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备课有几个必要环节
1)吃透教材内容、知识中难点;
2)理解教材设计意图,是在语境中呈现知识,让学生感知,还是要求学生根据语言结构操练;是听力输入接受信息,训练听力,还是阅读输入信息,加强阅读理解;还是在接受新知的基础上机械操练、意义操练或用语言完成任务;
3)分析学生情况,原有认知基础,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习惯等;
4)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本节课结束时能够达到的标准;
5)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学环节中有递进层次的主要教学活动(可以在教案中写出主要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
6)作业设计
7)板书、教学资源准备
8)可有课后反思,或课后在教案中的活动或教学环节旁注上灵感、启发、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建议等。
二、备课时还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1)写出教学流程图,更明确教学环节和主要活动顺序与相互间的关系;
2)考虑教师活动同时,要考虑学生活动,不能只是看、听和重复,要有思考和实践;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活动可以有几种不同的预设;
4)课前考虑好导入的活动、教师所用语言;呈现新知的方式、途径、教师引导的语言;操练过程中学生有哪些体验、感知、理解和学习、运用的活动;
5)要考虑遇到偶发事件如何应对,哪些环节容易引发学生分心、走神或躁动;
6)考虑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具体形式;
7)年轻教师备课易细,避免课上漏掉内容和环节,有经验的教师不必过细,备课时考虑好,细想整个过程、活动和语言,但不要每句话都写出,特别是学生要说、要回答的内容不可能事先知晓,教师应是大致估计,不致使教学完全按教师预设的一字不变地进行。
8)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写卡片、准备实物教具、图片、照片、课间、录音等,不要因缺教具和学具影响教学效果。
三、老师平时很容易忽视的问题:
1.确定教学效果评价、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几个方面是我以前是忽视的,没有在备课时所考虑的。
尽管老师们备课的方式因人而异,但备课中所需要考虑的一些要素我想都应该是共同的: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需要,确定教学路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确定教学效果评价,选择和准备教具,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在考虑这些因素时,不同的教师可能在备课的详略上有所差异。但是往往有些老师将确定教学效果评价、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几个方面给忽视了,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课上说的什么,我能在备课中全写出吗,其实你可以预设、或期望在相应情境中,预期、期望学生能说出什么、想说出什么、可能会说出什么,这样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输出的语言与所学内容有差异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解、记忆、想像发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及在教学环节中有递进层次的主要教学活动,这个教学活动包括了主要活动和可选择活动。我以前设计的活动就是以主要活动为主的,很少涉及到可选择的活动。我一直误认为,根据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完成我所设计的主要的活动已经很不错了,上课的时候是没时间再做可选择的活动,这可选择的活动是没有必要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个可选择性活动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没有注意到的吧?只有参赛或者要show的教案才考虑到的吧?这个其实还是很必要哦,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需要好几套方案,就像鸟巢的供电就有4套独立系统,防范意识超强啊。上课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没有内容可上了,或者有些太难或者太乏味,需要做调整,要是事先有选择“备案”的话,就不会那么慌张了吧?
3.忽视了教学反思的作用。
做教师时间长了,肯定在教学思路和教学习惯上开始固化,包括教学反思的方式和范围,不想动笔写。我以前还就给自己找来一个有利的借口:没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利用外出观摩学习、校内老师们相互听课、评课等方法去开阔思路,但最关键的是事实求是的分析自己每节课的效果,适当放大一个或几个教学环节,没准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呢!坚持写教学反思,多则多言,少则少言。
不会反思的老师永远成不了名师。叶谰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教授巴里斯在《培养反思力》一书中说 : “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胜人一筹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一般的教师成长。”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也有的专家认为:优秀教师 = 教育教学过程 + 反思。
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自我的有效措施,其实许多名师就自觉地进行着这一行动,且收到显著的成效。课后反思实际上是一次避免教学重复的失误,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的再备课,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对于教师的备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