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浅阅读”对语文审美教育的消解

作者:罗玉钗




  长期以来,纯文字版的文本阅读一直是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学生的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感知美获取美的方式,靠着阅读,学生在充满艺术美的文学天地里任意驰骋,适当的课外阅读拓开了语文教学的天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是在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与繁荣为主要特征的“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形、图片正在逐渐取代文本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体内容,读图已是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读图时代的到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尤其在学生层面上,对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方式、阅读趣味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 关于“浅阅读”
  
  生活节奏太快,人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部完整的作品甚至一篇文章,只能通过网上快速浏览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更多人喜欢图文结合的杂志,只有随手翻阅而没有计划性的阅读;……这些情况被称为“浅阅读”。“浅阅读”带来的阅读危机最直接地影响着语文审美教育。
  “浅阅读”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浅阅读”一:自我标榜为“阅读时尚”的《名著速读》、《经典扫描》手册之中,大都包含有诸如“内容梗概”、“名句集锦”、“重点段落”、“经典扫描”之类提示或“辑要”,并且赫然明示读者(尤其中小学生)“要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花最少的钱购置最多的经典书”。大凡读书人都会有过如下体验:阅读本身实在是一件“苦差事”!要想真正读通、读懂一本书,从“字斟句酌”到“眉批旁注”、从“赏阅玩味”到“消化吸收”,哪一样不浸透着读书人所辛勤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可是,正是从这些在旁人看来“费心劳神”的苦读之中,才会令书海里的“苦行僧”们得以品尝获得知识的乐趣与精神世界的陶冶!这或许是读图时代下的人们再也难以体会到的快乐了。
  “浅阅读”二:目前,图书市场上图文书正日益受到成年人的青睐,图文书的流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朱德庸的《涩女郎》、几米的《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地下铁》都风靡一时。成人童话《小王子》一书中对于成年世界的批判使很多人产生了共鸣。”人们喜欢图文书,是因为没有心情去读那些艰涩的文字,看看图片挺放松的,看了以后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绘本书、图文书都是“读图时代”的产物,如中信出版社的方希女士所说,“它们是充电型阅读转向消遣型阅读的标志,是出版商、销售商、媒体强力作用出来的产品”。市场的潮流越是不可逆转,被市场作用的人就越要有清醒的判断华美的外衣与内在的丰富不是一回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图文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紧张和焦虑。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读图文书有利于他们理解并吸收知识,但是对于成人而言,图文书中的语言只是一种“小语言”,不一定能传递有效的知识。图文书的畅销,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人们从中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不完整的。在这里,图片遮蔽了文字,游戏取代了阅读,娱乐替代了思考。他表示,人的心智的成长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推敲,人们不应该放弃思考而单纯追求感观的享受。
  “浅阅读”三:在这个泛阅读与浅阅读的时代,网络的、图文的与文字的信息无所不在。人们在逃避信息、选择信息,也在浏览信息,许多的信息并不是人们真正的需要,网络上,人们点击网页,观看吸引他们眼球的图片,有些图片也许是零信息图片,阅读成为被动的接受,没有思考,没有深度,“点击”代替翻看。
  
  二、 “浅阅读”与语文教学的忧思
  
  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都是典型的浅阅读。令人担忧的是“浅阅读”最终导致读者对名著的表层化解读和肤浅化理解,削弱人们的思考能力,甚至剥夺我们的审美情趣。当思维有了惰性,我们的思想成为一片荒芜之地,当浅显的快速浏览替代传统的青灯黄卷的经典阅读时,语文教育及其承载的审美教育将如何进行下去?
  当越来越多的杂志改版成充满彩页的高级读图刊物,当文字一天天演化成图片的说明;当我们不断地怀疑读图时代的到来,文字会不会一天天衰弱下去;“一些图文书实际就是快餐文化,它不需要我坐下来全神贯注地阅读,而是在公共汽车上等场所暂时打发时间的。人们真正可以从中获得的知识很少。我们文化中蕴涵的东西远不是图文书中的只言片语可以表达的”。文字是表达一切思想的力量,文字本应是阅读中最美妙的一部分。可是当花花绿绿的图画把字数不多的书撑得厚重,书店里举目皆是封面明媚鲜艳的书之际,我们不禁开始疑问:阅读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在某种“浅阅读”的氛围中,语文的审美性正被慢慢消解着。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推敲字词,品析形象,填补文学空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但是,目前学生阅读越来越浮躁,他们可以去阅读畅销书、期刊、漫画,网络文学,却讨厌过于严肃的课文。没有思考的阅读,能多大程度地进行审美呢?过去,我们强调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但是学生阅读时间已经变少,对古今中外名著的了解,学生更希望通过“名著导读”或“名著速读”来完成,以为了解情节就完成了阅读。急功近利的阅读怎能从文字中汲取营养,了解文化?又怎么能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既然说“浅阅读”消解了语文的审美性,那么这是时代之错还是学生之错?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去评定。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物质化带来的普遍浮躁和功利在所难免。社会纷繁,信息爆炸,学生们要与时代同步,要升学要就业要面对竞争……忙碌中,几个人能做到心定神闲?几个人能平心静气的“深阅读”?我并不反对语文学科(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审美活动去搭载技术与市场的时代列车,但我更不愿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审美与语文教学艺术活动中放弃精神的守望;我不赞成审美对市场的一味妥协与臣服,我更希望看到一种与人类精神、与自然生态保持和谐的审美原则,一种“诗性的智慧”,能够渗透到科学的领域、技术的领域、产业的领域,甚至市场的领域、资本的领域,让审美的原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时代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支配作用。
  
  三、 “读图”中的审美契机
  
  我们忧思着语文教育中美的消解的同时,所引发的思考就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怎样在这个“读图”与“浅阅读”时代中寻找契机,把“图”与“文”结合在一起,把握“深”与“浅”的分寸,不要让语文审美性在时代里失落。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先让学生们在视觉上感知美,再把他们带往寻找文字中的美。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思考如何使用网络有效开展教学。把网络技术引入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从教学媒体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一种非常重要和高效的现代教学手段。但是要把握好的确是不容易的。我以为,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绝不是坏事。读图是肤浅的,读图又是功利和世俗的,但适当的“读图”让学生面对语文课有所期待,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对语文的兴趣,那又何乐而不为?
  其次,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也有助于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例如,从网上调入音频和视频加入原本平淡的语文课堂,学生都对这样的语文课会有所期待。优美的配乐朗诵,精美的图片,若是音乐和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定会被深深吸引,得到美的熏陶。同时,声音信息的传播更加准确、规范,弥补了教师在个别知识点上的不足,给课堂增色。
  最后,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增添教学活动情趣。在学生智力活动中,紧张压抑的情绪是阻碍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教学中设置情境,通过环境的布置、烘托、角色状态的转换,气氛的调节变化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把音、像、情、景与听、说、读、写诸方面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的教学形式,发挥了计算机媒体网络生动、形象、灵活的优势,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避免空洞或牵强的用图。应该把不同的事物风貌放到离文字最接近的地方,让学生能够从图中体会到文字的魅力,以便在认知上得到清晰的印象。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语),而语文教师的这些审美感知力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语文课堂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是重视图的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文字,否则美文就只变得干巴巴的没有生命,那怎能让学生感知到美呢?
  我们可充分利用读图时代这一契机,让语文教学变“死”为“活”,化“静”为“动”,声、色、画、乐、视集为一体,图文并茂,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使语文教学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 张永恒.图文书:“读图时代”的宠儿.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2-20(05).
  [2] 尚晓岚.读图时代的浮夸气息.北京青年报,2004-03-12.
  [3] 李康乐.不爱文字爱图片——成年人阅读进入读图时代?新浪科技,2003(12).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