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从高考志愿选择看当代高中生价值观状况

作者:余芬芬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关于价值观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大学生身上,较少关注高中生的价值观状况。而价值观初步形成于高中时期,此时形成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之后的大学生活或工作,因此若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从高中阶段开始重视。由此有必要对高中生的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
  高考志愿选择是影响高中生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是影响今后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对高考志愿选择的关注大多集中在论述填报技巧,以增加录取机会,较少以此来分析高中生的价值观等。然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对高考志愿的选择就是对其自身职业生涯的最初设计,是学生及家长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社会职业的现实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个人化实施方案,是以个人价值观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学生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终选择的过程中,正折射出他们的价值观,尤其是职业价值观。
  因此,本次调查从高考志愿选择人手,采用实证手段,对现今高中生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分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主要以高中生对高考志愿的选择来分析其价值观状况,因此结合当前志愿填报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选择专业的依据
  高中生对专业选择的考虑因素可以看出其价值观状况。共设置六个因素:将来容易找到赚钱的工作、个人兴趣、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将来容易出国或继续深造、可以为社会做较大贡献以及个人能力。从学生的选择中就可以看出个人因素与集体因素。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在其价值观中的地位。
  (2)上大学的目的
  个体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直接受到其价值观状况的影响,在不同的价值观下,高中生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通过对高中生上大学目的的调查,可以更加直接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供选择的目的类型涵盖社会集体,个人家庭以及追求科学知识等各个方面,根据学生的选择可以进行相应的判断。
  (3)如何看待父母的意见
  高考志愿选择是事关子女将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大部分父母都会参与到如何选择志愿的过程中,他们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或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意见或建议。而此时的子女到了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步具有了独立、自治的能力,“成人感”会越来越强,反对父母说了算,要求平等民主。因此通过调查学生做选择时如何对待父母的意见,可以看出处于高中末期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
  由于本次调查是从高考志愿选择为切入点进行的,因此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2、研究工具和对象
  结合研究内容,我们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题目设计以主观意向题为主,并要求被调查者写出选择原因。
  本次调查选取了浙江省内三所中学的高三学生。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473份,其中有效问卷421份。问卷回收率为90.9%;问卷有效率为89.0%。
  学生的性别结构:在有效的421名学生中,男生占60.8%。女生占39.2%。学生的文理结构:在有效的421名学生中,理科生占62.7%,文科生占37.3%。
  
  三、调查结果
  
  将学生的选择数据输入SPSS10.0进行统计后,得到以下结果。
  
  1、选择专业的依据
  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反映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最初设想。是综合考虑自身实际需求和社会现实要求之后做出的决定,这个过程折射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表1显示哪些因素主导着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将来能找到赚钱的工作”,37.9%的学生将其作为选择专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之后考虑“个人兴趣”(30.7%)和“个人能力”(16.3%)。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0%的学生将“为社会做贡献”视为首要考虑因素。即使从累计看,也只有21.0%的学生考虑到为社会做贡献,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少。
  
  2、上大学的目的
  学生如何看待上大学的目的,直接反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表2的数据反映出,学生认为上大学主要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第二是为“将来找个理想工作”。而认为“为国家做贡献”和“光宗耀祖”的比例最少,只占2.0%和1.3%。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将自身发展和需要认为是上大学的首要目的。而在现在,上大学已不稀奇,很少有学生认为是“光宗耀祖”。
  
  3、对父母意见所持态度
  在回答“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对父母意见所持态度”时,有49.6%的学生表示自己做最后决定;41.2%的学生认为应与父母商量,取得一致决定;而只有2.0%的学生选择听从父母的决定。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见,也尊重父母的意见。
  经卡方检验。发现在以上这三个调查内容中,学生的性别、户籍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与他们的选择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致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四、结论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对当代高中生价值观的特点得到以下结论。
  
  1、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意识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对专业的选择还是上大学的目的,学生们最先关注“找到赚钱的工作”和“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而最少考虑“为国家做贡献”。这反映高中生的价值取向以符合个人利益,满足一己需求为标准,且看重金钱,而较少顾及集体、国家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虽然个人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当两者矛盾时,坚持个人主义的学生很难服从国家的需求。
  
  2、价值观的自主性成分增强
  到了高中阶段,高中生已经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他们要求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出决定。并且这种独立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的。此次调查也证实这一特点,大部分学生表示在选择志愿时,希望与父母商量,由自己做最后决定。体现了高中生价值观中自主性成分增强,反抗性或依赖性成分逐渐减少。
  由此可见,在当代高中生的价值观体系中,一方面体现追求崇尚知识,追求知识的价值观取向,另一方面文看重金钱,存在拜金主义倾向。而且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意识、国家意识减弱。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集体,忽视个体,推崇“公而忘私”,过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会束缚、限制个体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进入,个体本身的价值和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和肯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是有利于个人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但是,如果对高中生中出现的这一倾向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容易使其产生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行为。因此,应重视对高中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高中生的价值观是逐步趋于稳定的,此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在成熟的过程中,且现实社会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他们的价值观也处在边形成边变化的过程中。由此可知,相对于成、人的价值观,高中生的价值观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是由于高中生价值观具有可塑性,才使我们能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可能。
  当前,整个社会更加关注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教育,但在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如果高中阶段只重视学科成绩,以应付高考,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那么在大学阶段再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引导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关注高中生的价值观,加强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