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数学教育走向生命课堂的策略探微
作者:王立军
生命课堂是以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促进完整的人的生成与生长的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课堂”关注人的生命质量
“生命课堂”呼唤着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个体的出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呼唤与需要。基于此,新课程理论及其实践所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拥有生命、向往生命发展的所有的人;所追求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一种坚实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长过程,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所关注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的提升、自由精神的感悟、得意人生的达成。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活泼快乐的,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才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憧憬和期盼。
2、“生命课堂”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
“生命课堂”催促着一个个新生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因此,它特别关注教学的动态与生成过程。关注制约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在观念与思想方法。并努力开发学科的教育价值,关注教学中的资源生成与过程生成,强调形成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从单一的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具有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因此,正是出于对学生成长关注。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学生身上失落的东西——自主还给学生,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使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二、数学教育走向生命课堂的基本策略
数学教育作为利用数学科学文化知识,从事培养人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如何来贯彻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呢?
1、超越数学“学科本位”
传统的数学教育过分注重数学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数学学科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知识和技能成为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可有可无的。似乎教师仅为传授知识,为“教”而活;而学生仅以掌握知识,为“学”而活。这种以知识教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过程,忽视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潜在性。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生命课堂理念下的数学教育必须要超越数学学科本位,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与直接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能够给予人并可以影响其一生的最为宝贵的东西,教育中如果没有情感投入和心灵体验,那就不会剩下什么东西。数学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它的精神、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学美感,使数学具有自己所独有的怡人的魅力;数学和其他知识一样都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是一个包含有实验、猜想、尝试、证明、改进等多样活动的,并依据个体和群体共同努力实施的社会过程。数学在现实世界无处不在的应用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环境,这一切足以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丰富的条件和源泉。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就必须要求是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教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数学的学习。
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能力、需要和兴趣。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在他们的个人工作、学习生活中,数学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获得机会去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书本靠听讲或观摩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真正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教活动的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的活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的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使其感受到学习及其成长的乐趣,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体验,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教与学的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数学教学要做到:一是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应当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三是应认识到,“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数学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应创设一种具有和谐、宽松、积极、民主、合作、团结的气氛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4、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的灵魂。美国《普及科学——2061计划》中指出,作为一个未来社会的典型成人,应充分理解数学的基本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普通教育阶段,所有人都要学习数学课程,并不只是因为他们都需要用那些硬件知识去解决具体的“数形问题”,更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需要吸收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这些思想在科学思想方面给人以启迪,同时也培养了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目的的明确性、思维的条理性,行为的准确性,是所有职业的社会人都不可缺少的,而数学课程的数学思想恰恰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领悟和掌握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使学生提高思维水平,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念,培养数学素质,从而发展数学、运用数学的重要保证。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并形式化的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于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又蕴藏着数学思想方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不能仅限于掌握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领会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在讲授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例题教学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学生发现解题思路,寻求解题规律,就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