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与处理

作者:李哉平 沈江天 张智青




  搞科研,资料是不能少的。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资料搜集与处理的程序分析,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科研的效率。
  
  一、 按图索骥
  
  实施课题方案,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按图索骥”来获取文献资料或事实数据。
  1.文献资料
  指分布在书籍、报刊、网络和教育档案之中的现成资料。
  (1)搜集内容: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弄清问题所涉及的各种概念和修正你的研究课题,还可能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触动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
  (2)检索步骤:明确范围→选择工具→确定途径→查找原始文献。
  (3)文献来源:①图书馆藏书。查找时可充分利用文献检索工具(目录、索引、文摘等,如《教育文摘周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参考工具书(专题述评、动态综述、手册、年鉴、大全、百科全书等),以专业期刊及核心期刊为重点;②网站浏览;③资源库(如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
  通常来说,应以专业性强、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并能及时反映最新研究动态,介绍最新研究理论,推广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资料为主导。
  (4)检索的技术路线:宽→狭、近→远、易→难,要求准、全、高、快,有顺查、逆查、跟踪等检索方法。最好从二手资料入手来查找文献,根据查阅的二手资料再回头去查找第一手资料。
  2.事实数据
  指通过研究者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实验和调查而得来的资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要直接接触。搜集前要依据研究的具体目标,对资料范围作一个界定,对不同的资料采取不同的对策。
  (1)定性记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而用定性的手段记录下来的资料。有两种:①客观性的,即对活动的真实记录;②主观性的,即带有研究者主观感觉的描述等。
  (2)定量数据,指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在教育研究中,定量数据的获得首先要有有效而可靠的量化手段。如为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的测验,若没有可用于对其进行量化描述的较为合理的模型,就无法获得可信的定量数据。
  积累了丰厚的文献,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比别人看得更远”。获得了全面的事实数据,我们的课题才能具备坚实的基础,避免“假大空”的错误。
  
  二、 厚积薄发
  
  从课题的确立到研究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资料的有效积累。通常许多教育研究的灵感往往来自“厚积薄发”的嬗变。相关资料的积累可分为行动积累(实践中直接的经验性积累)和学习积累(学习中间接的知识性积累)。这里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介绍两种具体的积累方法。
  1.问题追踪法
  在教育实践中围绕某一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在不断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自然积累起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个问题都可能存在一个互为因果、层层深入的链条带,随着问题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探究进展的步步推进,由此积聚而成的资料也就构成了一个严密有序的逻辑系列,为各个阶段的教育研究提供有力的事实或理论支撑。运用问题追踪积累法的关键是要选准一个既具体明确又有深入余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那种切口小,可供探究的空间大,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问题。
  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评改效果问题。有位老师,首先就作文评改效果的问题,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多项问卷调查,发现影响作文评改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评改标准模糊不清;二是评改模式僵化落后。由此又引出两个相关问题:第一,作文评改标准的建立问题。传统的评改标准只求共性,只重结果,是一套静态的终结性的目标体系,他据此提出了“目标(常规目标与辅助目标)+特色”的作文评改标准。第二,作文评改的课堂组织形式问题。发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改自评,是促进学生作文习惯养成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他据此设计了有关自改自评作文教学的课堂组织流程图。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进一步发现学生作文“自改自评”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成就动机的有效满足,因此又引出了关于作文教学中“成品意识”的培养问题的探讨和文化视角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等深层问题的思考。
  2.主题拓展法
  问题如果过于空泛或抽象,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追踪。此时,我们要将这些暂时还难以驾驭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个相关的“主题”,用主题拓展法来搜集占有研究所需的各类资料。围绕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专题,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和必要的调查分析,对相关的资料做出尽可能完备的搜集整理,逐步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资料集合圈。其作用主要是帮助研究者及时了解有关研究的发展动态,为筛选课题时的准确定位提供现实参照。
  与问题追踪法的严格要求不同,主题的选择可大可小,拓展积累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要注意对有关资料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必要的分类整理,不可茫然无序。用作拓展积累的主题如果越具体,就越便于把握。教育实践中涌现出许多的新事物,在尚未定性定型或定论之前,不妨以主题拓展积累法来搜集占有相关的资料,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当然,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这是长期功夫,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有选择地积累资料,并适时吸收、转为已用。有藏书法、笔记法、摘录法(做卡片)、拆剪法、复印法、电脑存档法等方法。随时随地搜集、保存各种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经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在阅读和探索过程中,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研究的冲动。
  
  三、 去伪存真
  
  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和简单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通常,对于文献资料要求它有可靠性、正确性、权威性;对于事实数据要求它有真实性、典型性、概括性。
  筛选的主要环节是鉴别,即对原始资料进行评价和核实。第一,辨别真伪。我们从事物的总体及联系上挖掘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并结合各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不被局部或暂时现象迷惑。比如一个教案,应看它与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如果教案脱离实际,不能实施,格式和文句写得再好也没有用。第二,区别质量。刚开始鉴定时,也可能难于一眼看透,但只要认真鉴别,多熟悉资料,就能学会对资料的质量进行鉴别。如学生的分数在提高,若试题的相对难度下降了,这一提高就很难说明什么。这时应搜集更多的资料,如与其他学校的成绩对比,或追加必要的测试,以取得有效的资料。
  筛选时,应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倾向,切忌意念先行。既要选那些符合自己假设的证据,也不能忽略相悖的证据。对同一课题持不同观点甚至对立观点的资料,也可如实引用,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统计学的观点。对孤证材料要慎重。最后把全部资料察看一遍,如有缺漏的或不完整的,则需要充实。
  
  四、 分门别类
  
  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择其重要与可用的,按适当顺序快速浏览,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这样就将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然后,按分类标准将总体资料加以划分,构成系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