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阿部规秀率部继续向白石口方向前进。阿部判断八路军的动向是“主力已向司格庄方向退走”,遂决定“迅速追击”。八路军牵制部队按预定部署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在八路军若即若离的诱击下,阿部欲战不能,欲追不及。当夜,阿部率疲惫不堪的主力进入司格庄,却连八路军的影子都没见着,他气极败坏地命令部队放火焚烧老百姓的房屋。
阿部两次扑空后,急不可耐。日军侦察分队终于在黄土岭一带发现八路军主力,求战心切的阿部规秀置孤军冒进于不顾,沿着崎岖山路直扑黄土岭的八路军主力。
11月6日晨,当阿部规秀的部队闯入黄土岭时,八路军主力已在黄土岭以东的沟谷地区形成包围圈。黄土岭是太行山北部群山中的一座岬口,位于涞源县与易县交界处,是一条有5里长的大山谷,是伏击的绝佳地形。
在快要进入八路军的包围圈时,看到周围的沟谷地形,狡猾的阿部规秀突然意识到:敌人以一部引诱我方,而主力向黄土岭附近集结,企图从我旅团背后进行攻击。为了摆脱八路军从“背后”攻击的危险,避免再度被歼灭,7日凌晨,阿部规秀紧急进行新的部署,做出部队继续东进,经寨头、煤头店、浮图峪返回大本营的决定。阿部规秀令下属部队分批从黄土岭出发。前进时,由先头部队,携轻重机枪,先占领路两侧高地,然后掩护大队缓慢前进。企图通过这样的彼此接应,加强机动反应力。
日近正午,阿部规秀的先头部队到达黄土岭东面的寨陀村,大部队却还拖在上庄子一线。直到下午3点钟左右,后卫部队才离开黄土岭,长长的一队人马陆续进入峡谷中的小路,踏进八路军的包围圈。八路军等这队人马都进入“袋子”后,才收紧“袋口”,来个“瓮中捉鳖”,从南、北、西三面进行合击。在八路军的攻击下,阿部规秀的主力被迅速压缩在上庄子附近约5里长、百余米宽的山沟里。
一阵猛烈的袭击过后,整个山谷弥漫着浓烈的硝烟。阿部规秀的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为了挣扎摆脱包围,阿部规秀立即整顿部队,依仗精良装备,向八路军寨陀阵地方向冲击,遭到坚决打击后,又掉头东向,妄图从黄土岭突围,逃回涞源。八路军第三团扼守阵地,死死封锁住日军退逃之路。这时,八路军的增援部队也赶到战场,他们作为第三团的侧应从左面加入战斗,使包围圈进一步收拢,后路被堵绝的日军只能就地抵抗。16时许,阿部规秀旅团主力已伤亡过半,乱作一团。
就在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负责迎头阻击任务的八路军第一团团长陈正湘、政委王道帮接到侦察兵报告,发现位于黄土岭与上庄子之间的一个名叫教场的小村庄附近,一座独立院落设有日军的临时指挥所。二人随即命令配属的分区炮兵营迫击炮连,对准目标轰击。
18时许,迫击炮连连长杨九秤指挥迫击炮连,向这个临时指挥所轰击。随着巨大的爆炸声,毫无准备的临时指挥所里的日本军官立刻倒下一片。遭到突然袭击,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日军拖着尸体和伤员,狼狈逃离。阿部规秀就在这个指挥所里,他的右腹部和双腿被迫击炮弹片炸伤数处,他当时还不顾伤痛地大声疾呼:“我请求大家坚持。”然后,强撑残躯俯首向东方遥拜,呻吟道:“这是武人的本分啊。”这就是他的最后一句话。负伤后约3个小时,即11月7日21时50分,阿部规秀因失血过多而毙命,卒年53岁。
日本报纸《朝日新闻》于11月20日对这个被我八路军击毙的侵华日军中将,不无“惋惜”地报道说:“阿部中将亲临第一线,以便视察敌情,随时下达命令。当到达上庄子以南约一公里的一处人家时,敌人一发炮弹突然飞至身旁爆炸,阿部中将右腹部及双腿数处受伤,但他未被重伤屈服,仍大声疾呼‘我请求大家坚持’。然后俯首向东方遥拜,留下一句话:‘这是武人的本分啊。’负伤约3小时,即7日晚9时50分,中将壮烈死去……。”
%%%报纸上充斥着阿部规秀的死讯,大本营举行了盛大的追思仪式。阿部规秀的身后事可谓“哀荣”一时。出于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而在国内制造这股“悲情”,他们希望借此鼓动人民踏上复仇之路……
11月27日,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张家口召开了“追悼”阿部规秀的大会。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在花圈挽联上写着:“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朝日新闻》以此为通栏标题,报道说:“自从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将官的牺牲,是没有这样例子的。”其他各报也频频报道阿部规秀的生平、战功、死讯。
可见,阿部规秀的死,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各媒体的“痛悼”,为日本国内鼓动起复仇的气焰,为扩大侵略制造舆论支持。
大本营为获取国内民众的支持以继续侵略战争,当然也不会错失这个机会,因而阿部规秀的身后事可谓“哀荣”之极。陆军省发布了阿部规秀的阵亡公报。他的骨灰被送回东京时,“帝都降半旗致哀”,“以高龄的柴大将为首,杉山大将、东防司令官稻叶中将、代理陆军大臣中村以下各位将领到车站持吊旗致哀。爱妇、国妇等团体和遗族前往迎接”。在军国主义膨胀的气焰之下,阿部规秀的死“哀荣”一时。然而,在其他民族的土地上,侵略屠杀其他民族的人,他的侵略行径决定了他即使是“名将之花”,在被侵略民族的自卫反击下,也只能有颓然凋谢的惟一结局。
这是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国家的人民,应当牢记的历史规律!
上一页[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