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高中政治教材中一幅漫画设计的质疑

作者:朱翠华 陈远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哲学与生活》在编制“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一框时,配了一幅漫画作形象的说明,并设计了“木桶”和“短板”的对话来进行阐释。“木桶”代表“整体”,“短板”代表“部分”。下面是木桶和短板的对话内容:
  木桶:我是整体,若没有我,你们木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你们必须服从我的要求。
  短板:不对吧,应该说没有我们木板,就没有你们木桶,凭什么要我服从你呢?
  木桶:人类创造我们的目的是盛水,只有木桶才能盛水。为了多盛水,你要再长一些,与伙伴保持一致,可不能闹分裂啊!
  短板:你能盛多少水,还得由我短板说了算。
  我离开了你,照样存在。我要……(图片显示水流满地)
  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不得不对木桶原理有所了解: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教材设置这幅漫画的本意是很明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木桶原理,来揭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但是根据“木桶原理”设计的这幅漫画放在教材的这个部分,要说明“整体”的主导地位,能解决我们的这个教学目标吗?
  “木桶原理”最初是管理学上的概念,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适用的原理,而且“反木桶原理”早就证明其本身也存在着“短板”。因此编者选择这幅漫画,选择具有争议的内容放在教材中是值得商榷的。
  
  一、漫画和对话设计不够严谨
  
  “整体”的说话的语气一开始就是命令式的,不容置疑的。“必须服从我的要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短板是受到木桶的压迫而没有选择的余地,难道木桶的存在就能离开短板吗?很自然地学生的同情心会使他们觉得下面“短板”的诘问也并非毫无道理的,从而不利于“整体”对于“短板”的说服教育,使“短板”树立全局观念,这样就不利于教师从具体到抽象地向学生进行道理讲解,同时“整体”的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难道真的如木桶自称的“只有木桶才能盛水”,那么塑料桶行不行?水杯能不能?
  “整体”劝说“短板”再长一些,与伙伴保持一致,也就是我们知道的“补短”。我想提出这个原理的人一定没见过木桶是怎样做出来的,因为木匠决不会把短板也补成长板(那样的话可能会漏水的,因为它们天生就不是做桶壁的料,他们会将短板用来做桶底,而且各种长度的短板都能派上用场。万物都有与生俱来的某种天赋,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就是“扬长避短”,而补板的做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是“扬短避长”,可想而知。更何况,即使一味依赖“短板”能够变长,那么“木桶原理”恰恰与管理学上的“量才施用,人尽其才”原理背道而驰。如果改革者总想着运用“补板”方法,很多被要求补板的员工可能会产生不适应症状,因为要将一个人的短处变成长处,被改变的人势必会很痛苦,也并非是一蹴而就说变就变的,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业有专攻,这种追求平齐的方式,毫无个性差异的发展也是学生的心理所不能认同的,会引起他们对漫画中“整体”的排斥心理,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课堂陷入无序的混乱辩论状态,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
  “短板”最终脱离了整个木桶,但“短板”真的就不存在了吗?我们从图片上得到的解读只是桶里的“水”流走了,而“水”对“短板”的影响实际是看不出来的。这就使学生感到困惑:短板好好的啊老师!漫画的设计允许有一定的想象和夸张,但作为教学选用的图片必须遵循表意清楚,通俗易懂的原理,其内容应当表达出与教材内容相一致而不能引起歧义。
  
  二、没有坚持辩证思维。片面强调整体
  
  那么木桶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水容量的最大化呢?或者换句话说,怎样协调好各个部分,达到整体目标的最大化?其实影响木桶容量的因素并非只是短板本身,我们还要考察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如果缝隙太大,桶依然盛不住太多的水。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称之为木桶原理的引申,一个学生如何才能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最大限度地学到有用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而要学会合理地“分配体力”,迫切需要的是潜心学习,在老师的指引下认真阅读写作等,同时发展自己的德体美劳等综合素质,但是不是只要有某方面没有赶上别人,发展不够全面,这个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漫画所告诉我们:若没有我,你们木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种武断的说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你能说身体残疾的人他的身体缺少了某个器官,他的存在就是一无是处,没有任何意义的吗?而事实恰恰一再证明,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残疾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你能说壁虎断尾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策略,也可以达到整体目标的最优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每一个个体组成了我们的社会,组成了我们的国家,那么尊重每一个个体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本意所在。
  所以教材在这里并没有坚持真正的辩证法,在强调“整体”的地位时,毫无遮拦地通过骄傲,目空一切地口吻去贬低“部分”来体现自己是主导的。漫画在这里的设计显然是有错误的,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进入对图片的解读就因为自身存在的硬伤使解读漫画变得不可能。
  “木桶”要在尊重“短板”的前提下树立自己主导地位的威望,就要注意体现自己地位的方式,如何使“短板”欣然接受自己的劝导,应当用商量的口吻,有理而有据的摆事实,说明利害关系。一个“必须”引起了“短板”的反叛心理,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难道这是“木桶”情愿看到的结局?难道生活中我们非要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才能得到社会的前进的发展?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首先要把人本身摆在第一位,尊重个体,尊重差异,而并不是要求什么东西都得一样长,一样高,一样的标准,那样很容易走人思维的误区,导致工作走向歧途,亡羊后再怎么补牢也不能回避损害事故已经发生的事实,就像保险的购买并不意味着可以规避危险一样。
  
  三、“木桶”究竟应该怎样盛水?
  
  由上面漫画和对话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探究,我们就想知道木桶究竟该怎样盛水?
  在此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漫画设计时应保持和对话的一致性,使漫画和对话紧密结合,不要产生误解。其次,可以在教材中点明这幅漫画与“木桶原理”有关。再次,在设计语言时应当严谨考虑,比如“木桶”不能在强行的要求之下让“短板”作出不理智的举动,因为最后的损失造成的根源就是“木桶”的不负责任的说法,要注意表达方式方法,以激励的口吻鼓励“短板”加油;木桶怎样盛水也可以向“短板”建议,是不是可以把桶的方向向长木板倾斜,同时,能不能在综合考虑下,将“短板”换一个环境,放在适合自己的部位,“强扭的瓜不甜”,有舍才有得,如果生硬地把它放在不适合它发展的地方,很容易造成木桶的缝隙,反而会适得其反。
  最后,要考虑到学生的解读这幅漫画的感受,联系实际情况。补短求齐、整齐划一塑造所谓的全才,不仅违背辩证法,而且只是美好的童话。就教育来看,一味的求全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兴趣,木桶原理也只在特定场合适用,学生不是一块被动的石块,等待老师去雕塑,他们各有爱好、志向和追求,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我们的教育要达到育人的整体目标,就不能够只看到森林,忽略了树木,“取长补短”不如?“扬长补短”,创新型人才不是靠从小学开始就不停的补课所能造就的,尊重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价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们的木桶就一定能够真正“盛满水,盛好水”,社会也一定能够在个体的和谐发展中得到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