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如何将课外阅读落实到高三总复习中

作者:黄辰斌




  从这几年高考语文成绩来看,成绩达到130分以上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时,我们常常把它归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学习语文,或者说学生对学语文缺乏兴趣。因而,在学生、家长、老师、领导、甚至语文老师自己心中都形成这么一个偏见:语文是很难在高三短期内提高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这种现象。
  其实,我们老师们都很清楚,学生语文成绩不能突破高分,主要是学生语文素养不深,文化底气不足,知识积累得少。而我们高三阶段的语文复习,都是按照考试大纲的知识点,按部就班的分块复习。教师讲知识,分析考点,归纳解题方法,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一年下来,学生老师都疲惫不堪,效果又不见佳。我们把高三语文教学局限在高考知识点上,使我们的学生成了“井底之蛙”,使大多数学生患了“贫血症”,也使语文课变得无趣乏味。导致语文这两大硬伤的原因是我们在高三阶段忽略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宗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近两年,我们借鉴了外地同行的经验,重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把课外阅读落实到高三总复习中,为在短期内(高三一年)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一、 理论和实践的定位
  
  教育学理论指出,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者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阅读既是学生从文字符号中获取信息积累知识的活动,也是学生通过接受以语言为媒介的情感教育与文学熏陶,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个体品格的活动。
  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以阅读为基础,又靠阅读来促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内容。阅读活动既是认知语言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吕叔湘先生曾经谈到这样一种情况,少数读写能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课外阅读”的有心人,他们谈学习经验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课外看书,说的就是阅读活动。吕叔湘先生强调,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他提出,“一学期读它8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通过持续而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深厚,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高,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和写的密切关系。鲁迅先生也鼓励青年学生多看书:“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阅读实践:“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二、 途径和做法
  
  高三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课外阅读的训练,让学生多读书,广积累呢?我们尝试的具体途径和做法如下。
  1.每周推荐一期美文
  每周由一位老师或由其所任班级同学推荐几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印发给全年段同学阅读。推荐的文章一般为千字文,文体不限,我们把它命名为《每周时文》。每期时文可以印4~6篇文章,一年下来学生可以阅读到二十万字的文章。
  2.指导学生喜爱一本杂志
  我们要求每位同学能喜爱一本杂志。老师要向同学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较大的杂志。近两年,我们向学生推荐的杂志主要有:《读者》《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青年博览》《散文》《环球》等等。其中《读者》是我们首推的杂志。因为《读者》是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的国内最具人文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读者》:“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势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同学把《读者》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本杂志。绝大部分同学手头都有自己喜欢的杂志。
  3.鼓励学生欣赏一个作家
  要求学生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一个作家的作品进行潜心阅读,深刻品味这个作家的思想风格,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对其作品写出自己的体会,以此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欣赏水平,形成相应的语感能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由,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家和书目。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主要作家作品有教育部规定的名家名著以及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推荐的名家名著。比如:《论语》/孔子、《史记》/司马迁、《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呐喊》/鲁迅、《家》/巴金、《围城》/钱钟书、《文化苦旅》/余秋雨、《红与黑》/司汤达、《随笔集》/蒙田、《居里夫人传》/艾里·居里、《泰戈尔诗选》/泰戈尔等等。
  4.完成阅读积累
  王力先生认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文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语文积累本,把阅读到的有用的知识随时摘抄下来。这里说的积累摘抄,不是单纯的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动态的语言知识积累。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量的保证才能达到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读者》杂志的视野开阔,涉及的领域广泛,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三是要坚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三学生时间紧,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时间有限,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时间和休息日来阅读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5.做好读书笔记
  在做好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适当做一些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阅读和积累的升华,是为高考作文做准备。鼓励学生写一些读书笔记,一方面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又提升思想。培根在《培根随想选》中说到:“我们不能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吐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王梓钟在《科学发展纵横谈》中谈到:“读书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平时逐渐搜集对日后有用的资料,把它们写成笔记……零件具备,大器何难!一旦需要时,就可以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著作。”我们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学生从阅读过的书籍中记下摘要,或把自己消化了的书本内容整理成文字,写出点滴体会就行了。学生如果能坚持写一些读书笔记,把自己最深刻的体会写出来,对于提高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来说,比练习一般文章见效要快一些。写读书笔记有利于读书,也有利于写作。
  另外,为了让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把它切实落实到高三总复习中,我们还每周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师不准讲课。当然,挤时间给学生阅读,不是放任自由,教师要有指导,有关注,有检查,有督促。除了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有的老师还充分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每天由一位同学提供一段美文,课前让学生抄写。年段还以导师制的形式,由相关的老师为优生推荐阅读书目,指导他们的阅读。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把课外阅读切实落实到高三总复习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只要我们改变观念,讲究方法,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提高语文课实效的路子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