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8年,1988年至2001年,2001年至今。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小学英语教材不断改革创新。现在,分别介绍三个历史阶段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制情况及其特点。
一、以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编制的通用中小学英语教材
1978年,全国教材会议英语编写组编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且编写了小学英语课本六册、初中英语课本六册和高中英语课本二册。此外,为了适应当时高中英语教学的需要,1979年秋季编辑出版了程度较低的过渡性的高中代用课本二册。配合各册课本使用还编写了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这套教材对拨乱反正,纠正不顾外语教学规律突出政治的错误倾向,对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2年秋,中小学开始使用新编的英语课本(小学1~4册,初中1~6册)。接着,在1984年开始使用高中课本(1~3册)。这一套统编教材一直用到1998年(最后一届高三学生),是建国后使用时间最长的英语教材。这个期间,尽管教学大纲几经调整,但教材没有做大的变动,仅相应作了修订和调整(主要是减轻分量)。领导这段时期教材编制工作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志公和唐钧。
1986年11月,根据“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明确教学要求”的原则,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了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这个大纲确定,中学外语科有两个起点,一个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另一个是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其要求接近初中一年级开始的外语课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大纲的精神,听取了广大师生对现行教材的意见,对教材作了适当的修订,降低了难度。也就是根据这个大纲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人教社在现行初、高中教材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高中起始的英语教材,共六册。
从1978年到1992年,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一套通用教材,称为“统编教材”。当时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编者受20世纪中期的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的影响较大,而且参考了以此理论为基础编写的大量外国引进版教材。分析起来,我国那个时期的通用教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运用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时谈到语言知识,仅限于语音、语法和词汇。教材十分重视对英语的语言知识作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例如,课本中的语音教学是以模仿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字母、单词、句子和课文逐步学习英语的语音和语调;通过大量单词的拼法和读音逐渐记住必要的拼读规则;采用句型训练和语法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语法。
2.
重视语音和口语训练
在起始阶段(小学或初中),进行口语训练主要是通过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s)、句型式的对话和含有语法句型结构的课文来进行。教材的编者认为,典型的句型练习有助于学生模仿和掌握句子结构,容易说出完整的句子,表达思想。
既然重视口语训练,就必然把语音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课本把语音教学列为入门阶段的重点。在字母教学阶段,通过教字母和单词,教学了五个元音字母的读音。在编写教材时,选择词汇和句型,甚至课文都要充分考虑到语音教学的需要,例如尽量选择符合拼读规则的单音节词,使学生在初中第一册课本结束时可接触到英语绝大部分因素。第二册第1、第2课集中教学国际音标,以后又不断反复进行拼音和辨音的练习。初一至初三课本中专门安排了语音和语调练习,后三册课本各课练习中也编有语音练习。
3.
采取句型操练和语法知识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结构主义语言教学者认为,语言是一种线性结构,是由不同层次的小的结构一层一层地组成的。而句子是基本的结构。因此,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无论是语言材料的安排还是语言技能的培养都要以句型为出发点,以句型为中心来进行,句型操练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通用的中小学英语课本遵循这种思想,认为以大量的句型练习提供典型结构是进行基本语法教学的有效方式。因此,课本中以基本的句型操练为主,各课以句型为核心,来体现每课的语法重点。课本的语法安排十分细致,从单词开始,到短语、句子;从单数名词到复数名词;从be动词开始到have/has到行为动词;从行为动词的第一、二人称到单数第三人称;从祈使句到行为动词的现在进行时,然后,各种时态逐步展开;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等。与语法翻译法不同的是,从实例出发积累感性知识后进行归纳,而不是从演绎出发先传授语法规则后进行实践。
4.
重视模仿、记忆,以便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过程是一种新的习惯形成的过程,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又如动物的行为一样,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因此,弗里斯主张学生把85%的时间运用在反复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上,使得语音、词汇、语法结构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境界,形成自动化的习惯。为此,通用中小学英语课本每课精选句型和词汇,以少而精的原则选编课文。使用过这套教材的师生反映,他们中许多人都非常熟悉书中的课文,甚至至今都能背诵其中不少课文。
5.
注意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并注意英汉语之间的比较
通用教材编者绝大多数都来自教学第一线,很注意继承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经验,认为中国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有许多困难,而历史上已积累了不少针对中国学生学习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方法应该保留。
通用教材提倡尽量利用英语进行教学,但不像早期“直接法”那样完全排斥母语。课本的编者认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外语与思维的关系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初学外语时,学生已充分掌握了母语这个思维工具,运用它已经成为自然的习惯,因而,通过母语的中介作用(心理活动)与思维联系起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习惯于用母语思维,再学习英语时,必然受母语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并克服其干扰,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课本根据英语和汉语的异同,确定了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本中编入了英译汉、汉译英的对比练习。
6.
图文并重,利于进行直观教学
以初中六册课本为例,共有428幅插图,比过去的课本增加了许多。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直接理解英语词语、句子和课文的意思,使英语的文字同图中形象所代表的语义和概念直接联系,不需要翻译。这有利于英语听说实践,而且也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通用中小学教材从指导思想到编排体系并不属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范畴,而是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的许多观点,带有结构法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语法翻译法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当然,结构法本身的缺点在通用教材中也有明显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忽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用脱节。尽管掌握了一些语言知识,但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较差。
(2)
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句型的操练,对语言的内容和意义,特别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不重视。更为严重的是,缺乏对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课本重视语言的形式,机械性的句型练习较多,缺少生动活泼的、有交际意义的、有助于发展能力的语言材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阅读量小,生词率高,复现率较低,而教学要求又较高,因此教学的难度较大。为了弥补课本的缺陷,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编写出版了与课本配套的同步教材,如初中和高中阅读训练、听力训练、练习册等,还有《中学生英语读物》(共50本)。
二、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相结合的中外合编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1.
中学英语教材
1988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颁布后,为了满足各地不同的需要,国家教委鼓励各地根据大纲编写不同的教材。1993年全国试用的初中英语教材有人教版(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上海版(上海市使用)、广东版(主要在广东、福建少数地区使用)、北师大版(在山东少数地区使用)和四川版(四川少数地区用)。这标志着“一纲多本”的开始。这几种教材的程度、分量、难度、编排体系和特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采取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是人教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而成的。这个项目是根据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的协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执行机构,中英双方合作完成的。此项目主任是刘道义,副主任是魏国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中外合作编写外语教材。1990年中英合编的初中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JEFC)在部分城市进行实验。这套教材由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于1993年投入全国(除上海市外)试用。1993年初中实验JEFC的班级即将升入高中。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课时减少,大纲和教材带来的教学思想变化较大。为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1991年1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召开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研讨会,启动与初中衔接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工作。1993年5月,《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由国家教委审定通过。1992年,人教社与英方继续合作编写高中英语教材(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1993年秋供应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材,在部分实验地区使用。这套教材由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于1996年秋开始在全国(除上海市外)各地试用,直到2005年,其中根据教学大纲的变动做过适当的调整,但变化不大。
中英合作编写的初、高中英语教材“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引进了国外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并与我国传统的经验结合,采取了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相结合的路子,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对我国中学的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
世纪80年代,欧洲共同体国家一些语言学家所倡导的功能法(又称交际法),就是以语言功能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他们首先分析学生运用语言准备做什么事,然后决定了做这些事应该掌握的语言形式。在这样的基础上制订出功能意念大纲。功能法能够抓住语言的本质职能,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交际化,鼓励学生多接触和使用外语,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
JEFC
和SEFC编者认为,在研究和探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时,应当参考功能法。但是在借鉴他人的经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已有的好的经验,不能照搬功能法。其原因是:
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具有专有性质。学生需要的是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实际交际能力的需求是有限的。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缺少高水平的师资、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教学设备,教学班级过大,不可能推行交际法。
功能法有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以功能项目为纲忽视语言的循序渐进原则,对学生的错误听之任之等。
基于上述原因,教科书编者认为,我国中学不可能全面推广功能法。另一方面,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听说法、句型法等已为许多教师所熟悉,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仍有生命力,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学英语教材改革的方针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引进功能法中确有成效的部分,并吸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结合我国的实际,探索出一条改革我国中学英语教材,适合我国国情的最有效的路子,那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结合。
中英合作编写的初、高中英语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1)
打破了单纯以语法结构为主要脉络组织和安排教学的模式,采取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路子编写,高中教材还加上了话题
为了切实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初中课本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教学语言形式,以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JEFC不单纯以语音、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既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起始阶段就让学生开口说话,彼此用英语介绍,展现书中的主要人物,但同时仍然穿插字母教学和语音教学,而且初一和初二系统地安排了语音教学,特别加强拼读规则的教学。SEFC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确定了16个话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过去教材以语法句型结构为主线,而今结构与话题、功能交织在一起,并用循环式编排语法项目,但保证语法结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呈现。而且,每册课本在附录部分把所教学的语法项目系统地作了归纳,并尽量用表格形式呈现。使语法规则更为简明扼要。
(2)
教学内容贴近现代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重视培养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养
教材所确定的话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不再像过去的课本中大部分课文与现实社会相距甚远,学生读背书中课文却无法谈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JEFC考虑到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群中外青少年形象及其家庭,这些人物富有个性。教材描述了他们在三年中的种种经历和成长,加上又有录像配合,生动活泼,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材中人物的良好的道德素质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SEFC和传统教材相通之处是注意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所不同的是SEFC大部分语言材料反映的是当代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妇女权利,饮食卫生,自然灾害,体育音乐,航天技术等;这些材料渗透了思想情感的教育,同时生动地展示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
通过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的编者认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听说有助于读写,说写有赖于听读,写又可巩固听、说和读,因此四项技能要全面训练。
JEFC
从视听说入手,听说比重比较大。听说训练主要通过课堂互动、语言呈现和操练、语音练习、听力练习和各种口头信息交流活动来完成。在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读写的能力。系统地安排了阅读和写作技能的训练,从拼读、朗读、阅读对话开始,进而阅读短文和各种体裁的语言材料;从抄写、填空、完成句子、组词成句、写短文到有指导的写作。教材不只是要求学生单纯地重复语言,记住一些孤立的、机械的句型,而是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和句型变为自己运用英语技能的积极组成部分。这就必须进行交际性的运用,即运用语言说些或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课本较多地提供机会结合实际运用语言,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SEFC
仍然重视听说,每个单元都设有专项听力和口语训练。而且读、写教学也提倡与口语教学结合,开展问答、讨论、采访等活动。更重要的是中考和高考加上了听力测试,这样一来,学生重视听说训练,听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解决“聋哑”英语问题找到了突破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英语侧重阅读,主要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阅读训练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内涵、吸取书面信息等阅读技能。写作练习有三类:巩固语言的笔头练习、有指导的写和自由写作。
(4)
以教科书为主、系列配套
教材除了学生用书、练习册、教师教学用书,还有阅读训练、挂图、简笔画、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加上各地配套的检测题等,配套齐全,资源丰富,为教材增加了弹性,满足了不同的教学需要。
(5)
要求区分层次,教材具有弹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教材对词汇、语法等项目及教学内容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种做法使教科书具有弹性,对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减轻学生负担有好处,也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JEFC
和SEFC根据2000年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作了修订,于2001年出版。目前,部分省市仍在试用修订版SEFC。
2.
小学英语教材
1990年,英语学科已受到空前的重视,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势头越来越高。尽管国家教委没有组织力量研究小学英语课程和教材,但为了满足小学对英语教学和教材的迫切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决定编写新的小学英语教材(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并组织了编写组,由刘岩负责组织班子,首先通过调研、酝酿编制了《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小学教材也采取了中外合作的路子,合作对象是新加坡泛太平洋公司。这套教材共四册,于1992年投入使用,十多年来,在小学英语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21世纪初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1.
形成了教材多样化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虽已有了数种不同的英语教材,但实际上除了上海市用上海版的教材,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仍然使用人教社的教材,“统编教材”的概念名亡实存。而今天真正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小学英语就有30套,初中英语共有10套,高中英语有7套。这些教材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其中约有一半的教材是在引进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造的,有的教材是中外专家合作编写的,有的是由中国专家编写,外国专家审定的。
2.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特点
21
世纪初的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也使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虽然多样化,但各种教材基本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1)
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注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实验教材编制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这些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程度与分量、理论与实践、活动与任务的设计等,都力求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能够激发其兴趣。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如友谊、旅游、语言、音乐、卫生、体育、文化、戏剧、幽默、娱乐、节日,及对未来的幻想等都易于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科书中的语言材料富有时代的气息,话题范围广泛,视野开阔,信息量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大部分教材都遵循“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进行设计
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安排语言材料,以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教学单元以话题为中心开展听说读写的活动,设置真实而生动的情景和“任务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交流,提高用英语做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获得和积累经验,使他们逐步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新教材多数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这一点在小学英语教材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受欢迎的。现在几乎从通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结构法、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等倡导的方法,可谓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设计的活动形式多样,活泼有趣,有视、听、说、读、写、唱、游、玩、演、做、画等。教材中的这些活动彻底改变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静动结合、基本功操练和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的活动中出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活跃局面。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积极思维,通过感知、实践、体验和参与,大量接触英语,习得语言,培养感性知识,逐步理性化地学习和掌握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语言知识的“容器”,摆脱了死记硬背的框架,更自由地发挥潜能和个性。
(3)
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标准进一步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新教材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譬如,教科书的目录就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设定评价指标,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等。
有些教材已注意到学生具有构建知识的重要基础,那就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甚至英语语言基础,尝试着使用了探究式的方法呈现新的语言材料,主要的做法有:热身运动(Warming up),引入(Introduction)、读前提问(Pre-reading questions),发现有用的结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调查(Survey),动脑思考(Brainstorming),采访(Interview),实验(Experiment),智力小测验(Quiz),探索(Exploration),讨论(Discussion),辩论(Debate)等等。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所难以做到的。部分中学英语教材在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方面已有了突破,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如让学生看图编故事、读故事想象结局、根据情景编对话、解决难题,猜谜等。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感悟和体验英语,而且能够激活思维,开启心智、大胆想象,敢于批判,发挥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使他们发出灿烂的光芒。
教材普遍运用两人小组(Pair work)和小组(Group work)活动的形式,来解决因班级大而导致学生言语实践量不够的问题。这种合作学习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加学生活动频率的好办法,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负责,互相支持、信任、帮助、配合,还要相互沟通、解决矛盾,必须加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样,就可以改变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形成的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增强集体的荣誉感、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4)
注重学科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因此,外语教材应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不仅中学英语教材,甚至小学英语教材也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着其他学科,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医学、历史、地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天文气象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
(5)
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作为英语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Teaching material)已不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了。受欢迎的英语教材必定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手册、配套读、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多媒体光盘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材料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条件。许多教材的出版单位还设置了网站,学生运用互联网可以自学,排除课堂上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习个性化。教师利用网站帮助他们备课和开展教研活动。有些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特制了示范教学的光盘。并通过电视台播放“空中教室”,为师生展示了优秀的课堂教学,弥补了英语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
(6)
增加了评价的机制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教科书与其配套的评价手册提供了质性评价的样本和行为评价的方法。教材中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激励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也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帮助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7)
教材的版式设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多年来,中小学教科书印刷质量低劣,纸张粗糙、字体不清晰、版面不规范、插图不美观,严重影响学生的视力和审美观。然而,多种英语教材的竞争促进了教材的版式设计,英语教材普遍采用四色胶印,版面设计新颖,插图精美,足以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
(本文选自《英语教师》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