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英语>>教师中心>>教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

 

一、调查背景回放

 

1. 一位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对妈妈说:“我就要成为初中生了。我真想早一点看到初中是什么样的?”

 

2. 市区某初中一年级的小华同学在游戏机室面对前来寻找的家长,用充满委屈的口吻说:“我不想长大。我不想毕业。我不想当初中生。我想念我的小学老师。”

 

3. “我只有初中毕业,又过去这么多年了,以前学的那一点点东西也都忘光了。孩子问我什么,我基本上是无法回答。只能叫她去学校问老师。”小华的家长无奈地说。

 

4. 在某些教师聚会、座谈的场合里,有时会听到一些初中教师在摇头、叹息:“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要扭转都不行;而有些知识中学还要学,小学却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自从取消升学考试之后,学生的计算能力变弱了,心算、口算能力以及准确率都比以前有升学考试时低;上课时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学生课外拓展能力差,写作都是同一模式……”

 

5. 小学教师不满了:“我们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都能获奖,这说明什么?我们不辞辛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几乎是有问必答,学生都认同我们是他们的知心人;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初中教师不能用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育……”

 

回放这些学校生活中的只言片语,为的是引发我们去关注正处于小学和初中衔接点上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前不久,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部分教师编制了关于“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问卷,到市区部分学校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1 960份,回收1 804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1 804份,有效率达100%。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方面

 

1. 关于对学习内容的预习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调查数据表明,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60%左右的学生能主动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30%左右的学生是教师布置才预习;只知道课题或一无所知的人数比例,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79%,初中一年级学生达15%。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学生在主观上意识到预习对于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怎样做好预习工作,从分配的时间和预习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有走过场之嫌,体现不出预习的真正效果。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轻,预习的时间相对较充裕,教师更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教给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2. 关于课堂上能否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课堂上能经常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小学五、六年级比例为21%,初中一年级仅为44%;偶尔能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占69%,初中一年级占81%。这数据上的差别,可以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由年龄特征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使得初中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不如小学生那么强。这可能跟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也有关系。小学课堂相对活跃,但是在热闹课堂的背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量呢?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3. 关于在学习上得到谁的帮助最大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大多数学生认为得到老师的帮助最大,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占70%,初中一年级学生占57%。而得到父母和同学的帮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小学生更多依靠的是老师。初中学生间交往密度较大,意识更强,得到同学的帮助就比小学生多。综上因素,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间方面应该更有优势。

 

4关于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获得支持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调查发现,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最迫切需要在学习方法指导上获得支持,同时32%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需要提供学习资料,33%的初中一年级学生需要宽松的学习环境。可见,小学生的依赖性还很强,而初中生虽然学习能力正逐渐提高,但因“应试”所致,心理压力也大,所以他们觉得获得宽松的环境比提供学习资料更重要。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适当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师问卷方面

 

1. 关于对任教学科不同学段课程标准是否了解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从调查的结果看,83 4%的小学教师和85 8%的初中教师对于任教学科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不太了解,这个结果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关注的是自己任教学科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于任教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教研时往往缺乏更多的思考。即使有,大多也是经验性的探究多于理论性的学习。我们可以设想,教师如果对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小学教师就不知道学生在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难以做好一些基础性的铺垫;而初中教师也同样无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此必然会出现了小学和初中在教育教学衔接上的断层现象,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2. 关于对部分小学生不适应初中学习方式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调查结果表明,51%的小学教师和55%的初中教师认为,部分小学生不适应初中学习方式,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勤于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胆发言、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加以有效的指导。例如,课外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书来学习等。另外,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认为小学和初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初中学科多,内容信息广、容量大,需要学生做好必要的预习准备工作。课堂上由于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有些内容只能靠学生自习理解,不可能像小学那样知识点较少,可以手把手地一一讲解。因此,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3. 对教学中最重视学生哪方面发展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小学教师比初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初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比小学教师重视。这是因为小学是打基础的时期,必须重视其全面发展。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到初中才逐步过渡到分学科课程。在实施新课程四年后,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先单纯的关注知识技能转变为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要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其全面的发展。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教师的关注程度有所上升,这与学生年龄特征、当前的社会环境及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关。

 

4对中小学教师定期互动必要性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大多数教师反映现在中小学教师之间有必要加强互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博采众家之长为己用。中小学之间应多加强教学管理、教材教法、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协调与交流,实现教育教学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发展,形成基础教育一体化格局。小学是初中的基础,初中是小学的延续。小学教师在衔接阶段的教学中应渗透初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潜能,拓展学习内容,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初中学习做好铺垫与准备。初中教师也应了解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新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注意与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让学生有一个平缓的适应过程。

 

(三)小学家长问卷方面

 

1. 关于孩子是否认真对待语数之外的学科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在问卷中,有39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能认真对待语数之外的学科,而认为“一般对待”的占到545%。大多数家长、学生,甚至是部分教师,还是认为语、数是主科,一定要学好,其他是次科,学不好没关系,而且不用正式考试,家长、教师不会责怪。这种区分主科与次科的学习态度将影响到学生进入初中后除语数以外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初中除语、数以外的很多学科,如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它们的启蒙教育其实就是小学里的那些综合学科,如科学。这也给我们教师一个提醒:要重视小学综合学科的启蒙教育。

 

2. 对比较关注孩子哪一方面表现的回答(见下图)与分析。

 

 

分析:756%以上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542%的家长较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对孩子学习方法关注的仅占197%。在被调查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家长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40%,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33%。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上的理念较落后。家长关注孩子还是以成绩为主,对学习态度也挺重视的,但对孩子较缺乏学习方法的关注和指导,这是由于家长受文化程度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所以孩子的培养、教育更多要依赖于教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如何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调查结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的衔接是基础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产生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走了弯路,出现滑坡。

 

四、探索之路

 

根据问卷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我们在中小学校调研与自我学习中发现的一些情况,我们课题组确定了“小学生学习指导”作为研究的子课题。我们认为开展小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小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平稳地进入初中,较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我们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心理调适、课前自学、课堂教学、课后整理复习、教材衔接等方面开展实验与研究,具体目标如下:

 

1. 促进教师、家长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从而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较好地渗透未来初中教育教学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2. 构建与实践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4. 通过对中小学教材的对比、同类教材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对比,找出现行使用的教材在中小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寻找做好中小学教材衔接的切入点,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本课题组成员有:林坤华、蔡丽文、柯慧真、张小洪、陈海英、林瑜玉、简阿栏、李瑞碧、罗燕琼、李艳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