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不守纪律的另一种解释

作者:周奎英




  没事的时候喜欢琢磨学校里的一些事情,有时难免钻钻牛角尖儿。比如我就琢磨过:什么叫遵守纪律?迟到了算不遵守纪律,那么早到的呢?旷课算不遵守纪律,那么不按规定加班的呢?
  琢磨这样一些事,并非是笔者的头脑患了臆想症,而是源于自己对一些校园生活现象的切身体验。曾几何时,为了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质量评估”,一些班级“自觉”地行动起来了;要求学生提前半小时到校,上一节早自习之前的“早自习”。学校及时表扬了有关的班主任老师,盛赞了他们的“责任心”。随即,大多数班级都坐不住了,他们群起跟风,而且哄抬物价般把师生到校的时间提前了整整一个小时。
  谈起学生厌学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习惯于外部归因,喜欢谈论某某学生是如何如何地不可救药,仿佛他天生就仇恨学习似的。我们是否想过,仅从时间上,我们就把他们安排成了彻头彻尾的“学习”的奴隶,他们的生活就是学习,学习也是他们几近唯一的生活内容。有的老师曾经开玩笑说,现在的学生,像是手无寸铁的平民,接受着全副武装的老师们焦头烂额的轮番轰炸,仅仅留些逼仄的课间、午休什么的,让他们稍事喘息,以防“不测”事件。说到学生负担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自己像泻了气的皮球,感到自己对愈念愈发拧紧的教学紧箍咒人微力轻。但是我们想过了吗?自己就是一名对抗时俗流弊的骁勇的战士。教学不是看电影——前面的人站起来了你也一定要跟着站起来。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理性判断,凡事按照规则办事,这是可以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人文情怀。这可能比要求某些领导人讲真话还要难,但唯其如此,为师者才享有一份特殊的勇敢者的光荣。
  按照规则办事——这是现代意识的重要内核,学校不是规定7:30上课吗?怎么忽然间就认可了6:30,而让准时到校的师生有了”迟到”的感觉呢?望着行色匆匆却难掩步履沉重的人们,真难想象他们在这“无私奉献”和“求知似渴”的背后,有多少个苦涩的故事被日月所掩饰,被世人所忽略。在局外人推波助澜的喝彩声中,当事师生要求正常作息的正当愿望成了自恋的想往和不识时务的不和谐音符。有人认为学生减负问题的死结在教师那儿,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教师对学生的负担问题起不到根本的控制作用。随波逐流、跟风应景的教师在稀里糊涂、莫名其妙的盲从中,迷失的何尝不是自己呢?说到底,教师也是受害者。有人说,奉献是教育的美德,可是事业的起点是职业,教师与其他职业一样,要追求经济的稳定或丰裕,要追求个人价值的或大或小的实现,没有谁仅仅是为了得到“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称号。如上所述的教师加班“不要报酬”的行为其实与“高尚”毫无牵涉——它的实质是对个人的短期利益的间接算计,以及对落后的学校管理的屈从。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他们暂且缺乏“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尚需一个钙化骨骼的过程。因此,承认教师的个人需求,否认类似行为的“纯洁”和“高尚”,是关系到教师长远发展和学校整体教育目标实现的大事情。
  规则意识是一种尺度意识,遵守规则的人行为应该符合既定的标准。但是,在此基础上,任何人都不应该再拥有肆意提高要求的“口谕权”,即便是“引导”、“号召”也有可能成为逼人就范的“软暴力”。表扬师生本来无可厚非,但应该表扬的是“师生按时到校”而不是“早到校”。“早”的边界在哪儿呢?你总不会要求师生们“夜以继日”吧!听师德报告时,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有家不回,有病不看,有孩子不管,有父母不要”的“先进事迹”。说实话这样的报告让人听了很难找到自豪,悲哀却是很真切的。《深圳青年》曾刊登过一篇名为《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的文章,介绍了一位方姓女教师(“十佳教师”)的故事,故事梗概是:任教初三的方老师在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每天早晨6点以前赶到学校,晚上10点以后才能回家。唯一的四岁女儿因爸爸在外地工作,母亲教学又这么忙经常被反锁在家。有一天模拟考试,女儿早上说“特别冷”,晚上说“特别困”,都没能引起妈妈的注意,第二天,孩子说没力气,要求不上幼儿园,在家床上玩一天,妈妈也答应了。第三天孩子说眼睛看不见东西了,这时妈妈的模拟考试也结束了,才带着孩子去医院。结果,简单的发烧,因为长时间无人问津而导致了眼角膜软化穿孔,孩子彻底失明了……最令人发指和胆寒的是介绍自己事迹的时候,方老师不无自豪地宣称:“那一届学生十分争气,有一半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虽说为了他们的成功,我付出了高额的代价,但我觉得值得!他们的成功是我一生的安慰和自豪!”相信看了文章的每一个人都不会认可方老师这种以极度自私为前提的“伟大”。我们需要继续追问的是:是谁制造了这样残忍的“悲剧美”?又有谁倾心欣赏这野蛮的“悲剧美”?理想化、抽象化、虚幻的“引导”、“号召”难辞其咎!方老师身为人母,冷酷无情地放弃了自己爱的义务,使一个无辜的小女孩惨遭不幸,固然逃脱不了道德良心的审判,但是从遵守工作纪律的角度看,她如此超负荷工作,祸害自己,祸害学生,最后直接伤害了自己的女儿,这还算遵守纪律吗?纪律的目的是为了整体的秩序和效率,并以此来增进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方老师她做到了吗?客观地讲,方老师过犹不及,完全不是一个成功而和谐的遵守纪律的人。遵守纪律到了这个份儿上,纪律已经变成魔鬼了。
  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史应该是他的幸福生活史。学校管理上的人道主义即在于珍惜师生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幸福。笔者衷心希望管理者能够站在一个理性而客观的高度上,既引导教师科学地发展,走专业化成长之路,也引导他们健康积极地生活,照顾好自己、家人;既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既辛苦,也快乐……管理的艺术在于“平衡”,要防止极端化的误导。当其时,笔者断然不会再钻如此“是否遵守纪律”之类的牛角尖儿。因为钻起这样的牛角尖儿,会让人如此地感到不安和心痛!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