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警惕教学中的“心理饱和”

作者:马希良 李玉花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接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的一种倾向。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心理饱和”现象在我们学校教育的情境中无处不在,处处都有。但是这种心理现象,由于司空见惯,常常不能为教育者认知,对它的负面影响和效应知之甚少,或者常常是无知。这也是我们在改革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中一个为人们忽视的负面因素。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新课改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着力研究这个问题。因为这对实施新课程,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都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学中“心理饱和”的一般表现
  
  1.布置作业数量的随意。布置作业是教学备、教、导、考、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为理解、巩固知识而进行的一种有效练习形式。但是在教学操作中,由于个别教师不熟悉教育政策法规,无视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在布置作业中信口开河,盲目布置。比如有教师布置数学题时,一布置就是上百道题,刚开始学生还有激情,动作快,做得也比较正确,但做到时间一长,速度就无从谈起,做的题也常常是错题。进而心生埋怨,产生厌烦性“心理饱和”。
  2.组织教学方法的单一。组织教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对于保证教学秩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由于教师常常从事朝五夕六的工作,容易产生职业疲劳,加上在职业道德方面修养的放松,以及不注重教学艺术性,往往在组织教学中“以骂代管”、“骂字当头”,长此以往,学生与教师离心离德,甚至产生不愿上课的心理,并极易产生逆反性“心理饱和”。
  3.巩固复习题的过量。一般学校学生毕业前、考试前总是要复习。在学校中的通常做法,就是搞“题海战术”,今天是“双色检测题”,明天是“系统配套AB卷”,后天则是“奥赛拔尖训练题”……使学生在试题的海洋中下海游泳,学生在甲卷中碰到的题,在乙卷中又出现,在丙卷中也少不了,在丁卷中也身影时显。于是学生穷于应付,学习兴趣顿减,一切为做题而做题。在一个个试题中,在一场场模拟考试中学生失去的是个性张扬,得到是心理疲倦与厌烦及无可奈何的痛苦折磨和煎熬,极易产生疲劳性“心理饱和”。
  4.课堂教学中的拖堂。教学秩序也属于我国社会主义伦理学的范畴之中。在学校教育中维护正常课堂教学秩序,也应当包括教师要遵守教学管理的作息时间表。这个问题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作了理论上阐述,可是直到今天,还有个别老师常常犯拖堂的毛病,从伦理学角度实际上是不道德的。根据班级授课制原理,课堂教学有科学的时间分配,中学每堂课45分钟,小学每堂40分钟,是基于7、8岁12岁儿童注意力可保持20分钟左右,12岁以上乃至成人一般可保持30分钟左右。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后有一段休息时间是为了劳逸结合。从心理学角度是为了放松学生上课带来的紧张心理,转移注意,克服前抑制及倒摄抑制现象的发生。从生理上而言是为了让学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方便其生理需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该拖堂。个别教师拖堂,造成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紧紧张张,匆匆忙忙又奔赴到下一堂课中。长期以往,学生怨声载道,苦不堪言。随着下课铃响,也听不见,看不到教师在讲什么,写什么了,做什么了。可以说这是由于教师不讲教学伦理道德造成的一种非伦理性“心理饱和”。
  5.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呆板。在课堂教学中免不了要评价学生。可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评价学生方式的单一化,以分数论英雄,定成败。加之,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以及长期教学思维定势使然,往往在评价学生时,不是从新理念、新方法、多元化出发将课内与课外,生成性与终结性,平时考查与阶段性诊断考试结合起来评价,造成学生对教师课堂评价机械适应。另外,个别教师对业务不熟,课堂教学是“克隆”别人的课,对学生课堂评价是“千年等一回”一成不变:“好、好、好,你真好!”“棒、棒、棒,你真棒!”或者将严肃的评价,贱卖胡甩,不管回答正确与否,回答水平高低与否,对问题理解准确与否,一律予以鼓掌,喝彩。进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方式熟视无睹从而产生饱和。这是由评价方式呆板造成的机械性“心理饱和”。
  
  二、 “心理饱和”的应对措施
  
  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有关教育政策法规。
  不断加强教师在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心理等方面修养,提升其素质,创造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以及政治理论、伦理学、行为组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学习,以丰富其教学内涵,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拓展其教学视野,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人文情怀。
  教师要提升教学的艺术性。把握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帮助者,学会尊重、赞赏学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会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
  加强教师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学会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自己所教的学科的课堂教学,并能运用心理技术处理学生正在产生和即将产生和已经产生的“心理饱和”问题。
  广大教师要像李瑞环主席讲的那样学一点哲学,要学会批判地对待自己,学会反思。不要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做到清醒地乐为人师而不是盲目地好为人师。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