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作者:刘永春




  “课例”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课例研究”属于实践研究,它以具体的一节课为对象展开研究,重点解决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的全过程。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为“课例研究报告”,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思考。
  本文结合自己亲历亲为的研究实践谈点想法,旨在让老师们对课例研究能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以便促进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
  
  一、 课例研究的特征
  
  1.基本特点。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要求教师围绕具体课例进行合作探究,大家一起商量怎样把一节课上好,展开不带有褒贬色彩的“讨论”和“对话”的平等交流,让人人有话说,有问题谈,从中吸收好的意见和创意。这样,七八个人的智慧变成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智慧又变成大家的智慧,使得成果共享,促进老师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
  在课例研究中,既要涉及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观察,又要涉及到教学评价。课例研究的好处首先是“培养观察学生的眼睛”。在研究课上,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会在教室里搜寻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信息。当教师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的这些信息时,教师就有机会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的诸多问题。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将不再像过去那样思考“这一课涉及到哪些内容”,而促使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思索:“我的学生将从这一课中学到什么。”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课例研究既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课例研究追求的是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问题的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
  2.常见形式。多人同课:指年级备课组或教研组的多位教师同上一节课。在相互观课的比较中互相学习,共讨改进措施,共议解决方案,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一课多轮:指同一位教师连续多次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节课,在观课、评课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然而,无论采取哪种研究方式,都要围绕课例主题或课例问题的解决而展开,千万不要把这些研究形式演变成赛教活动。通过上述课例研究活动,教学课例的文本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成为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成为今后借鉴、学习和研讨的对象,成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手”。
  3.常见类型。意外式课例研究:意外式课例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课例。意外式课例的特点是,既在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由小见大,深受启发。
  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
  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
  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三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循环研究。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就只能算是形式上的点缀。只有发现和揭示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才有可能透过课堂发生的现象,洞察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本质。
  4.操作程序。首先是确定研究主题,接着是选人和选课、备课和说课、上课和观课、组织互动、对话式评课。有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修改教学设计,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用改进的方法在其他班级上课,再次组织教师观课和评课。然后把改进的过程和结果与其他教师分享,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示。
  许多专家都建议把我国中小学的“听课”改为“观课”。因为“听课”不仅要“听”,还要“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还需要记录和思考,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研究活动。
  我们在课例研究的具体操作中,必须把握每一个环节,按程序推进,保证课例研究操作的规范性。
  
  二、 文本课例的结构
  
  无论怎样分类,所有的课例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基本的格式。一般地说,一个完整的课例可以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标题。一般地说,课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突出事件;二是用主题定标题,反映课例的主题。
  2.教学背景。关于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学校、学生等教育环境信息。
  3.教学过程。在观察、记录和实录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描述,可以引用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要求突出主题与中心思想。
  4.教学随感。说明教学效果,反思教学得失。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的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5.教学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案例研究的结论可在此进行展开。
  6.教学注释。包括对作业的说明、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讨论,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主题,揭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三、 优质课例的标准
  
  1.优质课例不是“有效教育行为”的罗列式陈述。课例必须具有可读性。一个课例应是一件文学作品,它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标准来加以审视。无论主题是多么复杂,故事多么的错综,课例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迷人的方式来陈述。
  2.优质课例应把试图反映的问题、事件发生的背景交待清楚。只有这样,课例阅读才能更加深刻领会课例所隐含的思想,而不是简单地迁就于课堂教学情节。
  3.一个课例就是一个故事,它描述的是真实的教学事件。好的课例应明确其中主角、配角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明确。
  4.任何课例都是为达到教师或者其他学习者的特定学习目标而撰写的。一个成功的课例作者应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教师,从教师角色的角度,把教师的心理感受、内心体验和内部冲突揭示充分。
  5.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6.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四、 “研究报告”要点的探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