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中国现行高考制度设计的逻辑误区
作者:李雪岩
实行分专业高考,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破解现行的应试教育,使广大学生不再为了应付考试而苦苦地学习语文、数学、外语。也许有人会认为:高考废除了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公共科目,但在专业科目里面还是有竞争呀,还是有人为了考试而奔命了。笔者承认在专业科目的考试中还会有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正向促进的竞争,是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积极意义的竞争。这个时候,考试的要求和社会、个人的需要在方向上是一致的。比如我们要选拔跳高运动员,在他们的跑步、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公共项目都合格的情况下,他们的竞争转移到了跳高兴趣、跳高潜质、跳高基础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不再是无谓的消耗,所以这已经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正常的竞争生态。
分专业高考制度,将能否进入高校接受高等专业教育交由他们的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来决定,还能体现学生们个性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兴趣引导下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高考并非万恶之源.北京文学,2006(1):125~127.
[2]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3.
[3] 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9.
[4]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2版).5.
[5] 李雪岩,龙耀.教育品牌战略下的“分专业高考制度”初探.教学与管理,2007(16).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