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关于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若干问题
作者:章立早
近年来,国家对全国中小学生的体质检测及调查结果均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并不乐观,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是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以及“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一、 人们对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反应
自从全国许多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以来,人们对此反应不一。笔者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归纳出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部分学生的看法是:多数学生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开展“大课间”活动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因为体育锻炼的时间多了,能减轻学习疲劳,而且提高了学习质量;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依然存在,还是无法真正轻松;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关键是要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成绩才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部分教师的看法是:不少教师在认同开展“大课间”活动意义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经常组织考试,学生成绩一旦下降,学校和家长都会有意见,中考、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为此而降低标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接受分数的考验。有的教师还认为学校给学生安排了充足的活动时间之后,一些学生彻底放松了自己,以为学校提供了时间就是要好好玩,而忘记了放松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还有的教师认为社会各界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开展“大课间”活动是减负的方式之一,但学生也要承受合理负担,减负不是没有负担,因此我们教师要把握好给学生放松的尺度。
部分中小学领导的看法是:中国家庭过分学校化,没有为孩子提供足够的休息、娱乐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学校功能只好随之进行调整,要为学生提供休息、娱乐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因为家庭学校化,所以学校要家庭化,用学校家庭化来应对家庭学校化。但有的学校领导则认为目前开展“大课间”活动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关教师(班主任)的组织能力不强、活动内容设计与安排难以使学生满意、活动场地与器材严重不足、资金缺口大等。有些农村小学领导还认为,他们学校学生的家庭都比较不富裕,所以学校没有吃点心的惯例,担心学生在进行“大课间”活动时因空腹而发生意外……
部分家长的看法是:对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看到孩子没有以前那么累了,比以前活泼了,体质也增强了,可又担心孩子闲暇时间太多会影响成绩……
部分教育主管部门人士的看法是:给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而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可以说是强制性地给中小学生减负。现在的问题是学校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减轻负担,家长却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报各种学习辅导班。一句话,学校好管,家长难管!如今的学生活动的时间太少,在家里不是上网就是上不同名目的辅导班,锻炼时间减少直接导致体质下降。
部分教育专家的看法是:仅凭借体育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远远不够,应适量增加学生的户外运动时间,发展多样化体育项目,这就是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目的之一。
二、 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意义
1.“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够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并促使他们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2.“大课间”活动不但调节了学校紧张的学习节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示了学生的特长,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积极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3.“大课间”活动要求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全员参与跑、跳、踢、攀、爬等各项活动,学生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熟练掌握一项终身受用的锻炼身体的技能,并养成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
4.“大课间”活动要求新增每天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活动,可中小学生每天在校6~7小时的时间不变,教学质量力度不减,这就势必留在任教教师手里的空余时间减少,势必强迫教师向课堂要时间、要速度、要效率。因此,中小学教研之风日盛,教学设计精细、课堂教学精心、作业布置精当、作业批改及时就容易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
5.“大课间”活动如果没有精细的安排和管理,安全肯定成为一个大问题。为了保证活动的安全有序,学校领导和教师就要进行反复研究,制定学校总活动安排表,每周每天班级活动内容、地点都要精心组织和安排,都要全员参与管理,确保“大课间”活动健康有效开展,进而提高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管理能力。
三、 各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存在的问题
1.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中小学操场的场地普遍较小,全校所有班级在同一时间全部都开展“大课间”活动,学生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其活动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有一些地区的中小学由于经费问题而无力添置大量的体育器材,导致学校器材严重匮乏而使有些很好的活动项目不能开展,这就影响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
3.现在的中小学生不缺乏活动的兴趣,但是缺乏活动的方式,所以有的中小学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时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呆呆地站立在操场上“无所事事”,只有小部分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出现这种现象与班主任组织不力有一定的关系。怎样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让学生彻底放松,玩得痛快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前班主任常抱怨“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少”,现在把活动的时间还给学生了,班主任反而不知所措了。
4.有一些中小学在设计“大课间”活动时,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为“大课间”活动的主角是学生,活动的开展应以他们的意愿为主,应以趣味性为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尽情地玩耍,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而不是我们教师安排学生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要去做什么。统一的活动形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存在的差异,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束缚,如果不能让学生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那么“大课间”活动与上体育课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有的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项目单一,而学生在一周的活动中对同一个项目会产生厌倦感,进而会对此活动产生疲劳意识,这就导致出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5.随着季节的变换,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开展“大课间”活动后,学生全身汗水淋淋,这就有可能影响上下一堂课的效率。另外,科学常识也告诉我们大脑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松弛一下,转换兴奋中心,有利于脑功能的发挥。可是,我们必须懂得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问题的另一方面却是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是很低的,其年龄越小则转移的能力就越低,他们一旦兴奋起来,大脑的兴奋点总是长时间指向于原有的刺激上,而对其他刺激产生抑制性反映。因此,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进行“大课间”活动时如果活动过度,当要上下一堂课时他们的兴奋中心就很难较快地转移到学习上,这也势必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在课间活动时越处于兴奋状态,这种影响就将越显著。所以,要解决开展“大课间”活动的适度问题,进而使“大课间”活动不是阻碍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