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谈高中社区服务常态化

作者:殷世东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使学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显,而且要求加强学校同社会、教学同生活的联系;不仅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新世纪的人才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质。这一切仅仅依靠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教育不能完全把学生关在“书本”中和教室里进行,而要发挥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的作用。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社区服务课。《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社区服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占2学分。中学生社区服务作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确保普通高中社区服务常态化开展。
  
  一、 社区服务的内涵
  
  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社区服务包含着对学校所在地(并通过学校所在地)所有人的关心,对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心,对社区改革和建设的关心[1]。但是,服务并不只是给予,它也能带来收获。在社区服务中,学生会有快乐、满足和成就感,也会有失望、痛苦和挫折感。服务社区既与帮助他人有关,更与促进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有关。在服务社区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程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体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是一个自己完全能达到的活生生的过程,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人的接触中,懂得正在从事的是有价值的活动,获得深远意义的体验、感受和满足。通过该社区服务,可以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日臻完善。社区服务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服务性
  社区服务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为社区成员进行的生活服务、家政服务、学校或社区管理服务性活动等。
  2.社会性
  社区服务是学生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区服务活动领域,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
  3.实践性
  社区服务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区服务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区服务活动中的一员,开展实际的社区服务性的活动,亲身参与和经历社区服务领域的生活或实践性活动。
  4.主题性
  社区服务的课程内容以一个或多个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开展主题性的活动。
  5.开放性
  内容不受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的禁锢,以主动积极的姿态从自然、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服务性的活动内容中去学习和发展。
  6.本土性
  社区服务课程内容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综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体现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在社区生活中提出活动的内容主题。
  
  二、 普通高中在开展社区服务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普通高中已经全面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普通高中的领导和教师对高中生开展社区服务认识不到位,对社区服务不够重视,对中学生社区服务缺乏积极的支持;在具体指导中学生社区服务时,由于没有稳定的社区服务指导教师队伍,社区服务难以深入开展。
  由于普通高中社区服务规定范围比较广泛,同时对中学生社区服务过程缺乏研究,难以把握服务活动的要义,出现思考不全面,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和针对性,方法不适切,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彼此分离,缺乏总体规划和设计,缺乏应有的机制来协调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矛盾,导致社区服务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有时会打乱整个教学秩序;组织中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时对安全估计不足,致使中学生在参加社区服务时安全问题不断出现,让学生家长及学生极其担心,从而学生不乐意参加社区服务,家长不支持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难以实现社区服务课程的预期目标。
  由于长期以来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集中在升学这一方面,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前也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一些中学生社区服务,但大多数都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基地,导致开设的无序。目前,随着社区服务课程的全面开设,部分中学建立了服务实践基地,但建设并不理想,缺乏稳定性和教育性,数量少、结构单一,学校和基地单位双方的职责义务不够明确,社区服务无法深入落实,不能满足高中开设社区服务的需要。而且由于部分学校社区服务不稳定,教育内容无序,致使中学生社区服务难以正常开展和有效进行。
  虽然社区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得到改进,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社区服务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差;课程建设滞后,且课程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中学生社区服务总体上仍处于一种零散、无序、多变的状态,急需社会各界统一认识,集聚社会力量创造条件,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和保障体系,推动实践教育向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发展。
  
  三、 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确保普通高中社区服务课程常态化开设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中学生社区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大、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系统工程,没有全社会的支持难以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当前社会各界对普通高中开展社区服务的认识不深。地方政府还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为中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承担应有的责任,没有从提高人才层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行业素质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角度积极为中学生社区服务创造条件;普通高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区服务看作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对待;家长认为参加社区服务影响孩子“学习”;部分学生认为浪费时间,影响升学等。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明确中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开展社区服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服务社区,了解社区发展状况,将学科知识与实际联系,获得正确的认识,“当服务与学科课程整合到一起时,学生的服务活动不仅可以满足社区需要,而且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使学生有机会巩固在学科课程中所学的内容”[2],社区服务活动赋予学科知识以现实的意义,“学校科目中相互联系的真正联系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自己的社会活动”[3];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我国社会发展对自己的客观要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社区服务活动,了解社区的基本风土人情,理解社区的优秀文化,了解社区的实际,形成爱社区、爱家乡、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主动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增进社会参与和文化参与能力,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社区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通过社区服务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关心特殊社会群体,自觉地为他们服务,培养爱心和同情心,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在社会情境中与他人、与社会机构进行交往的技能。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对社区服务开设价值的认识,协调一致,搭建社区服务课程开设的平台,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社区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中学生社区服务常态化开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