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教学:莫忘促进学生社会理想的形成

作者:胡东坡




  一、 实践问题:凸显对学生理想教育的紧迫性
  
  1.学生成长亟需理想教育
  案例一学生甲,初一学生。甲对知识充满了好奇,有着很广的知识面,经常和老师讨论各方面的问题,他的理想是考上清华大学(至少是重点大学)。但是,在如何实现理想方面却是不太现实的。首先,学生存在着偏科现象。比如,喜欢数理化,不喜欢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平时里自学钻研数理化,然而对其他学科是敷衍应付。老师进行劝导说,不把各科学好是不可能考进重点大学的。他的解决方式是:我要考数理化奥赛,到高三时我要让清华北大破格录取。
  案例二学生乙,初二学生。乙对学习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影响较大,家里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是私营企业老板,年收入比较多。因此,学生说,自己想将来跟着父亲做生意。但是现在学习的知识似乎没有用,所以不想学。
  类似上述案例出现的问题,其实在中小学生当中是相当普遍的。它反映了学生在建立理想时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理想或者现有的理想是不科学的;二是对于如何实现理想缺乏现实的途径。这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但与此同时,也显示出学校教育教学对学生理想进行引导的必要性。
  从心理上看,小学生的理想常常表现为具体形象,但多属天真幻想;初中学生的理想与社会性交织,但往往比较浪漫;高中阶段则较重视现实性,但面临未来生活与道德的选择,内心冲突尖锐激烈。他们共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因而缺乏科学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局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实践领域的忽视或效果不佳导致了学生心理及行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学者的问卷调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一些未能很好地树立人生理想的学生中,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语是‘没劲’。在没有理想追求日子里过得空虚无聊,‘跟着感觉走’成了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他们片面追求感官物质利益的刺激,盲目攀比消费,不能规划自己的近期目标,无心向学,早恋现象严重……”[1]同时,与此相伴的是学生在学校里违纪频频,增加了学校管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2.目前学生理想教育的缺陷
  一直以来,理想教育存在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脱节的倾向。具体表现在,第一,从教育目的上看,理想教育被等同于社会理想教育,而忽视学生的生活理想、个人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的教育。第二,从教育方法上看,大多是形而上学的说教,导致学生的冷漠甚至怀疑,而真正忽视了学生个人的理想需要。第三,从教育方式上看,理想教育一直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的,而忽视理想教育其实也是其他各科教学的任务之一。一句话,理想教育“目中无人”。
  3.问题更因时代而凸显
  一般认为,个人理想涉及到个人美好未来,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社会理想涉及到社会美好未来,如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建设共产主义等,它反映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全社会人的共同愿望[2]。问题在于,社会理想是纯粹意识形态的东西,还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何联系?其作用机制何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提高理想教育的效果,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与发展,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紧密相连,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不仅牵涉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牵涉到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此成为新时期必须要探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二、 理论探索:追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1.哲学分析:个人理想是一种社会建构
  哲学的价值在于对事物本身的反思与批判,它分析事物存在的依据及其发展趋势。理想存在的依据何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依据何在?哲学的分析将给我们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理想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以客观的现实为依据,把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所构想出来的关于未来的观念形态。理想的本质特征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社会历史性。”[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理想是建立在个人的需要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4]。而利益反映的正是个人的需要。所以,“理想是对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体现着人的目的要求”[3]。其次,个人理想的建立必须合乎规律。个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需要与理想最终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和检验。因此,个人的需要并不是其自发的“我想要”,它具有社会性,我们需要将个体的“我想要”转换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自觉的需要。
  上述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密切关系其实来源于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建立与实现的直接依据。具体而言,个人理想如何在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中实现?社会学的研究给我们分析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作用机制。
  2.社会学分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如何作用的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在《科学把握当代社会核心特征的基础》中指出,当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三大特征与实质:同向谐变、逆向冲突和相互建构。这给我们分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也存在着同向谐变关系。社会理想的实现是以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为标志的,它“拓宽了人的资源需求”,“提供了获取资源的更多机会”,“进一步激活了个人的攫取欲、占有欲和消费欲”。与此同时,个人理想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对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动力。第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也存在着逆向冲突关系。社会也会成为影响人发展的负面因素从而成为异化的东西。异化的社会阻碍人的发展,而人要发展,就需要承担起改造社会的理想,在改造社会中实现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然而,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相互构建的关系。“在谐变和冲突双向过程中,个人与社会都希望按照自己的理念规定来改变对方,然而结果是由对方型塑和构建了自己。个人一再理解到,他不可能独获解放、独享自由,他只能在自己的社会中找到或创建能够拥有的自由度;社会也发现,在它刻意型塑个人的过程中,却由个人型塑了自己。所以,个人的生活目标不只是个人的生活选择和意义赋予问题,它也反映着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机会与前途。”[5]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一致性成为二者相互转变的共同基础;第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为个人社会理想形成的现实条件;第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相互建构,成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互转化的核心机制。社会学给我们提供了个人理想社会建构的基本规律。
  3.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是联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现实社会平台
  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其对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研究为我们探索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决定了个人理想实现的社会平台。首先,个人理想能否实现要取决于社会是否需要以及需要的程度。在我国,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依然存在,劳动力通过市场进入生产过程。因此,个人理想的确立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而市场需求正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市场机制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协调起来。其次,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契合的程度,影响着个体劳动力价值的高低。从我国的分配体制来看,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通过市场来实现。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劳动力的商品所有权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中的辅助因素。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要受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所以,当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时,也要考虑市场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个人理想越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个人的社会价值就越高,越能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获得更好的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