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资源的多元化采集

作者:王迎春 相 伟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鲜活精当的案例评析往往会促成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自然导入、重点知识的深度展开、难点问题的顺利突破以及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在这其中,案例的取用成为能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需要传神的案例。而对于案例材料的采集,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或经典题例中的只言片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在寻求更广泛、更多元的案例来源上作出以下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 关注新闻报道,放大细微处的教学资讯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撷取最新的时事新闻来拓展教学是公认的最有效且最必要的教学模式。由于新闻报道本身具有时效快、影响广、共享程度高等特点,所以,基于新闻报道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容易使教学双方形成认知上的共鸣。
  放眼当前社会,我们可以发现能够援引进课堂的时事资源非常丰富:在奥运火炬的传递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这一贯穿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特质;在汶川地震中,我们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核心的坚强力量;在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中,我们感受到“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一辩证法观点的现实意义;而国家新近推行的“禁塑令”则更是我国奉行“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佐证。
  当然,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现成的新闻资讯并不等于即用的教学资源,对于纷繁复杂的时事信息我们应有准确的视角切入以及必要的剪裁加工。具体说来,就是在新闻的选用上,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做到讲求时效、关注目标;聚焦热点、适度引伸;启发思维、注重探索;辅以趣味、生动表述;贯穿主轴、实现回归。当今天我们仍秉承着“大纲为纲,书本为本”的教学思想时,我们不妨关注新闻报道,从中挖掘出我们生活中最熟知、最平凡、最朴实的生活细节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二、 浏览平面传媒,悉心感悟生活智慧
  
  作为当今时代全方位、多元化信息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的电视广播式的新闻播报相比,平面媒体有着更“丰富”的信息容量、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覆盖以及有着更为“专业”的服务导向。这些优势也使报刊杂志理应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资源。
  对于我们可接触到的报刊杂志大体可以分为“新闻类”、“专业类”以及“休闲类”三类刊物。其中的“新闻类”报刊,其大多是对当前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并辅之以相关评论。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些鲜活的新闻热点引入课堂,能够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对知识形成最为清晰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随着新闻热点的不断“加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而所谓的“专业类期刊”是指围绕某一岗位所进行的学术性探索和研究(诸如“教育教学类”专项期刊等),这些源于实践且针对性较强的刊物大都能对现实的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此外,我们还应该开阔教学视野,尝试从众多文摘类杂志中汲取营养。对于寓意深刻、贴合教学的文章,我们可以将其放在课堂上,结合相关知识与学生一起感悟;对于精练的小故事,可以加以分类整理,作为课堂教学案例来使用;而对于时事信息,我们可以将其整合设计为鲜活的时政探究题,以此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 辨析广告语言,用另类视角思辨哲理
  
  “广告语言”是我们生活中最不经意但同时又最为耳熟能详的一类语言。这类语言借助各式媒体弥漫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潜在和广泛的影响。对于各具特色的广告语言,中学生非但不陌生,甚至在涉及此话题时还会如数家珍般的滔滔不绝。正因为如此,让广告来为书本知识“做广告”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着独特的效果。
  在使用广告语言时,教师不必专注于对某类商品的评价和介绍,毕竟我们仅仅是借助广告的语言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广告语言”对于教学内容的指示,这在《生活与哲学》一册的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曾记得有这样一则牛奶广告:某人在饮用牛奶时,广告的旁白问道:“是牛奶吗?”而当事人则深沉地回答:“不,是特仑苏。”随后为了彰显该产品的独特,广告中还做了如下定义:“并非所有牛奶都是特仑苏。”其实我们知道,“牛奶”和“特仑苏”的关系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但这一广告所表述的内容显然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关系原理。在这里,广告犯下了与公孙龙“白马非马”同样的错误,但就教学本身而言,这一案例不失为借以反证观点的好素材。当然,包含哲学寓意的广告案例还有很多,这需要授课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留心、多思考、多挖掘、多比较,以期用最熟知的广告语言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
  
  四、 采撷名言古训,释放贤哲的思想光辉
  
  与高中政治其他几册必修教材相比,《生活与哲学》一册书在其内容编排上有一独到之处,那就是在知识的论证中,教材以“名言警句”的形式添加了哲学家对某一观点的具体论述。这些论述在学习实践中帮助学生更直观地领会到哲学观点的内涵所在,充分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实,我国悠远的历史早已孕育了寓意丰富的汉语言文化,这就使我们今天在回味前人古训时,往往会对先哲们的思想有着特殊的感悟。当然,我们在教学中所摘用的“名言警句”其实并非就限定于某人在特定场合下所说的“只言片语”。凡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诸如民间的古谚俗语、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都可成为“名言警句”这一概念的丰富外延。这其中,在集纳韩非子思想的《韩非子》一书里收录了许多诸如“白马非马”“郑人市履”这样的寓言故事,其中也包含了像“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以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样的哲学名言;而刘禹锡在诗中所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体现辩证法中发展观思想的经典诗句。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凝聚其思想精髓的“名言古训”更应成为高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掘的宝贵案例资源。当我们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时,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更是对现实认识的深化。
  
  五、 取用他山之石,实现学科间的知识融通
  
  在教学实践中,案例的采集应该是开发性和多元化的。这种开发和多元不仅要求我们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要立足和专注于固有的学科领域,同时,我们还应尝试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来丰富本学科的知识内涵,通过取用“他山之石”在构筑和优化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
  在高中教学中,历来有“政史不分家”之说,在江苏省新课改后所启用的高中新版政史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就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形成了高度重合。“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派别的划分”是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生活与哲学》中最初提及的重点问题,教材中所引证的荀子、朱熹以及王夫之的观点,其哲学思想的内涵、形成、地位和影响都在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章节中有着详尽的阐释。此外,在必修教材《政治生活》中提及的“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多极化产生”的教学内容也同时出现在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一章节中。这种学科间知识的融汇,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新授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贯通。当然,其他学科对政治教学的辅助远不止于此:我们可以从几何学角度,通过对“凸面”与“凹面”内角和的变化来认识“真理的条件性”;当然,也可以用生物学知识去分辨“遗传变异”这一内在规律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遗传现象的本质不同。
  理论和生活往往“一墙之隔”。案例资源的多元化采集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广泛提炼,其最终目的就是使理论融于实践,并最终回归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将生活中的点滴案例汇聚到政治教学中来,让高中的政治课堂真正变得鲜活和高效。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