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每错一字扣1分”正议
作者:蔡 伟 娄庆华
考察历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关于错别字一项扣分的规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错别字扣分最多不超过2分;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所有扣分累计到10分为止;
错别字满三个扣一分,至多扣5分;
错别字(含不规范的简化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
错别字(含不规范的简化字)酌情扣分;
错别字、标点或语病多的酌情减分;
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3分;
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错别字、标点和卷面扣分累计不超过3分;
写错别字,标点错误以及书写极其潦草,卷面乱涂乱改难以辨识等等,均归到语言表达方面去酌情扣分,至多以扣5分为限;
错别字每4个扣1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3分;
错别字较多而且性质比较严重的试卷(例如“派”写作“泒”,“戴”写作“带”,“自力更生”写作“自立更生”)酌扣5~10分,繁体字不算错,标点和错别字两项扣分总和不得超过15分。
由上可见,高考命题对于错别字一项的扣分规定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宽严不一,各次规定的表述详略有别。其中“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出现得最频繁。相对于往年的规定,今年的规定可以说是一种首创,其特点是:要求更高,扣分更加严厉。
一、 新规定的合理性
1.落实基础提高能力
如果按“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算,错五个字也只能扣1分。而在一篇800字左右的高考作文中,在那么繁重的阅卷任务压迫下,评卷员能找出五个错别字是很不容易的,却也只能扣1分。直白地说,找出一个错别字跟找出五个错别字没什么区别。那么,评卷员为什么要费力地去找错别字呢?学生为什么要注意别写错别字呢?学生可能会想:“反正错五个也只扣1分,随便扣好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更不把错别字当回事,他们相信,只要学生的文章内容、结构、语言能赢得阅卷教师的心,错别字肯定不会影响作文成绩。事实上,我们也发现,相当多的满分卷其实都有着数量不一的错别字。虽然,在抽查中也发现因错别字而扣分的现象,但比例甚低。一般出现错别字扣分的作文,主要是在某些关键部位(指文章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出现错别字,并且接连出现错别字。若错别字出现在隐蔽部位或较为分散,则扣分的几率很少。由此可以看出,原先的错别字扣分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并没有引起考生、教师和评卷员的多少重视。
“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的规定极大地增加了错别字在作文评分中的分值比重,评卷员不必刻意找齐三个,就可对作文进行扣分,而且上不封顶,这意味着考生作文有可能因多写错别字而使作文级别降低,甚至扣为零分。这一规定,无疑能引起考生、教师对错别字问题的重视,进一步说是引起学生、教师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重视。
对此规定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语文高考卷前面的基础题中已经有字形题了,在作文问题上作如此规定,对考生实在太过苛刻。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些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和考试的导向,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成了错别字大王,如果不再加强对写错别字的惩罚力度,那么,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将出现可怕的恶化。虽然中高考都设有字形选择题,但众所周知,这种题目只是考查考生的再认能力,能力层级属于“A识记”;而作文中的汉字书写则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力层级属于“D运用”,两者相差极远。一个是学生“所知”的,一个是学生“所有”的。王尚文教授在《语感论》中谈到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一个人掌握语言的情况,可以分为‘所知’与‘所有’两个部分。‘所知’即所理解的部分,来自对于语言的认知;‘所有’即所占有的部分,来自对语言的运用,即所谓的‘自己的语言’”;“‘所有’必属‘所知’,而‘所知’却未必为其‘所有’,‘所有’是‘所知’的升华。”“所知”是指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包括汉字字形的识记;“所有”是指已经内化为学生生命组成部分的语言。“所知”可以通过考前突击而得到强化、丰富化,可以通过题海战术拓宽疆界,但可能“考光就忘光了”;“所有”只能靠平时的言语实践不断积累,一般长时间不忘。另一方面,字形选择有着极大的偶然性和猜测性,很难真正反映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所以,作文评分突出错别字的扣分值,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基础要求,从而达到语文新课程所提出的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的最低目标。
2.涵盖摄取方便命题
自上海卷率先取消了前面基础知识题的考查之后,自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省市中有些语文卷(如2007年的海南、宁夏卷和福建卷)也取消了基础知识题的考查。那么,取消这些试题是不是就意味着字音、字形等就不考了呢?非也。因为对这些知识的考查可以融入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当中,其合理性在于:高层次的能力能够涵盖低层次的能力,所以通过对高层次能力的测试,能够推断出低层次能力的掌握情况。
“我国不少学者提出,阅读能力层次中,高层次能力对于低层次具有一定的覆盖性,因此,比较重视较高层次的测试,通过较高层次的试题来检测被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如此,写作也一样。写作作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题型,同时可以涵盖字形、成语使用、修辞、语病、词义辨析、文化文学常识等题目的考查内容。所以有人敢提议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当然,从提高测试信度角度讲两者不能互相取代,但从方便命题角度讲,完全可以将一些题目整合到阅读与写作中去。高考作为一种抽样测试,其题量有限,而且减少题量也符合现代考试的潮流,但对命题者来说,就有一个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题量准确测出学生当前的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问题,不解决这一矛盾,任何考试都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效度与信度。我们认为,通过每字扣分的规定,就有可能将字形题整合到阅读题、表达题和作文题中,从而简化命题结构,精化试卷所测的语文能力结构,加大对考生的能力测试,提高试卷的效度与信度。
3.注重表达准确评分
“要想能够相对准确地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作出评价,就必须着眼于那些比较稳定的成分,也就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那些比较稳定的成分”一般涉及内容、语言和结构(包括文面)三部分。但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作文评分在“内容”一项上的评分差异最大,这意味着评卷员如主要从内容一项评分极易造成评分误差;不同作文题目的作文,学生得分不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考作文写作内容测试的抽样性会带来学生得分的偶然性。因此,部分研究者建议高考作文评分应该侧重“语言”一项,那更能评出学生稳定的语文水平。而“语言”一项自然包括“错别字”。
规定“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非常明显地引导评卷员关注学生作文的表达或者说语言运用,透露出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实质性转向,也更是一种政策导向,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评分的准确性。如果再规定“每一个病句扣1分”,“每错一个标点扣1分”,并由此延伸到“整份试卷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则评分的正确度、公平性会更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