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叶留英名——记叶挺烈士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是著名的军事家。周恩来在悼念”四八”烈士的文章中说:“希夷!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这些话,准确地概括了叶挺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战斗的一生。

  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1896年9 月10日出生在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县)会水楼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在这毗邻港澳的沿海山村,叶挺目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欺凌,立志“强兵寓国”,走军事救国的道路。

  1912年人黄埔岛广东陆军小学。1914年12月,人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即武汉南湖陆军中学)。1916年底,以优等生资格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攻读工兵科。这时候的叶挺,己有了自觉探求革命真理,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

  他曾给进步刊物《新青年》写了一封长信,力陈“欲振污世,起哀溺”,关键在“自身先有觉悟之机”。1919年元旦,他在保定军校第六期工兵科毕业后,奔赴福建漳州,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粤军,任一支队少校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0年8 月,随粤军回帅广东,在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的黄皮径一役中,他率部一举击溃四倍于己之敌,威名大震。10月,粤军攻克广州后,任粤军第一帅司令部少校参谋,后又任师直属工兵营副营长。1921年4 月,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4 月,孙中山准备北伐时,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亲信叶举、洪兆麟等部阴谋叛乱,叶挺及时向警卫团长作了汇报,使孙中山转移到永丰舰避难。6 月16日,叛军围攻总统府,叶挺率部英勇击退叛军的3 次冲锋,掩护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突围脱险。

  1923年2 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组成称为“大元帅府”的革命政府。不久,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革命主张,使叶挺深受鼓舞。但他目睹革命阵线内军阀政客尔虞我诈,明争暗夺,部队军纪败坏,军心涣散,因而甚感痛心,遂萌发创建新型革命军队的思想。1924年7 月,他决然辞去军中职务,奔赴苏联,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12 月,由中共旅莫支部接收为中共候补党员,1925年2 月,他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他在后来回忆往事时说:

  “我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战斗精神和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工作方法,才能成功地创造一个人民的革命运动,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1925年9 月中旬,叶挺回到广州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11月,被调到肇庆市,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的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次年1 月,改称第四军独立团,亦称叶挺独立团),并任团长。团建立了党支部干事会(支委会)。叶挺亲自主持制定了干部训练和新兵训练计划,对部队实行严格的“四操”、“三讲”制度。在他带领下,独立团经常向群众宣传国民革命的意义,参加当地各项社会活动,支持工农运动,协助维持社会治安,打击反动势力。

  1926年,在广东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高潮的形势下,北方的吴佩孚、孙传芳等封建军阀势力加紧联合起来,向革命力量进攻。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建议和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代,并命令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军先遣团,先期入湘,粉碎吴佩孚的南犯计划。

  这年5 月1 日,独立团从肇庆,新会出发,向湖南前线挺进。5 月20日,独立团进入湖南汝城县城,与投靠吴佩孚的粤军谢文炳部前卫部千余人发生激战。叶挺指挥部队彻夜冒雨拼杀,毙伤俘敌200 余人,打响了北伐战争的前哨战。6 月4 日,援助被直系军阀击败而拥护国民政府的唐生智第八军,在黄茅铺将敌击溃,旋即趁胜追击,于翌日攻占攸县县城,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 月,攻醴陵,占浏阳,8 月,克平江后,东进北上,在农民群众的支援下,攻占鄂南通向武汉的要冲汀泗桥和贺胜桥,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被歼灭。10月10日,胜利占领了武昌。

  叶挺在北伐战争中,多谋善断,他带领的独立团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屡破强敌,功勋卓著,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叶挺被人民群众称誉为“北代名将”。独立团所开创的当尖刀,打头阵,善于长途奔袭,出奇制胜的优良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于人民军队的传统作风和传统战法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叶挺先后任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副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晋升为少将军衔。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叶挺率部在东进讨蒋途中,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于25日前往南昌。

  8 月1 日凌晨2 时,在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叶挺指挥所属部队按既定计划发起攻击。随后,他与周恩来一起,在战斗最激烈的松柏巷指挥部队,消灭了驻守巷内天主教堂的国民党第六军第五十七团。其余各部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起义获得成功。这次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

  南昌起义胜利后,叶挺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参谋团(军委会)委员,代理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并兼第二十四师师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后失利。

  1927年12月11日,我党发动和领导了广州起义。事先,中共广东省委己预定由叶挺担任起义军军事总指挥。鉴于他是国民党反动派搜捕的重要人物,省委为了保护他,仍暂留香港。直到起义前几小时——12月10日晚才赶到广州,了解情况,协同张太雷等指挥部队作战,很快占领广州,13日,反革命军队在帝国主义军舰的掩护下,向广州城起义军疯狂反扑,形势十分险恶。叶挺建议将起义部队撤出广州,或向北与朱德领导的部队会合,或向东转移到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部队会合。但这一正确意见,遭到共产国际代表的反对。起义军遂陷入敌之重围。叶挺和聂荣臻观察战斗情况后,即组织部队撤退。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乘船到达香港。广东省委召开会议,检查广州起义问题时,指责叶挺对起义“消极”、“动摇”,给予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这种做法,不久即被中共中央否决,但已产生恶劣影响。为使组织上能正确总结广州起义的经验教训、叶挺于1928年春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写了书面报告,但共产国际中国部负责人抱着对中国革命失败的不满成见,对叶挺的意见置之不理。叶挺投诉无门,独自离开莫斯科,与党脱离关系,先后到德国、奥地利、法国、新加坡、澳门等地,度过了10年流亡生活。

  1937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0月,国共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边界十多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统一改编成为一支抗日部队,请叶挺出任这支队伍改编后的军事领导工作。叶挺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明知道有很多困难,而为了促进团结,想对于国内团结与抗战,尽自己的力量”,毅然接受了这一使命。10月,他到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组建新四军的事宜。

  他在毛泽东主持举行的欢迎大会上说:“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不敢当。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是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坚决抗战到底。”1938年春夏间,叶挺与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副军长项英(实际是政治委员)等,在皖南岩寺(今黄山市南)完成对南方各地红军游击队的整编工作。全军编为4 个支队,共9 个团。6 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新四军委员会,共同处理一切军政问题。

  他根据当时沪、宁一带城市与交通要道已被日军占领,广大农村日寇尚无力顾及的情况,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方针,积极支持各支队向敌后发展。为统一和加强新四军江北部队的领导,叶挺于1939 年4 月末同邓子恢、罗炳辉、赖传珠等,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将第四支队扩编为第四、第五两个支队,分途开赴皖东敌后,建立津浦路西和路东游击根据地;同时沟通与活动于皖北的新四军游击队的联系,筹划将其编为第六支队。叶挺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制订的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打开新的局面。

  在叶挺等人指挥下,3 年中,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4000 余次,歼灭敌人10 万余人,创建了苏南、苏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边、淮海等大片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2 日,日军步骑炮兵5000 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攻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叶挺提出:鉴于敌军大队人马沿公路拥进,我军应在敌人前进路中设纵深阵地,以层层堵截、相机反击的积极防御战法,消耗、疲劳、战胜敌人。经项英同意,叶挺亲赴前线,全权指挥作战。

  部队出发前,叶挺在动员大会上讲话。他操着浓重的客家乡音,先向到会的指战员发了几问。一问:”今天开的是什么会?”引来一声“战斗动员大会”的回应。二问:“我们开会做什么?”又引来一声“准备打鬼子”的响亮回答。三问:“打鬼子要流血牺牲,你们怕不怕?”再引来一声“不怕”的吼喊。接着叶挺高声提议:“不怕死的举起手来!”随着叶挺的举手动作,全体官兵齐刷刷地把手举了起来。“好,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是我们为人民流血牺牲的时候了,只要我们不怕死,就能打败敌人的进攻!”叶挺就此结束了讲话,总共只用了几分钟。

  叶挺驱马赶赴前线,亲自检查指点加修掩体,配置火力,指导部队埋设地雷。日军企图凭借其飞机大炮和精锐骑兵的优势,直扑新四军军部云岭,妄图速战速决。叶挺则指挥部队据险设伏,节节抵抗。他派出轻便小分队,夜以继日地阻击、袭扰敌人,使日军装备、兵力上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在不到20 里的路途中整整走了6 昼夜。

  10月7 日,敌人竭尽全力冲进我军主动让出的汀潭,已经伤亡惨重,疲劳不堪。他们在汀潭呆了几小时,叶挺便于8 日凌晨指挥部队发动猛烈攻击,把敌人赶了出去。此地离云岭虽只10 余里,但敌人可望而不可及,便且战且走退住泾县。叶挺立即命令部队猛烈追击。追到泾县南门和西门,便发起攻城。敌人奔出北门,向东北方向逃跑了。泾县战役,显示叶挺用兵的巧妙果断,叶挺在战斗中,一边指挥部队作战,一边拍摄记录敌军罪行的镜头,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使指战员受到极大鼓舞。1940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叶挺担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北上就职之前,由陈毅代行其职权。

  叶挺在新四军任职的3 年中,针对国民党在兵员、防区、装备、给养等方面限制新四军发展的反动政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涉和斗争,他还运用自己的影响,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向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国际人士和国民党内的朋友等,募集物资枪支款项,并动员一批学者、故旧、亲属参加新四军,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发“皓电”,诬蔑坚持华中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破坏团结,破坏抗战“,限令在1 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11月9 日,中共中央回电驳斥这一恶意诬蔑和荒谬要求,但同时表示,为了顾全大局,坚持团结抗战,愿意将皖南的新四军部队撤到长江以北。由于蒋介石调集大军阴谋消灭新四军,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皖南部队迅速北撤。但项英犹豫不决,贻误了北移时机。1941年1 月4 日晚,叶挺率领新四军军部和教导团及第三支队共9000 余人从泾县云岭出发转移。次日,行经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顽固派7 个师8 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陷入困境。叶挺向中共中央发电,表示“上下一致,决心打到最后一人一枪”。他动员部队分散突围,说:“革命的烈火是永远扑不灭的,留得火种在,不怕不燎原。”这样,新四军在7 昼夜浴血奋战之后,终因寡不敌众,除2000 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牺牲和被俘。叶挺受中共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委托,下山与国民党军谈判,被国民党顽固派非法扣押。正如周恩来所说的:“在皖南事变时他是非常英勇的,想以个人的牺牲来保存革命的力量,比某些共产党员表现还坚决。”此后,他被押往上饶、重庆、恩施、桂林等地囚禁达5 年零2 个月。蒋介石、陈诚、顾祝同多次对他劝降,要他发表反共声明,就任国民党高级军职,都被叶挺拒绝了。在上饶李村牢房的墙壁上,他写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名句。他还给蒋介石寄了一分快邮代电,提出三项要求:“(一)无条件释放我军全体官兵,因部下听我指挥,责任在我,与任何人无关;(二)组织军事法庭,澄清事变真相,惩办首恶,公布全国;(三)经法庭判决,如责任攸归罪有应得,情愿坐穿牢底,著书写作以度余年。义无反顾,临电泰然。”由于叶挺不听蒋介石的劝降,被关进重庆军统局中美合作所的黑暗囚室里。1942年11月21日,他在这里吟成《囚歌》以明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中共中央在两党和平谈判中坚决斗争,失去自由长达5 年的叶挺于1946年3 月4 日获释出狱,回到重庆中共代表团驻地。出狱的第二天,他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了他的终生志愿:“毛泽东同志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我已于昨晚出狱,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 月7 日,中共中央给他发了由毛泽东亲笔润色的回电:“亲爱的叶挺同志:5 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 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己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忧。”叶挺回到党的怀抱之后,即要求党给他分配工作。党中央派他跟随周恩来作为共产党军队代表,在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3 人军事会议,并内定他为“国民政府委员会”的中共军事代表。4 月8 日,他和王若飞、邓发、博古(秦邦宪)等领导人,同乘专机赴延安述职,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叶挺的殉职是我党我军的巨大损失。毛泽东发表悼念文章,赞扬叶挺等“四八”烈士数十年间“为人民事业做了轰轰烈烈的工作”,“为人民事业而死,虽死犹荣”。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其长诗《哭叶军长希夷同志》中写道:“……沉默寡立,深沉不露,令我忆君之丰采。勇迈绝伦,倜傥不群,令我忆君之将才。胸无城府,光风霁月,令我忆君之天真有如提孩。我佩君忠贞不屈,服务人民,不愧革命家气概。”

  (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稿段雨生、赵酬、李杞华撰写)

 


更多精彩e书尽在应天故事汇:http://gsh.yzq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