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内容的拓展和优化

作者:钱洪潮




  中学历史教材限于篇幅,信息量有限,因无法年年更新而显得滞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拓展、充实相关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显得非常必要。
  
  一、 补充生动具体的史料和数据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讲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独霸世界”,美国为什么能够独霸世界?其(现在)实力如何?世界各国与美国究竟有多少差距?教材的滞后性决定它无法提供相关材料进行佐证,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我补充了《时事报告》中的最新权威数据:“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连续10年增长,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由10年前占世界25%上升到今天的31.75%。日本是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但经济实力仅为美国的1/2。而英、法等其他国家差距就更大了,仅美国加利福尼亚一个州的经济实力就跟法国和英国相差无几;美国一家的军费占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军费总和的36.3%,比英、法、德、俄、日、中、印等15个军费支出次多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多。”这就是美国“霸气”的原因,搞霸权的资本。这样一补充,既生动又具体,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也加深了对美国实力超群、别国难以望其项背这一知识点的认识。课文论及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有“英国协调自己同法、俄的利害冲突”一语,但不具体。我在讲解时补充:“英国原与俄国有利害冲突,其统治者曾说:“同魔鬼(俄)共进晚餐,必须用勺子。”法俄签订协定、英法签订协约后,俄国外交大臣拉姆兹多说:“我们的朋友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于是英俄也签订协约。这里引用的两句话生动地说明了英法俄的复杂关系,说明了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实质。可见,用具体的史料和数据辅助讲解,能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并加深记忆,有利于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 补充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特定的含义,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5年的“民族主义”题),但概念的范围宽、理论性强,教材只能对历史主干知识作简要介绍,还有许多重要概念,或解释不够详尽,或根本没有涉及,这都需要教师进行钻研,真正搞懂再交给学生。我在备课时,通过网络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学习》、《历史教学》等杂志,查阅了大量资料,收集了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事例,这些重要的历史概念主要有:中国近现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治外法权)、出(入)超、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商品 (资本)输出、左(右)派、左(右)倾、贫(雇)农、中农、富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代会等;世界近现代史——革命、改革、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新贵族、保护国、自治领、联邦(邦联)、国际格局、民族主义、科学(技术)、垄断、知识经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史学理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教完一个单元后,把这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归类整理,附上配套练习,分批打印给学生,有时发动学生动手收集。从高一到高三的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历史现象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规律,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补充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004年文综历史考了“尔北问题”,2005考了“东盟问题”,这两个题目告诉我们,历史地理知识已成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地理知识比较多,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究其原因,历史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离不开地理方位、地理生态环境及地理资源等诸因素的知识。在讲授与地理方位有关的教材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些导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洋务运动时,可结合地理条件、资源对张之洞建厂地址的选择加以分析,从而让学生明白,缺乏科学的规划,也是洋务运动一些民用企业失败的原因:宋代海上往来的商船大多是三、四月间从日本驶向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间从江浙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时间主要是为了利用季风,而不是利用海洋回流。
  
  四、 补充一些典型图例
  
  历史地图、人物图、景象图,内容精要,呈现多种历史信息,适当使用,其效果非用言语能及。例如在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出示“断头台图”,可说明路易十六用此镇压人民,吉伦特派执政时用此处死路易十六,雅各宾派用此镇压反革命保皇党,热月党人用此处死罗伯斯庇尔。主要讲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出示“德国萨尔冶金工厂图”(整齐的厂房,烟囱林立,工业废气笼罩天空,背景是繁忙的工人和成堆的煤),既可说明德国采用新的技术和设备,经济后来居上,又可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高中新教材增添了许多图例,《中史参》有相关文章进行专题介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这类典型图例的运用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度挖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五、 补充最新的史学成果和历史理念
  
  课本总是会滞后于史学研究,高考的考题中往往渗透着最新史学成果与历史理念,所以,我们要及时掌握史学动态,用于指导教学。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材基本采用阶级斗争范式,以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纵向发展的主线,这种纵向系统,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也有局限性。我向学生介绍了现代化范式,现代化范式以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并由此派生出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化,从人治到法制,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等小的纵深发展系统,以此补充教材的纵向系统,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纵向发展的认识。还有,全球化、世界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体系而存在,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都反复强调世界意识,要求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世界性眼光。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史学教育的新观点,即什么是世界意识(国家平等意识、对外开放意识、全球利益意识),这样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与中国,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价值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合作精神,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启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