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谈谈生物教学的活动性

作者:孙国福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学习过程的活动性。
  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活动化?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激活“动因”,调动“动体”,找好“动点”,设计“动法”。
  
  一、 激活“动因”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兴趣的源泉在哪里?首先,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事物。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让学生知道:“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后,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其次,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课外组织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
  
  二、 调动“动体”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以往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如,教师满堂地讲,学生毫无兴趣地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5-7人不等。“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①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②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③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 找好“动点”
  
  1.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时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我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吗?”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41个不同的问题。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都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生物知识。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学生豁然开朗。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丰富的教育资源就在你身边。
  
  四、 设计“动法”
  
  能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还要在动法上下点工夫。
  1.游戏课堂。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两个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会导致其它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2.制作课堂。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球。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3.探究实验课堂。如在探究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做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有效观察到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总之,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每个学生积极用眼、用手、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生物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 研究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3] 浅能开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4] 活动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5] 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