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也探超大规模学校管理方略

作者:吴丽萍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中小学校的规模轨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一批办学条件优,师资力量强,社会声望高的学校迅速扩张,出现了一批超大规模学校。其中,普通高中尤为突出,这些学校在扩轨以后面临着学校内部管理秩序重建的挑战。尽管”巨无霸”学校遭到了普遍的质疑,但面对既成事实的严峻局面,我们必须作出积极的应对。
  
  一、 实践的探索
  
  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学校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微调”性的改革尝试。
  1.年级组负责制
  1985年以来,中小学逐步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形成了教师的两种日常办公形式,即教研组负责制和年级组负责制。各校根据自身的规模大小、师资力量强弱、生源质量高下及管理的价值偏好自主选用。但多数学校顺应管理结构扁平化的机构设计潮流,同时为了应对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倾向于选择“年级组负责制”,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即,学校选聘年级主任(组长),年级主任通过双向选择任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团队;校级领导通过合理授权,赋予年级主任一定的权利,并拥有相应的经费保证,年级主任全权负责本年级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三个年级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实体,并彼此构成竞争关系,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态势;同时,以教研组为这种办公形式的辅助,日常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定期组织跨年级的学科组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各校也根据本校实际在运行的细节上各有不同。实践证明,这种管理体制是比较理想的。
  管理重心下移,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竞争机制,以年级为单位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激发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夯实管理基础,化整为零,年级成为管理主体,便于加强学生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但随着部分优质学校的迅速扩张,许多学校的年级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学校”,即便是采用年级组负责制的形式,也有难于驾驭、难免失控的隐忧。为此,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微调”势在必行。
  2.“级部制”管理
  超大规模学校为了应对“扩轨”造成的管理压力,将每个年级一分为二,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级部,每个级部设有级部主任,全面负责本级部的教育教学工作,此为“级部制”管理。这种体制是年级组负责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顺应学校扩轨发展而采用的年级组负责制的变式。除了具备年级组负责制的优势外,还有其独特的优点,即,同一年级平行的两个级部具有更强的可比性,更易形成良性且有效的竞争机制;将每个年级化整为零进行管理,消除了由于规模轨制的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幅度增大容易失控的隐患,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的精致化;全校教师科学合理地组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团队,拓展了教师个体充分展示管理才能和教学风格的平台,便于更多的优秀教师在实战的历练中脱颖而出,更使青年教师在“被迫”挑重担的过程中得以快速成长。
  但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级部制”的运行也面临新的问题:学校被“切割”成若干块,条块之间的关系需要作出重新调整,职能处、室与级部的职责必须重新划分;要保证级部之间在“公平”的基础上竞争,需要将全校教师资源合理地进行分配,尤其是有限的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操作的难点;各级部自成一体,竞争强化了,但合作和交流却容易被弱化。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超大规模学校不至于因为迅速扩张而被拖垮,是一个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 理论的分析
  
  管理学理论认为,组织结构一般有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事业部制、矩阵式、虚拟组织等形式。前三种是较为传统的结构形式,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基本属于直线职能式,它纵向层次清晰,横向职责分明,运行简单,控制方便,尤其适合小规模组织的管理。事业部制和矩阵式则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适应组织规模扩大,组织功能拓展,组织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新型结构形式,虚拟组织更是在信息时代出现的全新的组织结构概念。
  事业部制“是一种由相对独立的单位或事业部组成的组织结构。”[1]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就是为了应对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日益多元的现实需要,将组织按地域或项目划分为若干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这样的组织结构设计还有一个考虑因素就是:大规模组织一般都是经营多年颇有实力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往往由于过于庞大再加上曾经的辉煌,对组织面临的竞争环境失去了应有的敏感,事业部制组织设计的初衷就是将竞争引入内部。这种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就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借此激发组织内部的活力。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运用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在组织内部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机制,激活了组织内部的运行活力,支持企业克服了大企业极易出现的“僵化”问题。
  但“事业部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可小觑。各自为阵蔓延,本位主义盛行;组织机构重叠,管理成本上升;增加驾驭难度,造成失控隐患。为解决由组织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管理问题,许多企业总结出“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的16字原则,而且特别警示,绝不允许组织有一个软弱的“中央”。
  “级部制”是事业部制的组织设计思想和结构形态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构建中的独特体现。它的优点就是:第一,级部拥有了相对自由的运作和发展空间,在学校总体发展框架背景下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第二,平行的级部之间强化了竞争态势,学校的内部活力进一步被激活。当然,其负面效应也同时得以显现,平行的两个级部之间的联系变得松散,合作被竞争取代,交流被较劲遮蔽。
  
  三、 应对策略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导致级部制管理出现运行问题的原因既有组织结构本身的先天不足,也有学校长期形成的原有管理惯性的牵制,还有管理者及员工对新体制运行方式的不适应。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估价“级部制”的优点和缺陷,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小即可;另一方面,推行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就必须首先克服惯性,通过有效的调整建立新的平衡,不断完善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1.选拔优秀的级部主任是保证新体制有效运行的核心因素
  人力资源是增值空间最大的资源,出色的基层管理人员是化解工作矛盾、发挥体制优势的关键性人物,他能使体制的优点最大化,体制的不足最小化。
  2.重新界定“条”与“块”的职能及相互关系是保证体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实行级部制以后,原有的职能管理部门不再是直接而具体的管理,其服务功能增强,宏观管理为主。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调整这些部门的管理策略,使“条”上的管理“虚”而不“失”,“大”而不“空”;同时明确和强化“块”上的职能,使级部的教育教学管理职能单纯,目标清晰,任务集中,效益提升。
  3.建立完善的联席会议制度是保证新体制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通过“校务委员会制度”,形成各方广泛参与的决策机制,使条块之间实现“无障碍”的协作,真正实现“以校统筹,以块实施,虚实结合,条块联动”的管理效果;通过“级部主任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保证级部间的联系和合作“制度化”,为级部间平等对话、共享经验提供广阔的平台;通过“大学科教研活动制度”的推行,打破级部间的“壁垒”,实现同学科教师之间“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形成资源共享、经验共享、责任共担、事业共创的良好机制。
  4.转变用人模式,营造有利于新人辈出的人才使用环境是新体制有效运行的理念保证
  大规模学校仅靠几位业已成熟的名师去支撑是不够的。大量实践证明: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就会有更多的年轻教师成为担纲主演的“明星”教师。级部制的科学运作不仅不会使优质教师资源稀释,而且还能够以独特的方式促使优秀教师群体迅速发展壮大。
  总之,级部制是现行中国教育体制背景下,超大规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这种体制必将在实践中日臻完善,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王松.当代管理学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张海经.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