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教学设计
作者:谢云天
1.设计意图
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报端。而且,从总的趋势来看,这些事件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目前,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法律意识,他们是否懂法、是否会采用法律武器,怎样运用法律武器等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调查和思考。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提出来的,期望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共同探讨“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学局面。
2.整体思路
本课从一段节选的“新闻报道”入手,由两个案例导入本课的学习。本课主要采用小品演示法、影片讨论法、材料分析法等多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青少年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需要怎样的法律保护、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学习。本课学习花费3个课时。
二、 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书中的地位
在2003年武汉出版社出版的第6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试验本)初中二年级(上)》中,本课位于第六课。本册书是基于初一年级学生对“心理健康品质”学习的基础上对有关法律知识进行学习,意在告诉学生“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生活处处有法律”,意在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本课是在学生对前面五课学习的基础上将法律学习的视角指向青少年自身。该课是整册书中的重要一课,具有更加明确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2.本课各框题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课一共有三大框题,第一框题是“青少年需要特殊保护”(分成两块,一块是“青少年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另一块是“青少年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第二框题是“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法律”(主要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习中用“两部法律、四个保护、四条原则”把第二框题的学习内容串起来),第三框题是“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遵循“为什么需要保护”→“需要什么保护”→“怎样保护”的逻辑路线。
三、 学情分析
1.学习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危险期”。他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爱凭感情行事,往往不考虑后果;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独立意识急剧增强;他们有着较为普遍的虚荣心,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如果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受到不良环境或者不良思想的影响,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需要分析
生活中许多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不懂法,没有明晰的法律界限,自己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害而不懂保护,有的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所以说,学好法律知识是青少年知法、守法的需要,是青少年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需要,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四、 目标阐明
1.知识目标
(1)识记:①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重要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②我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③《未成年人保护法》涉及的“四种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2)理解:①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②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
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切身体会,培养初步的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情境演示、小组讨论、材料剖析、事理辩论等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切身感受法律与青少年成长的紧密联系,真正领悟学习法律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学以致用。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知道未成年人受到哪些方面的保护,从而形成一种对法律的敬畏之情;明确自己需要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并积极配合各方面的保护,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五、 策略制定
1.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小品演示法、影片讨论法、材料分析法、事理辩论法等。
2.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课的学习需要借助多媒体呈现影片片断、相关案例等内容。
3.课型设计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课型,例如讲授型、讨论型、材料分析型和辩论型。
讨论课型,例如本课的第一框题,由于导入的设计是以影片为情境的设计,所以这一课可以设计为讨论课型。课上学生可以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事情?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件?为什么?为什么法律要对青少年进行特殊保护?为什么国家要特殊关注青少年?是因为青少年很特殊吗?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青少年需要特殊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将会得到逐步深化。
材料分析课型,例如本课的第二框题就可以围绕典型的材料进行分析:家庭保护是怎样的?学校保护是怎样的?社会保护是怎样的?司法保护又是怎样的?保护未成年人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哪些?怎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出法律知识,通过对法律的讲解回到材料、回到生活。
辩论课型,例如本课的第三框题。为了加深学生对“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将本节课设计为辩论课。将学生组成正、反双方,并设有主席,抽签确定题目,让各队有一周的时间准备,在课上围绕题目展开辩论。正方辩题为:当今社会,青少年应当见义勇为;反方辩题为:当今社会,青少年可以见义不为。在这节课里,教师可扮演评委中的普通一员,也可以只当观众。
六、 教学过程(以第二框题的学习为例)
1.小品导入
小品一:《我想有个好爸爸》讲的是父亲虐待女儿,女儿渴望有个好爸爸。
小品二:《我的课桌在哪里》讲的是某学困生的课桌在期末考试期间被老师搬走了,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
两个小品表演完之后,鼓励同学分组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评论。
2.胸有成竹
这一板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梳理本框的重要知识点。
(1)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四种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从这四种保护的含义、重要性、主要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这些内容书中有详细的介绍)。
(3)我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
①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②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③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④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3.体操在线
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教师给出三至四个典型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分析材料。
4.回眸所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了解了针对未成年人的四种保护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明确了我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学习法律是为了运用法律。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一个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5.课后操练
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给小品一《我想有个好爸爸》中的“爸爸”写一封信,另一组给小品二《我的课桌在哪里》中的“老师”写一封信。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七、 教学评价
笔者曾经执教过本课,深深体会到教授学生一些法律知识是比较容易的,但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法律对他们的特殊保护,真正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的武器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仁人志士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深入地探讨,切实做到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