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去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路过另一个班级的教室,一个女孩子给了我一只香蕉,我好奇,便问:“咦,今天怎么有香蕉?”“今天我们做水果拼盘。”满脸兴奋地说着。“那好,谢谢啊。”我也便笑着收下了。
拿着香蕉和教学用具,没几步也就到了要上课的班级。“在这里上课吗?”这是第一个问题──“下雨太湿了就在教室里上了。”;“啊!香蕉!你拿香蕉干什么?”这是第二个问题;“给我吃吧。”“给我吃吧!”……几个调皮和胆大的学生都纷纷拥来,眼睛不停地在香蕉和我之间转来转去。“一个香蕉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不动声色却又不禁在心里纳闷。一个香蕉,这么多个学生,立马给谁都不妥当,只能谁也不给了。学生们看我没有表现出有要给谁的意向,也便变着法子来试探我──“给我好啦,我上课一定听好。”“香蕉英语是banana. I like bananas.”“菠萝怎么说啊?但我还是但我还是喜欢吃香蕉。”……对于这些,我都只是笑笑,故意让自己无动于衷,而这只很多同学想要的香蕉仍然和教学用具一起放在讲台上。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去和课代表说了一会儿话。只一小会工夫,一个很调皮的女孩子就转到我跟前,偷偷地拿出放在外衣口袋里的手,一只香蕉从我眼前掠过。“嗯?”“给我啦!──行不行?”自我离开香蕉后,刚才问我要香蕉的学生也渐渐散去了,竟也没人注意到讲台上已经没有了香蕉。“OK!”她没想到我竟会这么爽快地答应,愣了一下才高兴地走回座位,香蕉在她看了一下后又被藏回到了衣服中。
待我和课代表说完话,还没上课,经过那女孩位置时,她又拿出香蕉问了一句:“给我了?”“是啊。”我说得很是确定。上课音乐响起时,她又重复了一次:“香蕉给我了,反正我要吃的。”说完便又放好了。这一回,全班同学都听到了。“是的! Yes, it's for you. 给你吃啦!”“怎么又问呢?有一点点炫耀吧。”我心里想着。果然,在大家的羡慕声中,她显得十分高兴。
后来在课堂上,我的每次提问,她几乎都举了手,我请了她四次,全部说得很不错;新学报纸和纸的单词(newspaper and paper),她动作迅速地从抽屉里拿出报纸递给我;旁边的同学开小差了,她提醒了几次。“也许这些都和香蕉有关吧。”惊讶于她课堂上不仅没有平时的故意捣乱,而有这么好的表现,我猜测,也感叹着这一只香蕉的魅力。
又一次,一个六年级很调皮的男生,在老师那得到一包糖的奖励后,兴高采烈地跳出了办公室。原来我总以为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成熟”到不会这么在乎像一包糖这样的小东西。看到这样的情景真实地在眼前发生,我很吃惊,也为自己一直高估学生的心理水平感到惭愧。我估摸着也可能是因为老师不一样的奖励方式──“一包你拿去吧,还留下一包我自己要的。”也可能是其他什么神奇的原因,我就是很诧异地看着这位学生满脸开心地跳出了办公室。
突然想到了关于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先生一天看到一个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在将他制止后,让这个男生到办公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个男生正在办公室里等他,于是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这个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掏出了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第一次看到时,佩服的是陶行知先生独出心裁而又别有用心的处理方式,四颗糖完美地解决了一件“打人事件”,也极好地教育了这个学生。
同样也是几颗我们生活中普通地再也不能普通的糖果,在这样的场合中,却开始变得不普通,更发挥出了远远大于我想象的作用。那么,使普通成为不普通的魔法在哪里呢?这就是老师们的教育智慧吧!
“奖励你一颗木糖醇。”──两个五年级的学生(一个是本学期转来的,之前并没有学过英语)有点不好意思地接受了,那是我第一次让他们早上到办公室补课。以后基本每天早上他们都会主动过来,很用心地学着。
很多教育和心理学的书中指出:物质奖励更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我笑言:“物质奖励也适合高年级的学生。最重要的就是看教师怎么变出一个这样神奇的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