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小学生比较理想的四种度假新模式

作者:陶广顺




  一、 满足爱好模式
  
  孩子从小在父母、老师的引导下形成的某种兴趣爱好,比如唱歌、跳舞、绘画、篮球等音体美方面的某项爱好,学生特别感兴趣、特别擅长。上学期间也很想抓紧时间学习,但由于没有时间,无暇顾及而深感遗憾。但现在放假了,除完成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外,很多时间都可以由自己支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抓住假期的时间好好地去学习巩固一下,以弥补平时的缺憾,也在兴趣爱好中好好地享受其中的快乐。
  我女儿读小学四年级,特别喜欢唱歌、跳舞。上学期间她都要求我送她去参加星期日上午的舞蹈学习,她也乐在其中,感觉不到苦累。假期里,这样难得的机会怎么还会放过?她愿意去参加,我们家长也特别乐意支持。每个假期一放假,她就忙着做作业,想力争在参加跳舞前把所有的作业做完,无忧无虑地去跳舞,享受假期跳舞的快乐。这样,每个假期她的兴趣爱好都得到了满足,身体跳好了,日子也过得轻松快活。
  
  二、 满足愿望模式
  
  中小学生读书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生活,比较紧张、忙碌、辛苦。家长想开展的家庭活动,比如清明节时想带着全家去扫墓,叫子女认识一下老祖,或爷爷奶奶的坟在哪儿,是哪一冢;想带着子女做的事情,比如去某一个远房亲戚家等。这些事都因为子女平时上学忙,没有时间按排拖了下来。还有学生上学期间想做的事情,比如走亲访友、参加某项活动,也因为没有时间被耽搁了。
  上学期间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变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期待,在家长、子女的内心里潜伏着、撕咬着,耐心的等待着。现在假期到来了,期待将变成一种现实,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家长子女可以合计合计,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实现各自的美好愿望。
  
  三、 独立生活模式
  
  现在中小学生的家长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有一定的学识,对社会的认识也比较到位。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未来就业的艰难,对子女的教育都比较重视。但在子女成长上认识偏差较大,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道德、习惯、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磨练,衣食住行样样包办代替。教育方法上也参差不齐,有的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事事用命令、强迫的方式对待子女。更有甚者,娇生惯养,千依百顺,唯子女马首是瞻。另一方面,子女上学时课程多、作业多、时间紧张,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生活,如做饭、洗衣等(当然住校的学生除外)。因此,大多数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特差。
  假期里,农村的学生有的参加父母的生产劳动,有的则父母疼爱过分,没有参加劳动。有些明智的家长就会与子女商量,与父母换位思考、劳动生活,由子女来学习做饭、洗衣、买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由子女来当家,学习独立生活能力,同时体验做父母的劳累与艰辛。
  
  四、 劳动体验模式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现在农村家庭有两个子女,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家庭就一个子女。在子女成长上,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太高、期望太大。很多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也潜移默化地转移在子女身上,对子女成长的压力过大。只要成绩好,一切无所谓。农村孩子都较少参加体力劳动,城里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一切时间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家务、其他体力劳动都与子女无关。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一部分学生的特点。没有劳动体验,不认识农活及家务劳动的艰辛。当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上学期间学习比较紧张忙碌,没有时间、场地锻炼体验。
  假期里,在城里生活的一些学生家长的父母是农村人。他们就有意识地让子女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生活,暗中又与家人商量好:要让孩子参加劳动,比如挖地、背粪、喂猪、搂草、砍柴等农活,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苦与劳累。纯粹是居民的子女,家长也可以联系店主、老板,让子女到店中看店、叫卖,或到食馆打工,或干其他经商的劳动,叫子女学习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生活。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