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地理教材中应增加有关海洋国土教育的内容

作者:丁运超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生效和我国对该公约批准实施已经十年。十年来我国在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旨在唤起国民对海洋在国家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等重要性的认同和再认识。然而近几年来媒体和权威机构的调查仍然一再表明:我国青年的海洋意识薄弱、海洋知识贫乏,海洋国土观念严重欠缺;为此2007年6月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共约50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统计,又一次验证了这一论断。
  统计分析表明:27.36%的学生不知道四大洋的面积概况、21.51%的学生不清楚我国四大海域的大概位置、近25%的学生不知道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水的最终归宿、近36%的学生不知道台湾海峡所属的海域;近25%的学生不知道我国的最大岛是台湾。学生对我过海洋国土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对海洋国土基本知识的掌握几乎等于零。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我国的海岸线的概况,对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更是不知晓;对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海洋国土(受传统的大陆面积的影响)一无所知。近63%的学生不知道海洋年和国际海洋日的准确日期。
  中学生的海洋知识不仅缺乏而且国土、海洋国土观念等基本概念的认识严重错位、缺失,学生整体的海洋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是这次调查研究反映出来的最基本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黄色文明”(陆地文化),而“蓝色文明”(海洋文化)的提出相对较晚,尽管海洋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未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从而使我国国民整体受“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民众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根深缔固。另一方面是现行的图书、报刊及影视、商业广告等大众传媒中有关海洋国土的宣传较少,甚至有的宣传造成负面效应引起误导。但最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中小学的地理教科书对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国土的阐述不仅不确切、不具体,而且不同的教科书统计数据前后不一致。
  
  一、 教材中关于国土、海洋国土的表述摘要
  
  小学六年级学生课本《社会》第五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5月版)中明确介绍“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进入初中后由于现行的中学教材中缺乏对海洋文化科学有力的支撑,学科教科书的建设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建设、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现代信息和观念的更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中只有寥寥无几的海洋知识,既不全面更不系统。
  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第5页:“我国既有辽阔的陆地国土,又有广袤的海洋国土。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我国领海及内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高中课本《地理》(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对于海洋知识的介绍仍然存在上述问题,而且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对海洋知识的表述中数据和概念的界定不一。容易使学生产生歧义,更谈不上使学生增长海洋知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试验修订本.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85~86页:“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2,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海洋地理》选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83页:“我国的海洋国情: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约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领海面积37万平方千米,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其中部分海域与其他国家的主张重叠。”可见现行中学教科书对于海洋知识的贫乏和知识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学生海洋国土意识存在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海洋地理》选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95页:“我国已于1996年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批准《公约》有利于扩大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根据《公约》,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由原先约37万平方千米,扩大到约300万平方千米。从国际海洋法上确立了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的法律地位。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和约300万平方千米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都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以及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立足之地。
  
  二、 教材的编写要以形成科学的海洋国土观为基点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对于有关“国土、海洋国土”等重要国情的教材编写必须宏观管理、重点审读、形成系统。同时对于海洋国土观念的教育要注意学科的渗透。
  
  三、 教材中要强化科学性、体现时代观念,要与时俱进,呈现给学生正确的海洋国土概念
  
  国土作为一个国家和人民的立足点、生活场所和生产基地,是主权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陆地、水域及其底土和上空。狭义的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疆域,属于空间的范畴。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应该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气候和风景资源等)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国土的概念是个历史动态概念。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在人们思维中形成定势的960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组成的一部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在1958年9月4日我国政府宣布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我国主权管辖下的内海(内水)和领海及其底土和上空等海洋国土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因此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国土总面积为997万平方千米。
  海洋国土观指国家和民族对国家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国土的认同与界定。随着人类逐渐走向海洋,海洋观不断升华,“海洋国土”逐渐形成并向海洋延伸。《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沿海的国土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管辖的范围扩大。我国有3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海岛6500多个,沿海滩涂面积约2万多平方千米,15米以内的浅海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5.7万平方千米。中国近海面积约472.7万平方千米,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但不完全属于中国,有些同邻国的主张相重叠;预计未来经过公平的海域定界后,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根据我国的一贯主张,可化归我国管辖的海域应扩展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由此,中国完整的国土观表述如下:将置于国家主权和管辖权下的所有地域空间称国土。一个沿海国家完整的国土面积由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构成,其中地域空间的陆地部分称为陆地国土,中国陆地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地域空间的海上部分称海洋国土,我国海洋国土有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海、陆国土总面积为1260万平方千米。
  公海、国际海底及极地人类共享资源中,也有中国的应得份额,其中我国已获得国际海底东太平洋一块面积为7.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矿区专属权和优先开辟权。
  
  参考文献
  [1] 刘新华,秦仪.海洋观演变论略.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2).
  [2] 孙峰华,刘养洁.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人文地理,2002(12).
  [3] 张云吉,金秉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对我国海洋地理教育的影响.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4] 罗刚.浅谈海洋国土观念的培养.文教资料,2007(1).
  [5] 刘容方.树立海洋国土新概念.决策与信息,2004(9).
  [6] 曹云等.中学地理应重视海洋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06(2).
  [7] 耕夫.海的呼唤:不能忘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南方国土资源,2007(3).
  [8] 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