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一个“神童”的个案调查
作者:潘利若
一、 从“神童”到“泯然众人”
他,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和小学,10岁就进入初中一年级,被人称为“神童”,但是初中的学校教育并没有使他的学业突飞猛进,反而越来越差,而且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最后连重点高中的分数线也没过,只好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为什么“神童”进了校门没有延续“神话”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神童”的经历。
王星(化名),今年13岁,他的母亲是幼儿园教师,父亲是一名下岗工人,因为在家没事做,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培养孩子身上。虽然他自己只是高中水平,但是数理化基础比较好,因此在孩子10岁前就把小学的课程内容以及初中数学的一些知识教给了孩子。王星小小年纪就显示出良好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对那些远高于自己接受年龄的知识也能够理解。考虑到初中的课程内容多,王星的爸爸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就将孩子送入当地一所初中一年级学习。原以为孩子有了水平更高的老师指导,成绩会更上一层,没想到孩子却出现了一系列他们始料未及的问题:不做值日,轮到他做值日就逃跑;不会听课,课堂上小动作不断,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与老师争执;没有朋友,班里其他的同学至少比他大3岁,别的同学都把他作为一个小孩看待,没有人愿意和他成为知心朋友;作业写得丢三落四,不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考试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不参加,迟到更是常事。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在中等徘徊,并没有出类拔萃,名列前茅。
最为严重的是有一次甚至偷老师的钱。班主任将当天收的学费放在讲桌里,去校园看学生做课间操,再回到教室却发现钱不翼而飞。当时教室就留他一个人,后来经班主任耐心地做工作,王星坦白了一切,这时候,钱已经被他花了100多元。
自这件事后,班里的同学对他另眼相看,而且由于他年纪相对其他学生小,有些年纪大些的男学生常欺负他,使得家长不得不让孩子转学至另一所中学,即使这样也没有延续他的“神话”,他的考试成绩一直徘徊在中等上下,最后中考的成绩不理想,只进了一所普通高中。
王安石的《伤仲永》里仲永5岁便能“指物作诗立就”,12岁却“泯然众人矣”,原因是其父带他到处炫耀,没有给他学习的时间。王安石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王星“泯然众人”除了缺乏勤奋以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了这个“神童”的发展。他的个案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却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目前在超常儿童培养中一些急待被各方面重视的问题。
二、 家庭教育的反思
1.应更重视性格、品质教育
超常儿童的培养主要承担者是家庭。虽然也有些家庭学校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性格品质的重要性,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自理能力等,但是圉于家庭之中的品德教育与在校生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接触深度和广度上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因此,孩子的情感体验比较单一。有些家长本身就有某些不好的性格、习惯,长期的耳闻目濡也会使孩子染上这样的品格习惯。比如王星的家长比较护短,对孩子比较溺爱,在孩子出现某些不良现象的苗头时,不仅不批评教育,反而阻挠护短。因此,要想让超常儿童有优秀的性格品质,培养他的父母就应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他们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这就对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知识讲授应更系统、准确,训练应更扎实
超常儿童的家长在给孩子传授知识时,讲授速度往往比在校生快很多,这样孩子才能在一年内学完本应在两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学完的课程。尽管超常儿童在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等方面比同龄孩子优秀,但是也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家长讲授知识速度快,不可避免会导致某些知识漏洞的出现,使孩子有时候会“眼高手低”,即知道怎么做,但是做的时候老出错。比如本文案例中王星在做代数计算题时经常出现失误,毛毛草草,知识训练不扎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同时,随着近些年教育改革的力度和速度不断加大,知识的更替速度也在加快,家长必须与最新的教学信息保持同步。如果家长讲授的方法、概念是不全面、不科学、不系统的,那么孩子头脑中形成的知识也会是片面的、笼统的、零碎的,甚至是错误的。
3.应注意做好送孩子进学校的准备
目前,我国很多超常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教育,到了一定阶段,就要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那么为了使孩子能迅速的接受、适应新环境,家长就有必要在入学前相当长时间内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校生活的技能,比如,如何同老师、同学礼貌友好的相处;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怎么结交;课堂听讲应注意什么,以及学校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尊重老师、按时值日、交作业;正确看待分数、名次、竞争;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现象的侵扰等等。因为学校与家庭是不同的环境,更换学习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个应激事件,只有孩子对学校生活有了充分的了解认识,才能较快熟悉适应学校,不会出现像王星那样课堂上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讲、对老师不礼貌、不做值日、不交作业、考试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不参加等不好的行为,形成了坏的习惯,影响了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 学校教育的责任
1.学校应有针对超常儿童的个性化教育
超常儿童的情况千差万别,智力基础各不相同,他们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育。但是目前对于那些被父母送进学校的超常儿童应进行哪一年级的教育,学校并没有进行严格、科学的鉴定评估,一般都是根据家长的感觉、要求来做;学校也并没有针对个别超常儿童的教学计划、培养措施以及专门的教材、课程。我国目前许多超常儿童在学校并没有接受到能最大程度开发其潜力的课程,他们仍然上的是与其他儿童一样的课程,考一样的题目。虽然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是教育体系应该承担的义务,但是实际上,很多学校对超常儿童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程序、规则和个性化教育方式,这些超常儿童的培养实际仍然依靠父母。
2.为超常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发育空间与条件
“天赋、悟性不仅是上苍的厚赐,还是对自己莫大的考验”,一位首席心理学学者如是说。世界卫生组织把超常儿童和少年违法者、少年痴呆、嗜酒儿童等统统归类于有行为危险的人群之中。超常儿童年龄小,社会化程度和心理发育远不如智力发展得快,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受了很大的磨难,很容易出现不适应情形,形成心理问题。由于智力发育比同龄人快,超常儿童听到的赞誉多,批评少,容易养成优越感,形成畸形自尊心,养成懒惰自私心理,而且超常儿童的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周围的同学年龄比他大,觉得他太幼稚,和他同龄的孩子和他又没有共同话题。因此,超常儿童几乎总是孤独的,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就是父母。当超常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校及教师应尽量扩大超常儿童的社交圈,在同学中营造一种友好热情平等的氛围,鼓励同学们跟他们交朋友,尽量避免一些不良刺激,如被年龄大的坏孩子欺负、敲诈等,使他不感到孤独。
在现今讲求多元化发展才能和平等教育机会(每个儿童都有权利接受最适当的教育)的时代,尽管超常儿童与残疾儿童一样是儿童中的少数,但他们有权力要求与其他儿童一样得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会,根据他们与生俱来的素质,去促进他们的最佳发展,是学校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如何促使超常儿童健康全面的成长,使他们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智力资源又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应该成为家庭和学校不能再忽视的问题。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