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促进数学学困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世应
一、 化解心理困扰,激发学习动因
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困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充分调动学困生的情商因素,使学困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这样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然而,学困生由于基础和学习态度的原因,学习上暂时落后,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抽象化程度的提高,课堂上越来越跟不上“节拍”,“学数学难”的惧怕心态日渐显现出来。一些教师认为学困生“无可救药”,对他们的要求不予满足,当考试成绩不好时,遭受的不是挖苦就是斥责。一些同学不愿意与学困生玩,甚至不愿与他们同桌。于是,学困生认定自己笨,被人瞧不起,干脆“破罐子破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温馨而平等的教育平台,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扰,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1.沟通心灵,以爱唤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无私的师爱,创设愉悦、和谐的交往气氛,是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石;尊重、信任,增强学困生学习信心,鼓励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学困生良好情感养成的前提。教师对学困生的信任、尊重是具体的,必须通过师爱来体现和支持,通过师爱来浇灌与滋润。教师真心实意地到学困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课外,教师要主动地多与学困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诚恳地征求他们对教学的建议,经常问一问:老师讲课太快了吗?听课有什么困难?作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课内,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学困生的情绪变化,迅速地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眼神传递出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才会贴近,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近感,由对教师的爱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
2.建立友情,以优助学。教师应当善于协调教育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对那些侮辱后进生的言词和行为要进行严肃的批评,以维护学困生那颗受伤的心灵和脆弱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其他同学看到学困生也有不少长处,只不过在学习上暂时落后。从而打消学生之间的“等级”观念。学困生活动能力差,不能独立支配组织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无条理性,知识交流能力差,很难与普通生进行交流。教师受时空的限制,只依靠教师的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为学困生选择一位恰当的“助学伙伴”,从而辅助老师更好地使学困生参与学习过程。平时,要加强对助学伙伴的培养,让助学伙伴知道为什么帮助学困生,怎么帮助他,让助学伙伴和学困生多接触,互相了解各自的脾气、习惯。还要教给助学伙伴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可以放慢语速用体态语言耐心讲解、实物教学等等。还要经常召开座谈会,了解助学情况,及时进行评比、表彰,并及时解决助学活动中所带来的问题。
3.善于激励,以评促学。“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困生自信心,提升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对学困生的任何回答,教师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给予及时肯定;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学困生由于自控力差,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的批评教育应讲究艺术,不能信口说学生“笨”,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更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惩罚他们的人,不是“整”他们、“治”他们的人。
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建立,将会极大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有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同学,这么多人关心我、帮助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
二、 扫清认知障碍,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困生的知识基础认真分析,了解知识漏洞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智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平时多为他们开些“小灶”,及时扫清认知上的障碍。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从课前、课中、课后下功夫,针对数学学困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方法,使学困生的成功心理得到恢复,让学困生上好每一堂课,掌握好每一项新学知识,打牢基础,拾级而上,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就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1.课前——扶上马。新课前,教师要抓住关键知识帮助学困生补缺补漏。所谓关键知识,是指对于掌握某一项知识起着决定作用的知识。
2.课中——给机会。一次成功的体验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就是萌发求知欲的契机;有了求知欲,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兴趣。因此,上新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困生所能回答的问题、能够胜任的简单操作、能够完成的解题板演,让他们口、手、心积极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经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让他们在学习思考中得到无可比拟的思维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享受。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获得提高。
3.课后送一程。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差,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很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对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加以巩固和深化。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同时”“0除外”“相同”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就需要经过一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渡练习,使之思维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三、 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教师的课外辅导,毕竟是权宜之计,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打牢基础向独立学习过渡。学法指导不可过急、过泛,首先要从学困生学法上的薄弱点和数学知识学习所需方法的矛盾处下手,有针对性地重点指导,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提高学困生“看、听、悟、敢、练”的能力。
1.看“脉络”。教材是科学知识的一个“文本”,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学困生不爱看书,不会看书。要么多头到尾浏览一遍,要么一目十行,东翻翻、西瞧瞧。看书,是培养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演练”掌握沿着某一思路看书的方法。如: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有什么联系?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教材的思路是怎样的?难点、疑点在哪里?并根据自己的习惯画上相应的标记。这样看书,就能帮助他们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构建认知结构。
2.听“门道”。有的学生讲,听课时好像都懂了,一到做练习又糊涂了。可见,学生听课客观存在会听和不会听的差别。怎样听?听老师如何展开思路,如何阐述道理,如何分析教材,如何进行总结。还要听同学发言,用别人的见解启发自己。听要专心,以免发生“断路”;边听边想,才能消化吸收。
3.悟“道理”。学困生都有侥幸心理“反正不会问我”,所以对老师的提问不当回事;遇到难题,“这么难我怎么会呢?”而不假思索。要设法让他们明白“激思索果,就能出智慧”的道理。教师要通过典型的范例,引导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常思、多思、善思,思在知识转折点、思在问题疑难处、思在真理探求中。他们学习过程中做到了启思明理,就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4.敢“参与”。参与是人的一种本能,即便是学困生也不例外。但学困生往往怕自己表现不好,让同学笑话,不敢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面批作业,这样就可以慢慢减轻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利影响,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
5.练“规律”。练习是手段不是目的。在练习后要引导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分辨差异找规律,以求达到“举一反三”、“执一绳百”的效果。
看、听、悟、敢、练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它们不是独立的,看中有思、听中有思、练中有思,综合应用、互相渗透,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提高数学学困生的素质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只要教师心中有他们、手中有方法,学困生的各项素质就一定能得到发展。(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