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学习性评价在作业批改中的运用

作者:董 轩




  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作为国际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理论与方法,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形成性评价理论脱胎被明确提出以来,越来越受到学界以及中小学教师的关注。英国伦敦大学布莱克(Paul Black)等人认为,“学习性评价是指任何其设计和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1]学习性评价作为一种理论,与其说它的目的指向过程与目标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不如说是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总目标指引下,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努力。同时,学习性评价作为一种技术,它首先是一种“内部评价,即由师生共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非正式评价;其次,学习性评价还贯穿于课内与课外整个教学过程中。”[2]
  作业批改作为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潜在平台,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平台,已经成为教育微观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传统的作业批改中,教师仅仅是给出一个封闭式的反馈,例如一个分数或等级。这种单向度反馈方式已经遭到诸多批判,因为,仅仅是给予分数等级的反馈,容易造成学生在得到结果后,将注意力放在互相比较上,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和对教师反馈结果的思考上,同时也容易造成“后进生”群体自尊心受损,不利于其产生学习与改进的兴趣。这种作业批改方式并未告诉学生不足在哪里,需要努力提高的方向是什么,反而使作业成绩成为学生在同辈群体中互动的“话题”和“资本”,而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从学习性评价角度来看,这一理念更强调作业批改采用评语的方式,并试图通过评语的回馈鼓励、激励所有学生,使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相信提高学习成绩的可能性,并真正对“学习”这一习得知识技能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采用评语方式批改作业,鼓励学生学习,这似乎已为众多中小学教师所熟知,并真正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例如,以下是笔者在宁夏调研时获得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评语:
  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便会有收获。
  做得很不错,继续保持。
  有进步。
  很好,很棒。
  好样的,字迹很工整。
  你的想法很特别,能否再详细一些?
  乍看起来,与单调、呆板的等级评分方式相比,这些评语的确更为鲜活,也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的目的。但是,如果我们再仔细斟酌、思考一下这些评语就会发现,这些评语过于简单,有失具体性、针对性,也没有对于如何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例如,在作业本上写明“有进步”,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获得了教师肯定后的愉悦,对于学习本身并无大的助益。而诸如“你的想法很特别,能否再详细一些”一类的评语,问题则在于:在“我”(学生)看来,“我”就是这样想问题的,这种“想法”很平常,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您”(教师)所说的“特别之处”究竟是指什么呢?同时,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语也有脱离学生具体科目、具体学习目标之嫌,而且这种“情感驱动型”评语往往在不经意间忽视了作业是用来促进学生强化新知识、新技能这一本质目的。例如,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一名初一学生的作业本上写着这样的评语“字再写得漂亮一些就更好了”,当然,我们也许并不能说这种评语是不好的或是无效的,因为无论哪门学科都需要保持作业的整洁、美观,这本身也是对学生习得社会规范、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训练。但是,作业的本质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作业批改,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何改进。不难想像,如果仅仅是不断地以各种形式重复“很好很优秀”式的评语,这种激励的效果不会永远显著,学生也会对“很好很优秀”产生“免疫”和“审美疲劳”。因此,学习性评价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的作业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标准?与上一次作业相比,他(她)是否有所进步?是否暴露出了新的问题?他(她)是否准确理解了上一次的评语,如果是,为什么没有改进呢?原因是什么?如果我要帮助他改进,该写什么样的评语?这样的评语有效吗?
  当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所承担的工作已经极为繁重,日常的备课、教学、批改以及家庭生活都将教师置于透支时间和精力的境遇,对于作业批改方式及评语书写方法的摸索似乎已成为教师工作的“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在作业批改中运用学习性评价的理念,主要是一种“理念自觉”,而不是要求教师掌握某种评价技术或是获得某种可以套用的模式,正如一位教师所言:
  参与学习性评价项目,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按照“指示”如何写评语,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评语,关注自己布置的作业,现在当我布置作业,写评语的时候,我经常会问,我的作业和评语是正在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习吗?我的评语与学习目标是相关的吗?作业成为了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这是以前所没有过的[3]。
  
  参考文献
  [1] Black,P.,Harrison,C.,Lee,C.,Marshall,B., Wiliam,D.,Kappan,P. Wor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Bloomington: Sep 2004. Vol.86, Iss. 1; pg. 9,13 pgs.
  [2] 丁邦平. 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 比较教育研究,2006(2).
  [3] Black,P.,Harrison,C.,Lee,C.,Marshall,B.,Wiliam,D.Assessment for Learning: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2003.p.47.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