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诗篇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虽然总有绚烂的荣耀划过长空,但留在天幕深处的,更多是无名者的默默的献奉。
前些天看电影《集结号》,那些矿坑之下的遗体使我想起邓九龄老人的一段话:“1955年,我们回上甘岭收容遗体,山上的树都活了,花也开了,红的绿的。可我们的烈士却烂得只剩下骨头……心里难受啊。”于是马甲就想:在人民军队的征战史上,究竟有多少个“九连”一样的队伍呢?
如果仅仅从“掩护撤退”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生命的价值,阵亡者的结局无疑是悲壮而且略带委屈的,但如果从“捍卫信仰”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行为,一切都将变得十分坦然——“九连”或者姜茂财,董存瑞或者谭嗣同秋瑾,当他们面临牺牲的时候,其实只有一个信念能够真正支撑起他们慷慨的付出,那就是:他们相信,在他们身后,活下来的人将会继续战斗下去,直到共同的理想得以实现——这种高于生命的觉悟,是泛泛的“人性关怀”所无法解释的。
能够安慰死者的不是勋章、不是墓碑,而是他们的信仰是否得到了捍卫、是他们的理想是否成为了现实——斯皮尔伯格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让大兵瑞恩站在战友的陵墓前说:“我做到了,我是好人,一直是个好人”;而《集结号》的导演却似乎并没有明白其中的意义,所以,我们只在银幕上看见了血肉横飞和哥们义气、只在逼真的音效里听见了凄厉的军号和狂野的吼叫,却没有领悟出牺牲的目的。
导演不明白“九连”为什么牺牲,所以他让焦大棚提出了一个请求:“撤吧,给九连留点种子”。这话听着有点耳熟,因为分明也有人曾经喊过:“撤吧,给西北军留点种子”……但是,什么是“种子”?对军阀而言,“种子”是兵、是枪、是番号,所以他要求撤退;而对于献身理想的战士而言,“种子”是精神、是觉悟、是高于生命的信仰,在最艰难的时刻,只有坚持战斗、付出牺牲,种子才有可能发芽开花。
并不是所有的阵亡者都配得上“烈士”的称号的。是否为信仰而战,这是烈士与炮灰的区别。
因此,当烈士逝去之后,墓碑上的名字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活下来的人们应该扪心自问,先烈的理想的“种子”是否植根在自己的灵魂里了——这才是牺牲的价值、这才是精神的力量、这才是最伟大的人性的光辉。
我这本书讲了几则老兵的故事,他们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涉身的战场也不尽相同,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百姓,不擅长战事也并不喜欢战争,是战争的浪潮却席卷了他们,让他们在特殊的环境下展现出了自己坚强的本性。战场上有很多这样的平凡的人,他们没有很高的觉悟,但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总有一种精神的力量使他们能够选择正义的方向,这力量使我们的人民显得更加可爱,也使我们民族充满了希望。
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我们的文化、来源于我们的传统道德、来源于我们守护家园捍卫尊严的理想,只有懂得了理想的崇高,我们才能够理解牺牲的真谛,只有不放弃理想,我们才能在逆境面前百折不挠。
王外马甲
1 引文均摘自《好人王三官》
2 美国步兵班战术是由机枪提供掩护,因为其步枪的射速比较高,所以机枪的作用不明显。中国则长期使用德式操典,战术更类似德国,机枪是整个步兵火力的核心,其他步枪兵的职责是为机枪提供掩护。
3 解放战争我军缴获装备的M 1917A1式勃朗宁重机枪为水冷式。美军工事里的这个应该是M1919A4式改进型或者是M2HB勃朗宁大口径机枪。
4黄永赞,浙江诸暨人,黄埔三期工兵科毕业,1947年9月在河南被他的校友陈赓俘虏。
5 豫中战役期间,随着国民党军一败涂地,豫中和豫西连续发生民众围攻、劫杀国军败兵的事件——史称“河南民变”。
6 邹屏:舞阳人,时任县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冶金部矿山设计院院长。
7 王方明:舞阳人,大哥是国民党县长、二哥是舞阳县党部干事长。他本人1938年加入共产党,时任舞阳县委副书记。后担任河南省军区干部科长,河南省体委副主任、党组书记。
8 效信趁:舞阳人,北大法律系毕业,1939年入党,曾任北舞渡区区长、叶舞支队支队长,河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秘书,1946年在中原突围中牺牲;
9 苗宝泰:舞阳人,1938年入党,曾任清华大学“民先”委员、中共舞阳县委书记、县长,建国后任辽宁省委党校校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他代理辽宁大学革委会主任的时候收了个挺有名的学生,名叫张铁生。
10 叶舞支队:由“效信趁支队”改编的地方部队,在叶县和舞阳县活动、受新四军五师“河南挺进兵团”指挥。
11 刘丹岑:舞阳人,刘馨吾的弟弟,曾任中共舞阳“救国会”宣传股长,后脱党,时任国民党县保安团政训处主任。
12 史聘侯:舞阳人,曾任中共舞阳“救国会”干事,后脱党,时任国民党县保安大队长,被叶舞支队击毙。
13 1945年6月20日,豫中兵团和叶舞支队护送新四军五师参谋长刘少卿前往豫西,没等他们回来,日寇就宣布投降了。国民党军主力随即进入舞阳、挡住了豫中通道,原“豫中兵团”和“叶舞支队”只得在豫西编入陈先瑞的三支队。
以马甲个人的浅见,6月份的这次部队调动很不恰当。且不论刘少卿过路是否需要三四千人护送,仅从结果来看,三个团同时离开舞阳,直接造成南山、嵖岈山的兵力不足,致使新四军轻易失去了豫中的有利屏障,以至于抗战胜利后,豫中部队不但无法向平原移动、反而不得不在国民党军的追击下退往豫南的桐柏山区,这也给日后的“中原突围”埋下了隐患……当然了,那时候谁也没想到日本人会投降、也没想到敌人很快就扑了过来,这也怪不了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