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住校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张玉兰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集聚城区,加上空巢家庭的增多,致使学校中住校生队伍日益庞大。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二、 聚焦住校生群体,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强化住校生的安全教育和规范化管理,确保住校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仅仅创造完善的生活设施,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构建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媒体上一则则触目惊心的报道,身边一个个心理危机的个案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学生A:一次班主任在批阅周记本的时候,读到了他想“轻生”的可怕念头,当班主任找他询问事因的时候,这个1米70高个子的男生竟泪流满面。
学生B:一个极内向的女孩,初一进校不久,三天两头喊胃疼,去医院检查诊断有轻微的胃溃疡,请假在家休息,症状减轻,一来上学,又胃疼复发。
学生C:临近期末,他表现得很焦躁,傍晚放学回寝室,不知是故意还是不小心,他把卫生间的玻璃门撞破了……听同学反映,宿舍区的那只“心语信箱”也是前几天被他一拳打坏的。
……
三、 探寻个案背后的规律,危机绝非偶然
初中住校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与高中学生相比,年龄尚小,心理还不成熟、稳定,行为能力不强,且基本上无住校经历,自理能力大多偏弱(因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的多);与走读生相比,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人的关爱、温暖和交流,从宿舍到教室两点一线狭窄的生活空间,社交活动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从住宿原因看,除极少部分学生,虽住在城区,但因家长长年外出经商办厂或因企业管理繁忙,没有时间精力管理子女,想全托给学校外,绝大部分为农村学生,家离学校远。从家长素质看,一小部分家长只对孩子慷慨提供物质保障,不注重教育、引导,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而大部分来自农村的住校生家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也只是一般,但把孩子视为全部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来实现孩子升学的心愿,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努力来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十年”的现状。再从这些住校生的素质看,大部分小学时学业成绩在小范围内拔尖,肯吃苦,懂事,但兴趣爱好特长不广。(当然也有一部分学习基础一般或中偏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
住校生比走读生更易出现心理障碍。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生曾对20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后发现,住校生比走读生更易出现焦虑、自卑、抑郁、社会恐慌等心理障碍。
如以上个案中的学生A,小学里有过“辉煌”的历史,是老师表扬的“尖子”,同学羡慕的榜样,是父母心目中的骄傲,是村里邻居称赞的好孩子。但进入城区中学后,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辉煌”渐渐消失。父母从担忧到打骂到失望,导致学生自我评价消极,对学习缺乏信心,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
学生B是由于一下子脱离父母怀抱、家庭爱巢,要独立生活,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繁重的课业负担,产生孤独、焦虑、抑郁,而导致躯体器质性疾病。
学生C其实也是属于考试焦虑症。随着期中、期末考的临近,产生莫名的恐惧、紧张和烦躁,常觉得做事不遂人意,因此缺乏耐心,情绪焦躁,心理承受力差,易怒。
当然还有的因为住校后没有了家里“众星捧月,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加上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互相协作,同学关系日趋紧张等引起的。
四、 整合校本资源,加强预防引导性干预
个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住校生来说,我们应立足预防和引导,从校情出发,整合学校、家庭等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地开展“心灵呵护行动”。
行动之一:创设“家”的氛围,补偿 “爱的缺失”
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现在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提高。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人性化的管理出发,学校也应尽力改善办学条件,为住校生创设一个舒心、称心的生活环境,缩小“学校”与“家”的差距。
其次是想方设法进行爱的“替代性”补偿。补偿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为缓解初一住校生离开父母后的焦躁心情,可发挥初中学校女教师多的优势,组建“巾帼师爱后援团”,让母爱在寝室延伸。每一位女教师联系2个寝室,开学第一个月每天下寝室,教他们怎么洗衣服,指导怎么合理安排时间,听学生聊住校生活感想……
聘请专职生活指导教师,最好是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工作责任心强的中年女性(小孩已上大学或已工作),对家里的牵挂相对较少,更能集中精力投入管理教育,而且又有 “过来人”的经验,也有母亲般的爱心。
每天学校行政领导带班与值周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共同下寝室,做到“六问”(问人数、问冷暖、问纪律、问清洁、问有无生病、问有无请假)。对生病的学生做到小病有人管,有药吃,有针打,大病有人及时送到医院,并随时保持与家长的联系。
此外,学校在考虑编班时,将住校生分散到各班。尽量安排住校生与走读生坐一位,并鼓励他们担任班干部、科代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有这些,都是为着营造一种良好宽松的班级心理氛围。
行动之二:铺设交友阳光道,让青春更美丽
每学年及时调整寝室成员,以扩大住校生交友圈;安排寝室、床位时,性格好动、活跃的与内向的尽量交错分开,以避免产生矛盾。男女生管理有别,对男生严爱相济,严格的时候要不容商量,但一旦生病情绪低落时,要倍加关心,让他们因感激而更懂事起来。对女生(女生事多)则要多一点体贴式的谈心,尽量多的给予帮助。对男女住校生中的过密交往,无声关注,及时引导。
行动之三:增强自知意识,与快乐同行
一是以团体辅导活动课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讨论交流、情景模拟、行为训练等方式,促进住校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并针对学校七、八、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系统开发校本教材。每学期开设有关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的心理学讲座,每周推出学生电视台“心海拾贝”栏目或欣赏心理美文,或聆听心理故事,或进行心理趣味测试……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无声引导。如星级寝室、文明室长、优秀室员的定期评比,既促进住校生的团结合作,和谐相处,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又如生活自理能力竞赛,通过比赛,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和失败。实践证明:初中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增强,如果一味说教,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把教育、干预的意图隐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加强对住校生心理引导的有效办法。
行动之四:畅通求助渠道,助人自助
一是让班主任兼任班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开展教育心理学在班级管理案例中的研究;二是设立寝室“心理互助员”(心理委员),开展同龄人互助活动。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信任父母,有事不愿和父母及师长交流,心理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但同学、朋友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讲内心的、真实的话。这样,除了平时的渗透、指导,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危机预防作用。三是加强个案追踪,有针对性地促进心理调适。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由心理辅导教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面询;心理咨询热线向家长开放。
行动之五:密切家校联系,凝聚合力促和谐发展
学校教师定期走访住校生家庭,或通过电话、邀请家长到校面谈等方式,摸清住校生家庭的特点,结合其家庭实际分析学生心理障碍与行为偏异的成因,制订咨询、矫治的计划。
五、 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
1.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关键
建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从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可大部分学校的现状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兼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投入心理研究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的心理知识培训,尽可能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
2.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重中之重
全员参与的运作方式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大大降低心理危机的产生。目前特别要加强家长角色的岗位培训。
3.加大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更多的学生自觉认识,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危害自己或他人的过激行为,若遇心理危机,能主动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