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农村中小学校的资源管理
作者:罗志华
一、有效激励、提升教师积极性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自于对职业选择的认知度。职业选择的过程受到各种工作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工资、边缘福利、工作地点、发展机会以及工作的性质等。我国许多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后,确定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学校组织的工作环境,教师待遇和福利水平;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和升迁的机会,教师的工作志趣;教师的工作负担。农村中小学校客观物质条件和城市学校比较,有很大的差距,要在非常有限的财力和物力资源下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需要进行科学的激励,避免不需要的浪费。农村学校校舍简陋,应因地制宜创设适宜的物质工作环境,搞好校园景观,避免噪音,尽量使学校整洁、大方、卫生。农村学校规模一般不大,教职员工不多,人际关系相对单纯,容易在教师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和谐、融洽的组织气氛,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低下。一些学校可能会强调事业留人,但决不能忽视待遇留人。学校应该争取相关部门和团体、组织的支持,在解决工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满足教师合理的物质需求。同时,学校的领导要在生活上多关心体贴教职工,争取解决教职工的一些实际问题,辅之以“情感留人”。农村学校的经费和人员紧张会使一些学校领导紧缩开支,减少教师外出进修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激励教师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一点,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都非常渴望有机会到外面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事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在经费上难以提供大的帮助,学校应多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给予教师更多的方便。另外要鼓励教师自修,给予其在职进修的机会,使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层次得到提升,促进其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应适时给予其升迁的机会,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科学理财,合理用好每分钱
众所周知,学校对资金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效益的高低,同时也体现了学校资金的现实价值。价值的大小,决定于功能与成本之比。功能越高,成本越低,价值就越大;功能越低,成本越高,价值就越小。学校财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科学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资金来进行的。农村学校面对学校资金供给有限和使用紧张的情况,更应该强调资金的科学管理,力求每分钱都用在该用之处,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首先要科学地分配好资金。在分配资金时,要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的原则,坚持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在分配时留有一定的余地,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并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的变化作必要的调整。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业务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之间也要协调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其次要有效使用资金,资金的使用不是简单地花钱,而是实现资金本身价值的过程。按照我国中小学校实行的“核实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做好预算计划,根据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成本花费和绩效来确定资金的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纠正出现的偏差。学校的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要树立成本意识,节约观念,提高理财能力,坚持贯彻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受制于地方的经济实力,学校经费往往只停留在维持的水平上,增加发展资金投入十分困难,学校负责人应自觉地进行成本控制活动,一方面尽可能地争取多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转变观念、保障物力资源的充分使用
我国农村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办学条件不达标,却又存在利用率不高和浪费的现象,反映出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某些滞后观念,应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物力资源,更好地提升办学质量。教学设备的使用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可以开展一些教学试验课竞赛,激发教师使用教学设备的热情。学校物力资源的使用情况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反映:设备利用率,图书资料利用率和校舍利用率。其利用率的提高可以从计划管理开始。学校应根据其发展规划、教学的需要和财力统筹安排,保证其固定资产构成及分布科学、合理。固定资产的添置要通过充分的可行性考虑,使用的过程中要做好保管、维护、检查、修理、更新等工作。对于学校的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包括各种原材料、科教器材、玻璃器具、零配件等从计划采购到存贮保管,都要加强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相应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并逐步健全与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做到有物有账、账物相符,切实提高学校物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四、突破时间陷阱,合理运筹时间
时间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时间的宝贵性,尽管说有时间并不能创造价值,但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学校的一切效益也都是在时间中创造的。时间是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管理有时效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管理就是对时间的合理利用田。农村中小学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教学活动,其他的一些课外活动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开展得较少,因此教学之外有很多课余时间,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时间非常充裕”的想法,落入时间陷阱之中,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围休闲的农村气息也容易让人产生时间的错觉,学校的领导人要意识到这些,要知道学校的任何工作都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低效益都可能影响整个学校工作的效益。突破时间陷阱,科学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和使用时间应该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校长要带领教职工根据学校的具体工作安排好时间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工作,认真处理好时间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善于把握办事的最佳时期,抓住最佳机遇,充分利用最有效率的时间。
在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上,校长要首先起到表率作用。日本学者桑名一央说过,所谓“时间管理”不是意味着去管理时间,而是意味着管理与时间息息相关的我们本身。学校的办事程序要简化,该由谁处理的事就由谁处理,该在何时完成的事就要按时完成,严格执行计划和规章制度,避免以前的机关作风和官僚习气。校长可以从开好每一次会议开始把握时间的利用率,因为会议被看作是三种最浪费时间的活动之一。每次会议要注意效率、节省时间,明确会议的目的和性质,不开八股文式、家长包办式、传声筒式的会议等等。教师同样要树立时间观念,掌握一定的时间管理技术和时间运筹技巧,以求用较少的时间创造出较大的教学效益。
五、渠道多样化,开阔师生视野
学校教育是一个行为交互影响的系统,是一种为达成目标有组织的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连锁的开放系统。系统内各种资源通过信息相互联系,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信息。农村地区的学校,在学校信息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应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在有限的学校经费预算中把学校的信息资源开发资金列入其中。有时信息资源带来的效益是潜在的和长效的,学校不应吝惜此方面的花费。首先要做好图书室和阅览室的管理,丰富师生的图书资料。报纸和期刊能及时传送校外的各种信息,是师生廉价而方便地阅览世界的窗口。广播电视现在基本能够做到村村通,也是一种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学校可以组织师生收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学校在抓好信息资源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要注意提高教职工的信息素养。教职工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要求教师掌握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媒体传播信息的方法,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的信息素养偏低,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明白其重要性,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可以借助新课改的契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有限的信息资源成为学校发展中的有力助手,丰富师生的知识,拓宽师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