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频繁“西天取经”为哪般
作者:王 刚
一、 大规模频繁“取经”,劳民伤财
我们应该学习外地好的教学改革经验,但这种疲于奔命、大规模组织“取经”的活动,实在有点劳民伤财。
“取经”成本太高。多数听课者从全国各地赶来,长途跋涉,吃饭、住宿、包车等,来到后还要交听课费和培训费,耗费不少金钱,耽误不少时间。去“取经”的人主要任务只是去听几节课,或者学习管理经验,察看校园环境布置情况等。笔者去参观过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发现两校各教室内外都挤满了听课老师,进出学校的参观者人山人海,一拨又一拨,场面真是壮观。两所学校均向每位听课者收取听课费和培训费。如杜郎口中学向每位听课者一次收取50元的听课费,一天700元的集体培训费。按该校领导介绍的情况计算,平均每天收取的费用可达十几万元。
有的“取经”人是冒着生命危险来的。据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介绍,除了西藏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有教师来杜郎口中学听课学习。崔校长还说2006年冬天,山东青州市的教师在前往该校的高速公路上出了车祸,共有5人死亡;贵州省有13个贫困学校的教师坐了5天5夜的火车来到该校,下车时每个人的脚都肿得迈不开步,其中一位严重到住进了医院。
影响“取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无论远近,听课者一来一回,至少需要两天以上的时间,意味着“取经”者所在的学校这几天正常的教学被打乱;如果大规模组织教师来听课,所在学校将全部停课几天。等取到“真经”正要准备实验推广、学生还没有尝到新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甜头时,新的教学模式又出来了,接着再组织这样的活动。
二、 “取经”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各校考虑财力状况和稳定全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多数学校、多数普通老师根本没有机会去“取经”。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呢?
第一种情况:介绍。学校领导干部或少数教师“取经”回校后,只是向普通老师发一下材料,作一些介绍,“取经”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取经”人只听几节课,时间短,又没有亲身实践和学习,也没有那个能力按新模式开几节示范课供普通老师观摩。这是目前多数学校普通老师学习外地新模式的最主要途径,也是绝大多数学校学习新模式的做法。他们很少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学习新模式的全校性的学习计划和可执行的教学方案。这种做法的结果,让老师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和表面的理解,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不能变为教师自觉行动和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
第二种情况:照搬。杜郎口中学教室内外墙壁都挂满了黑板,于是学习者也想搞黑板教室,破坏了校园原本和谐的布局及教室内外现代化的设施。一味地模仿,没有自己的内容,形似而神离。
第三种情况:维持现状。个别学校领导、老师回来后不向普通老师传达,“该咋教还咋教”,不去钻研,口口声声说:“杜郎口有很多黑板,我们没有黑板呀,总不能也跟着里里外外也搞黑板吧,这不把教室原来的布局破坏了吗?”
无论哪种情况,都没有让普通老师真正学会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学习时,只能把它当作天方夜谭般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乐道,学得云里雾里。孰知,普通老师才是新模式的真正学习者、实际操作者、普及者、应用者和主力军。
三、 应该运用现代化手段“取经”和“传经”
大规模、频繁组织学校有关人员亲自去新模式学校听课、参观,实为古老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方式。我们希望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传输教改经验,比如新模式学校可以把详细经验写出来,印刷成册成书,各科老师的实地课堂教学录像可以刻录成光盘,按市场价销售给各校的普通老师,或发到网上实行有偿播放、下载,既保护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减轻过多参观者给新模式学校接待工作带来的压力,又能让普通老师坐在家中或办公室里直接就能取得“真经”,外地学校“取经”费用大大降低,省去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耽误正常教学。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请新模式学校的老师来上几节示范课,不亚于亲自去听的效果。
四、 给予基层学校和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的自由和权利
各校都去外地“取经”,为什么本地没有成功的教学模式?值得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反思。笔者亲身感受,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各项教学都要求统一。靠行政手段,要求教师教案书写要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模式统一。如有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号召上至学校干部,下至普通老师,举行声势浩大的学习杜郎口中学模式,把杜郎口中学模式推广至全县全市各校。一味追捧外地学校经验,统一教学模式,压制了各校自主创新的空间,不给基层学校创新教学模式的自主权。如果山东聊城、江苏泰州各自都要求统一的教学模式,哪会分别有闻名全国的“杜郎口模式”和“洋思模式”?
评估检查活动太多太频繁。学校要迎接上级繁多的检查。各种名目繁多的教学验收、检查、评比、评估及不定期抽查,让学校师生疲于应付。这些活动都有强制性的统一要求,不达标或排名靠后的会有一系列惩戒措施。有的上级领导滋生官僚作风,到基层学校检查时,只注重听汇报、看材料,重视写在书面上的“政绩”。如根据材料的齐全程度、数量多少和重要程度,来给学校打分,据分数高低给学校排名,定出达标和不合格学校或等第。各校设立的教育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科室”)应当是教学研究的探讨者、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但由于上级的频繁检查、验收,而且只重检查材料,而不重视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和质量,教科室深陷其中,整天督促教师上交听课记录、教案、集体备课记录、课题研究、论文等各种材料,并组织人员检查上交情况,时刻预备大量材料应付上级检查。检查团到来前,学校如临大敌,师生均全力以赴,如停止一切教育活动打扫校园卫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和书写各类材料,学校各项活动似乎有点异常。
教师要时刻应付学校的检查。每月(有的半月)一次的备课检查、作业批改检查、作业批改手册检查、听课记录检查、理论学习笔记检查、试卷批阅检查、错题记录检查、边缘生辅导检查、班主任手册检查,还有每月一次的学生评教调查,再加上学期量化、年终评估、年终考核等等,时时绷紧了教师的神经,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领导把教师变成书写材料的“机器人”,他们的信念是:过程决定一切!教师哪有自己的主见和自由去锐意创新?
教育主管部门应减少到基层学校正式检查的次数,变领导正规检查为专家到基层调研;不能把一个教学模式作为标准来约束所有学校,鼓励和支持学校领导及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并作为一项主要的硬性要求来考察学校领导政绩、普通老师的教学业绩。无论是上级检查学校,还是学校检查教师的材料,都不应过分频繁,一学期检查一次就够了,变过多的检查为经常性的督促和提醒,给学校和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思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五、 应当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模式
在学习外地经验时,如果永远跟着人家走,那么就永远比人家落后。各校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创新方案和创新机制,学习人家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不是照搬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把外地各种好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模式)与本校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加进自己创新的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