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及对策探究

作者:朱慧欣




  研究已经证明,教师在学生的地位分化中充当的是催化剂的角色,而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是一个协调者,在学生地位流动和班级优势资源的配置上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虽然教师并不能左右学生个体在群体中的适应性,以及由此占有的不同社会位置,但教师至少可以消除自己头脑中的固有印象,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期望,可以本着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要求,给处于弱势的学生以权威性的帮助。
  
  三、 致力平等: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社会地位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讥讽中长大的孩子,苛于责人;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在关爱中长大的孩子,爱人如己”[4]。可见,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包括班级生活氛围,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班级内学生地位的分化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甚至享有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平等的。分析了学生地位分层和分类的原因之后,教育者要在实践中贯穿平等的原则,争取给弱势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班干部选任制度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历史,各方面发育也比较健全,一下子取消是不可能的,无论教师和同学都是不可能接受的。学生在班级内的地位(包括声望下的非正式地位)与教师的期望和学生本身拥有的班级权力有着高度的相关,因此,要想改善处境不利学生的社会地位,就要多给予他们参与班级事务的机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人人都有做干部的机会。在管理过程中,可选择由两班人马组成班委。每班人马均由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处境不利学生搭配组成,两班人马分周轮流值日,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这样既会给处境不利学生树立一种制度威信,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责任与信心,并进而修整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优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言语行为对处境不利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尝试“小老师”制度。班级是具有社会化功能的结构,教师则是这个机构的主流文化代言人。因而,能够得到教师的“青睐”会给学生一种莫大的激励和自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让处境不利学生做教师的小助教,帮助教师准备教学、批改试卷和作业。批改前教师应该把作业给后进生讲透彻了,使他们真正理解作业的内容,批改后,在试卷或作业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对自己的批改结果负责,这样不仅能使他们掌握到作业中包含的知识,也能让他们体验到“权威”的感觉。
  3.参与组织班级活动的机会均等。在组织班里活动的时候,比如开运动会、出黑板报,让处境不利学生和优势生搭配工作,共同设计、策划、具体实施等。这些以往只有优势生才有机会做的事情,现在让处境不利学生参与进来,会让他们感到光荣和有趣,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从而投入到班级工作和学习中去[5]。
  4.寻找闪光点,对于进步多给予肯定。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也都有他们人格上的闪光点,处境不利学生也是一样。作为教师就应该发动学生,多多挖掘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权威的身份对这些优点予以肯定。此外,教师还应该用其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
  因为通常状况下,处境不利学生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时候还是学生的一种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学习成绩差又没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的学生会有一种自然的自卑感。因此,让他们参与进班级事务,体会到自己作为班级一分子的荣耀,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和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教师的提携又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处境不利学生的评价,从而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声望地位。
  归根结底,班级社会之所以会产生明显的“干部阶层”和“平民阶层”,以及“受欢迎者”和“受排斥者”,主要是社会代表者学校和教师过于制度化了班干部的权力意识和主流的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这些不仅支配了学生的选择标准,而且使学生地位的流动变得困难重重。这并不是说要把社会主流文化抛弃在学校教育之外,而是要有个主次之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核心场所班级,最首要的任务是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然后才是内化社会主流文化。
  
  参考文献
  [1]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顾明远.不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教育参考,1998(6).
  [3] 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 陈奎熹,高强华,张铎严.教育社会学.台北:国立空中大学印行,1990.
  [5] 廖丽蓉.提高后进生的社会地位.湖南教育,1999(6).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