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班主任角色:从“职位领袖”到“精神领袖”

作者:丁向荣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无疑是控制这样一种环境的人,他发挥着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在教育管理班级的几年中,班主任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班主任的处世态度、办事方式、行为举止在学生身上能够折射出来,甚至几年、几十年以后仍能从学生身上看到班主任的影子。因此,班主任对于班集体建设的意义非同寻常,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必须实现由“职位领袖”到“精神领袖”的角色转变。
  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是“领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肩负着与“领袖”角色相应的责任、义务。而且,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的“领袖”角色被不断强化。如班主任是班级的第一责任人,班级常规管理如何与班主任密切相关,班级学习成绩如何与班主任密切相关,等等。
  但是,班主任只是充当“职位领袖”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位青年班主任很为自己的威信而自豪,他说尽管他当班主任时间不长,但是他已经把他的班级治得伏伏贴贴。他班上的学生只要一见到他,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不管刚才班级里怎样闹哄哄,只要有一个学生说,“班主任来了”,班级里立刻就会鸦雀无声。而他不在时,学生纪律不好,他认为这是因为其他老师没有能耐。还有一位班主任,看起来班级工作似乎并没有让他操劳很多,他并不总是在班级里转悠,学生也不经常到办公室来找他。他班上的学生无论上哪一个老师的课,都能保持很好的纪律。他因为有比较多的学术交流活动,经常不在学校里,有时他可能离开班级十天半月,但是他班上的学生并不会因为他不在而出现纪律的问题。这两个班级,一个班主任在与不在不一样,一个班主任在与不在一个样,这种差异正反映出:前一位青年班主任只是班集体“职位”上的“领袖”,而后一位班主任则是班集体的“精神领袖”。那么,班主任如何实现从“职位领袖”到“精神领袖”的飞跃呢?
  
  一、 加强人格修养,焕发人格魅力
  
  班主任的威信绝对不是通过班主任的“职”、“权”建立起来的,也不是“压”出来的。由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人格,才是班主任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乌申斯基)如果班主任充满激情,品德高尚,做事公正,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那么何愁吸引不了学生?我们知道,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班主任教学生做人,首先自身得会做人。正所谓: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笔者从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尊重和爱心是班主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班主任的人格修养集中体现在情感关怀、以人为本上,即要公平、公正地爱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爱心育人。充满了对学生爱的情感,师生间就能建立“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融,思想上交流,活动中和谐”的互爱情感;具备了对学生爱的能力,即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实施了对学生爱的行为,班主任就能把对每一个学生的爱,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上,用创造性的工作,把爱播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正因为班主任具备了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所以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或敬其师,信其道,不仅学知识,更是学做人。
  
  二、 实现师生价值认同,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即在班级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一个班级有一个班级的精神,但班级精神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的,要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不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而是班主任自觉地并作为主导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班级建设的过程,是实现师生价值认同的过程。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提出班级主导价值观,如班训、班规、奋斗目标等,同时通过也只有通过师生互动、价值观的碰撞,逐渐为学生接受下来,才能形成班级精神。如果不被学生接受,那就不可能将班主任提出的价值观作为班级的主导价值观。即使通过“命令”、“压”、“管”强迫学生接受,那也是阳奉阴违的,其内心仍是不接受的,所以才会出现见到班主任时班级里鸦雀无声,而班主任一转身班级里就又闹开锅了的现象。如何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体会,笔者以为:1.努力给每一位学生以班级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而且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评价。2.加强班团干部队伍建设,发挥骨干的主导作用和辐射作用,营造积极的班级舆论,运用黑板报、班级日报、周记,通过班会课,印发相关材料,进行宣传教育,强化班级精神,使之深入学生心中。3.以活动为载体,渗透班级精神。尤为重要的是,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学生对班主任提出的价值观就不会觉得是自己群体之外的人提出的要求,而是“自己人”提出的要求,就能乐于接受。4.强化班级形象意识。班级形象意识是班级精神形成的标志。强化班级形象意识,就可以使学生个体的形象与班级的集体形象统一起来,可以约束、规范个体行为,维护班级集体形象。
  
  三、 重视内化过程,坚持长期熏陶
  
  学生习惯的养成、班级精神的形成、对班主任的价值认同,不是班主任提出就可以达成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被每一个学生认同、内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这当中,班主任应是“布道者”,要把班主任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理解、班级管理的目标、要求,内化到学生心中,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班主任要将学校对班级管理的要求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要将班级管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要将班级的奋斗目标与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要将班级管理阶段性目标与班级长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班主任确立的目标与学生奋斗目标实现一致,实现学生行动与班集体建设行动的高度统一,实现“小我”(个人)与“大我”(集体)的统一,增强学生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班主任要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教育,来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个体,班主任的教育内化过程也是学生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班主任要努力激发学生“向善”的冲动和欲望,并努力使之持久。这样,班主任可能实现从“职位领袖”到“精神领袖”的跨越,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