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孙国山




  浙江省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亲身体验了新课程所带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材打破了原来的知识体系,不仅关注给学生提供多少知识,更重视过程与方法。它不仅在专题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而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改进存在的问题?本文浅谈拙见,敬请指正。
  
  一、 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未能尽快转变
  新教材不再以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生产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给很多教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去打破传统、创新思维,而要继续墨守成规,做“经验型”的教师。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仍然在以往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思维,难以避免以往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对新课程的不利影响。
  (2)教学目标不能全面落实
  新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具体目标实现的。形象地说,三维目标犹如“三足鼎立”,它们相互支撑,不可偏废。而实际是对“三维目标”的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的情况屡屡发生。因为有些教师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刚性的,是可以检测的,是必须达到的硬任务;是与高考直接相关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柔性的,而且难以检测,因此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缺乏从整体上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显性的目标能够把握,对隐性的目标认识不清。
  (3)教学要求没有准确把握
  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基础性,这是区别于选修课程模块多样性、选择性的一个标志。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必须“固守”基础性的“阵地”,认识到它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拔高”、“加深”和“扩展”必修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的“化学反应限度”,教材从“可逆反应”引出 “化学平衡”的特征即止,而“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等内容放入后续的选修课程中。有的教师受长期形成的“经验”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各知识点力求“挖深”,习惯“一步到高考”,上述有关化学平衡的选修要求也就演化成学生的必修内容了。导致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增大,最终加重师生的负担,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对进一步学习化学选修课程产生畏难情绪,也造成大规模的“夹生饭”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4)练习测验不配套不科学
  针对“教什么”、“怎么教”“怎么练”等问题,教师不是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而按以往的思维路线去设想若干年后高考的可能情形,以此来考察今天的教学。而高考如何考大家都说不准,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教师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过去考过的或以后有可能考的内容,必须要教给学生。因此,课程设计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验证“考”的假设上,教学中出现了“一步到位”的现象,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混合使用,各类习题和测试的标准偏离了正常“轨道”。学生普遍感觉听讲很简单,看书都懂,但遇到课外练习,却无从下手,动手就错。久而久之,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产生怀疑,对化学产生恐惧心理,慢慢对化学失去兴趣。
  2.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实施伊始,大多数老师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但是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慢慢又走回到老路。因为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探究没有预设的学习效果,课程时间不允许。因此组织交流和讨论、合作和探究的次数越来越少,课堂学习的气氛又归于平静。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因此,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2)探究式教学的泛化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但是,片面地追求探究式学习,否定接受式学习,遇到问题就探究,每堂课都探究,不光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还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与预先所想的相差甚远。接受式学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借鉴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以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3)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互助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于是,在课堂上,只要提到合作学习,教师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布置一下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只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而对每个小组活动的过程,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不太重视和关心,使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
  (4)多媒体教学成“时尚”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地应用。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有些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多媒体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果不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每堂课都用多媒体,上课不板书,每堂课都像放电影一样,学生对重要的内容根本来不及做笔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初中化学知识不系统,基础普遍较差
  现在的初中新课程中没有单独的化学学科,而是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融入一门科学课之中,教材中化学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导致学生化学基础不好,很多高中老师又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没有必要的衔接,仍然按照老观念进行教学,致使学生刚一开始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化学的学习。
  (2)学习过于依赖老师,缺乏主动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知识传递给较多的学生,实现了知识的高速传递。但是单调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而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校条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1)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栏目众多,教师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讲到、讲透,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积极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的图书馆要有足够的藏书资料和配套的网络设施。广大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有关的工厂和科研单位,收集有关实验的各种影视资料,想方设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