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高考冲刺阶段值得关注的两种负面心理现象

作者:张贵福 陈俊广




  负面心理现象之一 “高原现象”
  
  在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绝大多数考生都会有一段时间在学习上出现复习效率不高,对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成绩不但没有较大提高,反而沉浮不定,甚至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不是学习极限,它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走出高原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会大幅提高,甚至会出现质的飞跃。因此,广大考生应慎重对待。不能认为出现高原现象就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并对此感到束手无策,进而影响心态,误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什么也记不住了,由此,失去了对高考的必胜信心。由于高原期的出现,考生的情绪波动很大,极易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这种负面的心态影响了他们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提高。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广大考生而言,“高原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高考,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考生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作为教师此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停滞不前而埋怨、讽刺、挖苦他们,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而是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帮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走过这段艰难的心理历程,从而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怀着必胜的信心,重新投入到紧张有序的高考复习中去。
  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得弄清其产生的原因。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众所周知,知识体系是由许多知识点和能力点构成的,它们的难度和在平时的学习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一般来说,那些难度较低和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比较容易掌握;相反,那些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往往掌握得比较差。再加上考生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万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点”现象。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他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甚至连学生有哪些“弱点”都很难搞清,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式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特殊照顾。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高原现象”呢?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愈加准确,所以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第二,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为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要比同学们高得多。第三,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强化训练。
  根据笔者二十余年的执教经验,这一环节以一个月左右为宜,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大约10天,其中前7天用于定点强化训练,然后选择一套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综合题进行自测(最好是高考题,或是教学质量先进地区的大型考试用题)。之所以以7天为一个训练阶段,是因为时间过短,则难以奏效,而时间过长,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之所以以综合题进行自测,是为了避免因搁置太久而在其他各点上出现遗忘或倒退的现象。由于这一做法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仅增强了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大量无效劳动。
  
  负面心理现象之二 “克拉克现象”
  
  有些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刻苦、认真,是班里的优等生,平日的考试成绩极为出色,可是每到大型考试,他们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与平常考试的优异成绩相差甚远,甚至在激烈的高考竞技场上更是遭遇滑铁卢,一败涂地而留下终生的遗憾。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由来是一位名叫克拉克的澳大利亚长跑健将,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这些记录大多是在国内体育比赛中创造的,令人遗憾的是每当他参加国际大型体育盛会时,成绩总是不够理想,他在其运动巅峰期曾经历过两届奥运会,然而却都因发挥失常与金牌失之交臂。后来,人们便以他的名字来形容这种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屡屡失常的现象,包括体育竞技、学习考试中的发挥失常。其实,克拉克现象并不奇怪,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在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导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克拉克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外界干扰:当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突然遇到新异或强烈的刺激,会使原来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如考场的严肃气氛、监考人员冷峻的表情或生硬的态度、父母的叮咛:这可是人生的关键一搏,事关你个人的前途等,这些外来刺激都会给考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思维运动受到束缚。第二,缺乏自信:有些性格较为懦弱、多次受过挫折的考生常常自我怀疑,即使面对有把握的问题也显得犹豫不决,不敢相信自己。倘若遇到陌生题或难题则更是惶恐至极,方寸大乱。第三,大脑过度兴奋: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有一定限度,为了防止脑神经细胞过度受损,大脑会自动转入抑制,阻止回忆,而使大脑出现一片空白。有些考生考前开夜车,加上心理紧张,容易引起回忆反应暂时抑制。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考场中出现这一现象呢?下面提出几条心理调适方法,仅供参考。1.考前要增强自信,择要复习。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弄清就可以了。所谓重点: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如确认这些方面已没有问题,就可以安下心来,并反复暗示自己“复习很充分,一定会考好的”。此时,教师要特别留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如发现哪一个因自信心不足而过分紧张,则要给予鼓励,并巧妙暗示他“你一定会考好的”。只有让学生在十分自信的竞技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水平。2.考前要睡眠充足,心情愉悦。有了自信心,考前的休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切莫夜以继日地复习功课。用牺牲睡眠时间的方法准备应考,其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因此临考前要尽情放松,看看花草,散散步,听听音乐,打打球,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保持心境舒坦。同时老师、家长要尽力为考生们创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安静的氛围,不要用言语刺激他们,而应给予积极暗示:“你行,一定行!”让他们充满自信地步入考场。3.考试当天要合理安排,沉着镇静。A.吃早吃好。最好在考前一个半小时用完餐,否则会因血液过多供给于消化系统使大脑相对缺血,影响大脑功能的发挥。饭菜要清淡卫生,可选用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B.欣赏音乐。出门前十分钟听听欢快活泼的轻音乐,既可使人心情愉快,又可活跃思维。C.适时到校。一般在考前二十分钟到达为宜。太早,增大偶发事件的可能性,极易破坏良好的心态。过迟,进入考试角色的心理准备时间太短,可能导致整场考试在慌乱中进行。D.缓行忌谈。在前往考场的路上,速度要慢,以免心跳加速。进入考场前不要与人交谈题目,以免将“胸有成竹”的良好感觉一扫而光。考完后不要对答案,以免因小失大。E.先易后难。拿到试卷后,通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先做易解的题,这是应试技巧,更是增强信心的心理调适方法。每解一题便会增加一份自信,待思路流畅后再做难题。如果在做出以上努力后仍出现“克拉克”现象,也不必惊慌。可先搁下试卷,做揉面等动作,或伏案休息片刻,也可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气、吸气,同时放松全身肌肉。经过1-2分钟的练习,便能消除极度紧张的状态。
  高考是特殊的智力竞争,它不仅是知识的比拼,更是考生心理、毅力和体力等综合素质的较量。希望每位考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经过近一年勤奋努力的复习,已经具备了冲刺高考、决胜高考的一切条件;只要能像对待平时的考试那样以平和轻松的心态迎接高考,就一定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赢得高考的最后胜利,实现自己的心中梦想!努力吧,莘莘学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向着最后的胜利冲刺吧!!!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