历比公历早13天。”而事实上,20世纪初,俄历比公历晚了13天,所以,公历1917年3月,俄国爆发的革命,历史上才称其为二月革命,同样公历11月7日的革命称为十月革命,虽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注解,虽然是“早”与“晚”的一字之差,但作为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教材,发生这种错误实属不应该了。再如七年级上册第45页“活动与探究”栏目,明明只安排了一个朗诵比赛的活动,但栏目旁边“任选”两个字却赫然在日。试问一下这里应该让学生“任选”哪一个呢?像这些失误,只要认真地审阅、校对是完全能够避免的。
  
  五、关于邓小平的年龄
  
  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导人框中这样写道:“1992年1月20日上午,有一位87岁的老人乘电梯登上50层高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旋转餐厅……他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此时的邓小平应该是88岁了,而非文中所写的87岁。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中有这样一段报道:“当他(指邓小平)看到传记资料片《我们的邓大姐》时,对身旁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说:‘我今年88岁,邓颖超同志和我同年,都是1904年生的。’”
  以上所指出的虽都是些琐碎的小细节,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希望我们的教材编者能关注这些细枝末节,让教材精益求精,日臻完美。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