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化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

作者:郑国武




  目前各种化学教学研究活动很多,但这些活动与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教学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某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只注意讨论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这一领域的有关问题研究较少。即站在教师立场上的论题,论点较多,站在学生立场上的观点讨论较少。我们知道,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来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这个口号依据一种“系统观”更加全面和合理地看待学与教的关系,也反映了人们对学与教关系的认识的深化。化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化学教师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环境,通过与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达成的过程。化学课堂教学本身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化学课堂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生与学习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下面结合本人体会谈几点改进意见,仅供参考。
  
  一、 更新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制,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有些教师认为一节好课就是要有四多一紧:黑板写得满满的,话讲得多多的,题目做得快快的,课堂密度大大的,时间用得紧紧的。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培养了什么样的能力?我曾对高二的平行班进行对比试验:一班用高密度,快速度的灌输式教学,一班用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的启发式教学。前一班除少数思维敏锐的同学掌握得较好外,60%~80%的同学只能掌握40%~60%的内容,有个别甚至只能掌握10%的内容,能力更不用讲了,而后一班有90%以上的同学掌握了教学内容的80%~90%,有部分同学还能对新知识加以应用。
  近年来对课的评价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演”而偏少于学生的学,很少听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只注重教师有没有将知识内容教给学生,而不注重教师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这样势必使课堂教学围绕教师这一主角来进行,使课堂教学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要更新优质课概念,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将评教师“演”得好不好转向教师“导”得好不好,学生“演”得好不好上来,促使教师自身由“演员”转变成“导演”。
  1.评课要让学生有发言权
  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内化知识并增长能力。而教师评教师往往只能评教功,不能知道所学的真正作用和效果,不能指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优势和缺点,因此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他们的体会与感受就成了评课的关键的一环。
  2.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
  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促使学生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因此,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完全站在“知识”这一支点上看,要通过“知识传授”这一现象来分析: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知识的传授有没有贯彻发展、开发、培养、提高等内容?是部分优生发展还是全体学生发展,是个体参与还是全方位的参与?因此,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是评课的重要内容。
  3.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对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的中学化学教学则由全体教师去实施。因此,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关键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二、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在学法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形势下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需要有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在知识大爆炸和信息大爆炸的形势下,我们不可能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各方面,各层次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掌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是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目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政策更需我们的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此,能否融学法于知识之中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笔者在高中化学第一册《周期表中的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教学中,采取这样的模式,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作指导→准备恰当的学生实验→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用原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指导分析本质→得出原子结构递变决定元素性质递变的规律→理论推广到其他周期主族→用该理论解释某些现象和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而且培养了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一般观点,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为此,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不断学习,研究各种学习方法,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总结出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方法并加以指导。
  其次,研究教材,结合教材进行学法指导。如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可用点、线、网、面的归纳法学习,化学计算中用端值法、十字交叉法等,在推导题中指导应用推理分析法等等。
  再次,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学法指导,我们不能盲目地把先进的学法一股脑地向学生传授,学法传授也应注意现实性、可行性、适应性和实用性,不能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无的放矢,这样反而适得其反,搅乱正常的教学。
  
  三、 教师要研究学生,学会学生般地思维
  
  教师在一起讨论往往有这样的感慨,这个概念已经教了好几遍了,怎么还不会用?其实这样的感慨是脱离学生的标志,初为人师的那年,教到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时,将配平的方法、程序讲得很仔细,特别对电子得失总数相等这一配平原则讲得很透彻,而在考查时,部分同学仍然不能顺利完成,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找二位同学面对面来分析,让他们配平:KMnO4+HClKCl+MnCl2+H2O+Cl2他们很熟练地配到2KMnO4+10HClKCl+2MnCl2+5Cl2+H2O时就配不下去或出错,问其原因,他们是先用观察法配平氢元素,再来配钾元素,原来问题出在用观察法配平其他元素的先后顺序上。我也与某些已毕业的学生交谈过,他们认为:“有的知识在高一时没有弄懂到后来还是不懂”。自己不懂不去请教先生这固然不好,但可悲的是老师从来也没问过他们懂不懂,为什么不懂,所以研究学生是我们有的放矢地教学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分析个体间智力、能力、思维方法、个性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发掘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有的学生看起来是“差生”或“优生”,其实“差生”并不是全差,也有闪光点;优生并不是全优,也有“阴暗面”,教师不能以管中之窥的方式来评价每位学生,而应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以优补差,以高填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其次,要通过双边活动,找准普遍存在的知识能力缺陷及原因,从多角度改变教法,力争突破重点,难点。
  再次,要建立学生档案,及时跟踪调查,捕捉他们的变化,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要放下架子,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自己的教学,多听取学生的建议,认真分析他们的感受,从而帮助自身调整教学,不断改进教法,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不耻下问”,多听取学生的呼声。
  第五,要提出符合个体实际的目标,促使他们向不同的高度冲刺,不能“一视同仁”,否则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一蹶不振。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提出难、新问题让优生回答,使每个人都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当学困生上一档次后,再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步步为营,以不同的标准要求不一样的学生。
  第六,要身临其境学会“学生般地思维”,学生、老师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他们的思维方法不同,平时大多数教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学生,那是不切实际的。应深入学生群体,学习学生的思维方法,再把该方法用于教学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沉浸”到学生中去,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急学生之急,想学生之想”。
  教学也像打仗一样,要知己知彼,不能光顾自己教什么内容,而不懂我们面对的是什么层次的服务对象及对象之间的差异。
  总的看来,我们搞教学研究要兼顾学法研究,真正贯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原则,真正做到学生是教师的“上帝”。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