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是佳作,但不该判满分

作者:丁卫东




  前几天,媒体披露了陕西吴斌同学高考诗作获满分的消息。吴斌在作文时另辟蹊径,写了一首现代诗歌《无题》,全诗连同题记在内只区区209字,但在阅卷现场,数名阅卷老师一致叫好,给判了60分。笔者认为,一个高中生能在考场环境下,写出一首切合题意、意韵充盈的诗歌实属不易。单就水准来说,判给满分未尝不可。
  首先,诗作很好地扣住了题旨。这首诗紧扣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识的关系这一话题,以阳光只有一种颜色为题记,用变色墨镜、雾、月光等现实中具体的事物本身特有的朦胧特征来说明感情这一抽象事物所具有的易变性和不可靠性。通过层层比喻阐述了感情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危害,告诫人们要用理智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从而驶向真理的彼岸,文字非常准确和深刻。
  其次,诗作体现了创新的精神。近年高考作文都分两个层级评分,即“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发展等级”的核心要求就是“创新”。如何“创新”?一般来说,我们都是要求学生在立意上求新奇,构思上求别致,语言上求鲜活。而在表达形式上,出于求稳,一般都是训练常规体裁,最多是“跟跟风”:练练文言文、寓言、故事新编等;而对诗歌,往往不是淡然视之就是敬而远之。吴斌同学的作文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体裁选择上如果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就能踏进“求新”的门槛,往年不少高考满分作文也是体裁“创新”的典范。
  再次,诗作的语言鲜活而富有深刻的哲理。“发展等级”的评分点除了上面提到的有“创新”外,还要求作品语言有“文采”,表达要“深刻”。这首诗歌用很美的语言去表达主题所生发出来的思维和意象,诗中“但它好像变色墨镜/把整个世界/染得非喜即悲/把所有面孔扭曲”“时常擦试你的双眼”“打开窗帘/你是否看得清暗礁”等蕴涵丰富“意象”的诗句含蓄地表现出“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的关系,显得形象、蕴藉。“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别总给理智放假”“起风了”等语句凝练而有哲理,富于形象性且有诗歌的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者良好的文字基础和灵活运用艺术方法的能力。
  另外,全诗构思奇巧,形象性、音乐性兼俱,起承转合自然,注意了押韵和韵脚的变化。总的来说,这是一篇上乘之作,即使在全国考生中也可谓“凤毛麟角”。
  但就考场作文来说,这篇作品不该打满分。
  一是违反了卷面要求。高考毕竟是一个有着严格规则的竞赛,正如短跑比赛一样,你可能是跑得最快的选手,但你“犯规了”,就有可能得不了奖。吴斌同学的《无题》只有209字,与卷面“不少于800字”的要求相去甚远。虽然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常态语言,是高度浓缩了的语言,一首诗歌的表达容量绝不比一篇八百字的文章小,但试卷上毕竟没有对诗歌的字数作出单独的规定嘛!
  二是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毋庸置疑,给吴斌作文打满分的评委谁都知道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我们也完全相信他们是出于对吴斌诗作的赏识,出于对考生个性张扬的激励,而给了满分。但既然卷面作了“不少于800字”的统一规定,如果评分时不严格执行,对其他考生也是极大的不公平。可以想象,全国几百万考生中,肯定不乏有作诗的高手,但他们因为老老实实按照出题要求写作却未能得到满分。所以,出于公平竞争的原则,保护群体利益,彰显公平公正比鼓励个性发展意义要重大得多。应试者如果一定要用诗歌来应试,要么写出“不少于800字”的长诗,要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扣分,否则高考的严肃性、公允性将无从谈起。(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