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描述变革对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因为科幻小说可以描写过去或未来,也可以描写遥远的地方。科幻小说所关注的是科学和技术的变革;科幻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个人或社会的意义。在科幻小说中,往往是整个文明或整个种族处于危亡之中。
科幻小说也采用其他小说的模式,例如惊险小说和传奇小说。但那些涉及人性的科幻小说则最能体现其典型的模式。汤姆·戈德温的小说《冷砖的方程式》(《惊奇》,1954年8月号)可以用来作为检验的标准。小说表明,在宇宙中,事实是无情的。人类对于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冷酷的方程式”毫无影响。戈德温的另外一篇小说也说:“机器无情。”
几乎每一篇真正的科幻小说中,都包含着这样一个核心思想:“使人类具有人性的品质是求知欲”;“如果人们每一千年才看到星星,那他们将不会崇拜星星,而会发疯”;“那颗照耀伯利恒①的星,也许正是毁灭了一个智慧种族的超新星”。读者如果不能领会小说的这一知识层面,就无法看清科幻小说与其他小说的本质差别。
【① 西南亚巴勒斯坦地区著名古城,犹太教和基督教圣地,在约旦河西岸。——译者注(以下除注明原注外,均为译者注)。】
科幻作家的技巧体现在他的创作手法上,那就是他能以人性的形式和价值表现自己的思想。作家在把自己的思想写成小说的过程中,会对小说的结构进行构思;这种结构可以称为故事或情节。在这一点上,科幻小说与其他小说并没有什么区别。科幻小说的泰斗罗伯特·海因菜恩曾这样写道(《遥远的世界》1947):“以写人为中心的小说(不同于以写小发明为中心的小说),主要只有三种情节。1)男孩与女孩相会;2)小裁缝;3)聪明人。正是这种对情节发展的期望,把读者吸引到故事中去;也正是这种报偿,使读者获得满足。我们之所以阅读小说,正是因为有这种期望和报偿。我们越为故事所吸引,就越关心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当作者解决了矛盾时,我们也就感到了满足。”
但阅读科幻小说也不仅仅因为抱有这种期望,或为了获得这种报偿。最佳的科幻小说,形式与内容,故事与思想完全融为一体。就以《冷酷的方程式》为例,一个女孩为了见她的哥哥,偷偷乘上了一艘紧急救援飞船。当时,有一支人数不多的探险队正在一颗未经开拓的行星上进行探险活动,她哥哥正是探险队中的一员。行星上发生了瘟疫,队员们都得病了。紧急救援飞船正是为了把免疫血清送上那颗遥远的星球。飞船上的燃料仅够飞船到达那颗行星。姑娘偷乘上飞船,增加了飞船的载重量,燃料就会不够。要是姑娘留在飞船上,飞船着陆时就会坠毁。这样,不仅姑娘和宇航员不免一死,就连星球上的探险队员也因无法获得免疫血清而统统牺牲。这就是冷酷的方程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当然会关心姑娘的命运。最后,姑娘不得不被送出气压舱。这时,读者就会意识到,“妇女和儿童优先”的法则,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宇宙法则。感情需要付出代价;善心在这儿不起作用;无知就像犯罪一样受到惩罚。
詹姆斯·乔伊斯曾给突然显示事物本质的短篇小说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突然显示事物本质的短篇小说是认知一刹那的闪现;这种认知的闪现是以一种新的状态把情景呈现出来:“它(事物)的灵魂,它的本质,摆脱了表面这层外衣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在科幻小说中,这种事物本质的突然显露,不是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是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甚至是人类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的关系。
二
按照上面的定义,人们在未能摆脱习惯的思维方法之前,就不可能产生科幻小说。首先,他们必须把自己看作一个种族,而不仅仅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科幻小说中,文化或政治的偏见可能有不自觉的流露,但很少有部落主义;对人类之间争斗的胜败,也不会表现多少欢欣鼓舞的情绪。恰恰相反,科幻小说往往批判战争;这种批判可能是转弯抹角的,也可能是直言不讳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在科幻小说中就更少了。譬如说,灾难是普遍性的;事实上,灾难往往发生在自己的家门口。例如,像威尔斯的《星际战争》所描述的那样,或像约翰·温德姆的《巨型三裂植物之日》①所描写的那样,给人以灾难迫在眉睫的紧迫感。
【①英国作家约翰·温德姆(1903-1969),在1951年发表了这部科幻小说,其中有一种假想的巨型三裂植物,有毒刺,能行走,危害人类。】
对宇宙的本质——宇宙的诞生与毁灭,以及对人类的命运,人们也必须具有更开放的思想。科幻小说中的宗教对信仰持怀疑的态度,尽管也有描写宗教的科幻小说。例如,阿瑟·克拉克的《星》(《无限空间》,1955年11月号),詹姆斯·布利希的长篇小说《良心问题》(1958年,同名短篇小说发表于《假如》杂志,1953年9月号)。其道理十分清楚:宗教解答了科幻小说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在宗教框架内写成的科幻小说,最终成了说教性的寓言。例如C·S·刘易斯的《佩里兰德拉》三部曲。
人们还必须发现未来。当人们把时间看作是某种永恒的循环,未来只是循环圈上今天活动的延伸,甚至认为未来正在从过去的黄金时代向下巡回——在这样的时代,关于未来的小说就毫无意义。只有当西方开始工’业革命,人们对未来才开始忧心忡忡;人们意识到,明天将大大不同于今天。这时,人们才会思考未来,并考虑种种选择。例如,“我是留在这儿的农庄上呢,还是去伯明翰新开的纺织厂呢?”人们开始把未来看作是一个他们将要去生活的地方,那儿各方面都不同于现在;如果他们慎重思考,作出正确的抉择,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亚当·史密斯于1776年发表《原富》,奥古斯特·孔泰在1830年从事社会学的系统化研究,而这两个年代,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紧密相关。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巧合。正是这些人首先考虑到了变革,并认为未来的条件将更为优越。
从文艺复兴以来,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积累;至18世纪中叶,积累激增,达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同时,对自然规律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齐步前进。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称之为“科学时代”。随着科学时代的开始,科幻小说也开始问世。哥特式小说注入了像电力和医学这类新的科学发明的养分。在1818年产生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气球的技术发明,催眠术等的科学发现,以及新的科学思维方法,产生了纳撒尼尔·霍桑和埃德加·艾伦·坡的科学小说;埃德加·艾伦·坡这样的作家、新的地理发现,以及技术发展辉宏的前景,又产生了儒勒·凡尔纳《奇异的旅行》;查尔斯·达尔文和他的弟子T·H·赫胥黎,再加上科学教育,产生了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埃德加·艾伦·坡、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这些作家,以及电和无线电的新发明,产生了雨果·根斯巴克;而雨果·根斯巴克和通俗杂志又在1926年产生了《惊异故事》科幻杂志;约翰·坎贝尔以及在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破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幻小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实,我本人在科幻小说史《另一个世界:插图世界科幻小说史》(1975)中都作了详细的探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的觉醒产生了科幻小说。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民有机会进工厂工作,一天只需工作十二小时;技术的发达也有助于产生民族主义并为之提供武器和军队;技术也创造了,金钱,并使之广泛流通,从而使金钱变得更有用。人们把原料转化为能源,提高人类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准,并提供更好的卫生条件和药物延长人的寿命。在西方,技术产生了对进步的信仰,而且使这种信仰几乎成了一种宗教。
科幻小说是人类对变革的经历在艺术上所作出的反响。人类开始前瞻,展望与现在不同的未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这种展望可以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通过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一种新型的小说。约翰·坎贝尔曾在《现代科幻小说》(1953)中说过:“小说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梦。科幻小说包含了对技术社会的希望、梦想和恐惧(因为有些梦想是梦魇)。”
人类生活在技术社会的历史仅仅一百来年,但科幻小说主要是在1900年之后才产生的。然而,追溯起来,科幻小说产生的过程就远在1900年之前。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火的发现,楔子、轮子、马轭、马镫、星盘、算盘和活字印刷等的发明;科学的发展更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①之前,甚至在德谟克利特②之前,更可追溯到古埃及、迦勒底③和中国的先知们。
【①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雅典逍遥学派创始人,著作涉及当时所看的知识领域,尤以《诗学》、‘修辞学》等著称。】
【②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论创始人之一,政治上属奴隶制民主派,在伦理学上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真正的幸福在于心神宁静。】
【③ 迦勒底,古代东方一奴隶王国,即新巴比伦王国。】
这些希望、梦想和恐惧,可远远追溯至1900年之前,1750年之前,甚至基督降生之前;直至在技术社会里,这些希望、梦想和恐惧终于在科幻小说这一形式中找到了表达方式。在早期,在发现未来之前,在进步这一概念没有形成之前,人们就写出了到地球上那些遥远的地方的旅行记,描述了种种海外奇闻,甚至写出了到其他天体的旅行记;其中描写最多的要算是去月球的旅行了,因为夜空中月亮离我们最近,几乎伸手可及。书中描述了那儿的奇闻轶事,思索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作家把人类的根本问题和愿望融入了他们的描述中。这些描述是以史诗、戏剧或故事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文学样式。
《科幻之路》第一卷所集结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从吉尔伽美什①到威尔斯。时间跨度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900年。沿着这些作品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科幻小说发展的历程。要知道科幻小说的今天,就必须了解这一文学样式的昨天。
【① 吉尔伽美什,传说中的苏美尔国王。】
三
人类最早的梦想有三个:控制自己的生存环境、控制其他人和长生不老。早期的人类认为,控制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自然力量是神,所以只有敬神才能控制环境;要控制他人,则只有征服或统治他们,或征服和统治并举。人类最大的恐惧,是担心自己或自己的家属死后,他们的后代将会灭亡,文明将会消灭,文化和历史将会湮灭。
人类的梦想很少能实现,但人类的恐惧却往往成为现实。人类的英雄——他们被称为文化英雄——一直来是半人半神,连神也听从他们。他们或控制自然环境,或成为国王,或追求长生不老,或建国立业,或拯救人民。所有这些要素在后来的科幻小说中都得到了反映。
最早的叙事文,也就是第一部史诗,就几乎包含了以上所有的人类的梦想和恐惧。《吉尔伽美什》是一部巴比伦史诗,约有三千行,用楔形文字刻在十二块石碑上。从19世纪中叶直至1930年的八十余年中,其残片被陆续发现。1872年第一次发表了部分英译文。史诤的英文全译本是1900年出版的。
史诗从描写吉尔伽美什开始,并扼要地重叙了他的事业。开始的几行诗,大致可以意译如下:
他是千里眼,可以看到大地的尽头;
他无所不晓,无所不能;
他能洞察隐秘,揭开秘密;
洪荒未来之前他已带来了消息;
他长途跋涉,劳累不堪;
他在石板上刻下了他的全部业绩;
他建造了鸟鲁克的城墙;
神殿伊那庙的围墙。
他二分是神,一分是人。
他那魁梧的身材无人可比。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这部史诗犹如爱德华·埃尔默·史密斯的长篇小说,尤其像他的《摄影师》系列小说。除了他这部系列小说篇幅宏大之外,从其他因素考虑,把这部系列小说称之为“史诗”也完全当之无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家科幻出版社曾准备把史密斯六部《摄影师》系列小说冠之以《文明史》的书名出版。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所关心的那些问题,也正是科幻小说所关心的问题·例如,社会问题——人民需要一个英雄式的国王,但如果国王统治过于严酷,人民该怎么办呢?再如,个人问题——人能长生不老吗?如果不能长生不老,又该怎样对待死亡呢?吉尔伽美什不仅仅是一个英雄,他的一部分是神——是一位女神和一位德高望重的祭司所生下的儿子。吉尔伽美什后来成了乌鲁克的国王。他精力旺盛,力大无比;他既充满活力,又傲慢无比。他强抢民女,强迫年轻劳力建筑城墙和庙宇。最后,他的臣民只得求助于诸神以解救他们。
诸神应顺民心,创造了一个力大无穷的野人,名叫恩基杜。最后,由一个妓女引路,恩基杜和吉尔伽美什展开了决斗。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吉尔伽美什获胜了,他们两人却成了好朋友。他们为了扬名天下,一起出征,去杀死守卫一座大松林的吃人妖魔。在诸神的帮助下,他们成功了。当他们得胜回到乌鲁克时,爱神伊希塔向吉尔伽美什求婚却遭到了拒绝。伊希塔恼怒万分,求他父亲安奴派遣天牛去杀死吉尔伽美什。但恩基杜和吉尔伽美什合力奋战,杀死了天牛。
诸神决定,他们两人中必须死一个。抽签结果,恩基杜将受死。朋友的死亡使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迟早也会死去。这一思想又使他忧心如焚。他决定从尤他那比什帝姆那儿寻求长生不老药。尤他那比什帝姆是巴比伦的诺亚。吉尔伽美什历经艰险,终于到达了尤他那比什帝姆那儿。然而,他得知,只有诸神才有长生不老药,而诸神有什么理由要给吉尔伽美什呢?
还一个希望:那就是在海底有一种长刺的植物,它能使老年人重新获得青春的活力。吉尔伽美什获取了一些这种海底多刺植物。但在回家路上,当他在洗澡时,一条大蛇把他带来的这种长生不老药吞吃了。大蛇吃了这种植物就脱皮,获得了新的生命。吉尔伽美什痛哭流涕。最后,他终于回到乌鲁克。他懂得了自己应乐天安命,享受人生。
吉尔伽美什获得的部分教训,是他在旅途中一位虔诚信神的酒店女招待告诉他的:“尽情享受人生。”世上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知足者常乐!
在这部史诗中,甚至也涉及到了一些技术问题。不仅吉尔伽美什和恩基社使用的武器涉及到技术问题,就是用来建造乌鲁克城墙的砖块,也包含了技术问题。吉尔伽美什与尤他那比什帝姆的船夫乌尔沙那比一起回到乌鲁克时,吉尔伽美什说:
乌尔沙那比,爬上城墙走一圈,
仔细看一下平台的地基和城砖。
看看砖块是否是烧制成的,
看看地基是否是由七位智者筑成的!
四
在希腊神话代达罗斯①中,技术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据传说,代达罗斯的手艺是智慧、技艺和战争女神雅典娜亲自教给他的。代达罗斯把自己的侄子太洛斯收为徒弟。后来,太洛斯发明了锯子、陶轮和罗盘仪之后,代达罗斯出于嫉妒把他杀害了。此后,代达罗斯不得不逃离雅典,最后来到克里特岛。
【①代达罗斯,希腊神话中的建筑师和雕刻家,曾为克里特国王建造迷宫。】
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欢迎代达罗斯到克诺索斯。在那儿,他有了个儿子,名叫伊卡鲁斯,并为名叫弥诺陶洛斯的牛首人身怪物建造一座迷宫。弥诺陶洛斯是米诺斯王的妻子帕西法厄与宙斯的一头白公牛生下的牛首人身怪物。代达罗斯还造一个牛首人身铜制仆人(也许可看作第一个机器人?)。他把这个牛首人身的铜制仆人也取名叫太洛斯。这个太洛斯每天三次巡回克里特岛,向外来船只丢扔石块。当撒丁人的军队入侵克里特岛时,这个牛首人身的铜制仆人用火烧红全身,并张开双臂,把撒丁人的军队统统烧死。
故事还有另几种说法。一说是太洛斯是铜人族的幸存者,而铜人族是白蜡树的后裔。又一说是太洛斯是在撒丁岛由火与冶炼之神赫菲斯托斯铸成的,由宙斯送给了来诺斯王。
米诺斯终于得知,他妻子与白公牛偷情,是代达罗斯安排的。这位天才工匠为帕西法厄制造了一头木牛;木牛的身子是空心的,这样帕西法厄就可藏匿其中。米诺斯把代达罗斯和他的儿子伊卡鲁斯锁在迷宫中。帕西法厄释放了父子俩。代达罗斯用羽毛蜡制。成了翅膀,逃离了克里特岛。但伊卡鲁斯不听父亲的劝告,飞离太阳太近。蜡制翅膀融化了,他掉入了爱琴海。后来,为了纪念伊卡鲁斯,把其葬身的大海取名为伊卡兰海。
关于代达罗斯的故事,还有不少其他说法。据说,他发明了船帆,建造庙宇,铸造了一个与真人一样大小的赫拉克勒斯①像,制作了不少漂亮的玩具,包括手脚均能活动的洋娃娃。不管怎么说,这些故事里都包含了后来科幻小说的因素:发明者被自己的发明所囚禁,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逃脱了;最后,在使用自己的技术发明时由于粗心大意,失去了自己最亲近的亲人或朋友。
希腊神话,历来是文学创作想象力最丰富的源泉,对科幻小说的创作也不例外。然而,对科幻小说而言,希腊神话更有其独特的作用,那就是提供了雄心抱负及其所带来的后果之间激烈的冲突:珀尔修斯的英雄主义以及他利用海怪美杜莎的故事②;帕勒洛丰擒获飞马珀加索斯及其杀死客迈拉的故事③;阿尔戈英雄们的冒险业绩④以及弗里吉亚国王迈达斯贪恋财富寻求点金术的不幸遭遇。但希腊神话中最具有科幻日素的作品要算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了。
【① 一译海格立斯,罗马神话中称为赫丘利,主神宙斯和阿尔克墨涅之子,力大无比,称为大力神。】
【② 爱德洛墨达为埃赛俄比亚公主,因母亲夸其美貌而得罪海怪,致使全国遭到骚扰。公主为救国民毅然献身,被锁囚于大石之旁。宙斯和达那厄所生之子珀尔修斯杀死怪物美杜莎,并从海怪手中救出爱德洛墨达,后娶其为妻。珀尔修斯杀死美杜莎后,把其头颅割下装在雅典娜的盾上。美杜莎原是凡俗女子,因触犯智慧、技艺和战争女神雅典娜,头发变成毒蛇,面貌也极其丑陋,凡看她一眼的人,都会变成石头。美杜莎为三个蛇发女怪之一。】
【③ 客迈拉,狮头、蛇尾的吐火女妖。】
【④ 阿尔戈英雄是乘阿尔戈号快船随伊阿宋去海外寻找金羊毛的英雄。】伊阿宋率领阿尔戈英雄们赴海外,历经艰险,后在美狄亚帮助下获得成功。
今天,我们对现实和幻想之间在认识上界限分明。尽管这种泾渭分明的认识观受到了神秘主义者、荒诞主义鼓吹者和寓言家的攻击,但科学技术却鼓励我们作出这种区分。科学的量器和实验技术,显微镜和望远镜,试管和核子加速器,电脑和计算器——所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设备都使我们相信:现实就是现实,幻想就是幻想。
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同样使我们相信,我们能探知作者的意图。作者若是在描写现实,用科幻迷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些平庸的作品(科幻迷把一切不是科幻小说或幻想小说①的作品一概称之为平庸的作品);作者若是在推断可能发生的事情,那是科幻小说;作者若是在描写不存在的世界,那是幻想小说。对许多评论家来说(尽管可能不是全部)我们对一篇小说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实和幻想这两种区分的影响:一种是小说中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延伸,另一种是小说中描写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世界。然而,当这两种世界混合在一起,或者这两种世界的区分不十分明显时,我们就会感到困惑不解。
【① 科幻小说在英语中是SCIENCE FICTION,直译为“科学小说”,我国解放前都用这一译名。解放后我国开始介绍前苏联的科幻小说。在俄文中科学小说称为科幻小说,故解放后沿用了俄文的译名。在西方,幻想小说(FANTASY)区别于科学小说或称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幻想小说是描写巫术、剑术乃至妖魔鬼怪的小说。】
可是,对巴比伦人和希腊人来说,却没有这种困惑。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当人们相信,星星和诸神控制了人间的一切事物,鬼怪或神灵带给人间暴风雨、旱灾或好天气,但通过仪式或祭祀可以安抚鬼怪或神灵,无生命的东西一下子可以活起来。甚至认为,现实的东西也只是模仿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理想的东西——这时候,现实和非现实之间的区分就完全不重要了。
古希腊荷马所作的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伊塞卡国王奥德修斯知道他注定回不了伊塞卡,也注定回不到他妻子珀涅罗珀的身边。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在地中海进行了英勇的航行。在我们看来,书中的描述既有迷信、神话,也有地域的远征和自然史(与非自然史)等等混杂在一起。但对当时荷马的读者来说,则完全是真实的,就像伊利亚特战争一样真实。
阿波罗多罗斯①推测,《奥德赛》是描写围绕西西里岛的一次航行;罗伯特·格雷夫斯②赞同塞缪尔·巴特勒③的看法,认为《奥德赛》出于一个女子的手笔。但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奥德赛》是对已知世界的一次假想的探险,其中也有对未知世界的推测,而未知世界因无人涉足而更具魅力。
【① 阿波罗多罗斯是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画家。古文献提到他的作品,如‘奥德修斯》等无一传世。】
【② 罗伯特·格雷夫斯(1895-1985),英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曾任牛津大学诗歌教授。】
【③ 塞缪尔·巴特勒(1835-1902),英国作家,攻击基督教,反对正统达尔文主义。主要作品有乌托邦游记小说《埃瑞洪》、《重游埃瑞洪》和死后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众生之路》。】
《奥德赛》这部著作,所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命运、死亡、海盗、偷窃、冒险和奇迹,还有远航、巫术、迷信等故事。书中还记述了遥远国度里的民族及其奇异的风俗习惯。这部史诗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始。奥德修斯在安乐乡作了短暂的逗留,那儿的居民专靠吃一种忘忧树的果子度日。奥德修斯派了几个人上岸找水。他们吃了居民们给的忘忧果,结果——
忘记了他们的家乡和同胞,
也忘记了再回到船上去报告,
他们只是一心留在那里,
永远吃着那种宝贵的食物。
后来,奥德修斯遇到了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波吕斐摩斯。他因好奇心而被独眼巨人禁锢于洞穴之中。后来,他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灌醉巨人并弄瞎了,独眼而逃了出来。他又从风神埃俄罗斯那儿接受了一袋风,而手下人失误放出了逆风,与女巫喀耳刻逗留了一段时期,直到女巫把他手下人又从猪变回人之后才离开。他唤醒了死去的盲人先知提瑞西阿斯,为他作了预言,并与其他亡灵谈话。他又抵御了海妖塞壬们的诱惑,她们答应赋予他预知未来一切事件的能力。最后他又逃避了栖居锡拉岩礁上攫取船上水手的女妖斯库拉和卡津布欹斯大旋涡。
如果把这样的航行置于星际之间,就会引起萨姆·莫斯科维茨①所说的“惊异之情”。许多科幻小说家正是这样做的。
【① 萨姆·莫斯科维茨(1921),美国著名小说史家。】
五
柏拉图的著作会引起人们的另一种兴趣。他的著作不是以形式或主题取胜,而是以内容引人。在两篇对话《蒂迈乌斯篇》及其续一篇《克里梯阿斯篇》中,柏拉图记录了有关沉没了的亚特兰蒂斯大陆的最早的传说,其中与埃及的传说有相似之处。这传说也许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记述的是关于弥诺斯文化的毁灭。公元前3000年至1100年,古希腊克里特岛处于青铜器时代,发展了繁荣昌盛的弥诺斯文化,或称克里特文化,后毁于地震或火山爆发,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传说,也可能只是一个神话,描述了一种一度曾经高度发展的文明,后来又毁灭或消失了。埃里希·冯。丹尼根①及其模仿者就是专写这类故事并至今仍有销路。
【①埃里希·冯·丹尼根(1935-),瑞士作家。】
柏拉图关于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是通过克利梯阿斯的口描述的。故事讲述了希腊诸神如何分配了大地,而海神波塞冬顺理成章地分管亚特兰蒂斯大陆——海洋中的一个大岛。他与凡俗女子生下了子女并在那儿定居。他的大儿子阿特拉斯因参加泰坦们对奥林匹斯诸神的战争中失败,被罚以双肩顶天。在希腊神话中,他就是顶天巨神。他也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
海神分管亚特兰蒂斯,因而这块大陆受惠于大海的恩赐。这块大陆面积大于亚洲和非洲两大洲的总和,位于赫拉克勒斯之墩之外(指直布罗陀海峡和非洲的穆塞山,相传由赫拉克勒斯置于此地)。在亚特兰蒂斯大陆远方则另有一系列盛产水果的岛屿,那是另一个大陆。柏拉图在对话中的这一叙述,引发了关于亚特兰蒂斯的一系列故事,说是在欧美两大洲之间,曾一度存在过高度发达的亚特兰蒂斯文明。穆岛的传说是另一个相似的大陆文明,位于太平洋之中。这是近代人们的一种猜测。
按克里梯阿斯的叙述,亚特兰蒂斯的公民在大陆中央的一块大平原上耕作,四周一圈又一圈的土地。大陆被大海所包围。亚特兰蒂斯人建宫殿,造澡堂,修赛马场,开港口,筑神殿。他们发动战争,西至美洲大陆,东至埃及和意大利。最后,他们的贪婪和残暴导致了灭亡。雅典人单独一举击败了他们。同时诸神发怒,用洪水在一天一夜之间吞没了亚特兰蒂斯,把港口和神殿统统埋葬在泥石之下。大海也汹涌澎湃,无法航行。
从前的生活更为美好,人类也更聪明、能干、富裕,当然也较现在为温和——人们这种今不如昔的观念,往往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犹太教和基督教关于伊旬园的故事就是一例,那是人类堕落的开始;另一例就是关于希腊黄金时代的神话。这两个是“今不如昔”这种观念最典型的例子。托玛斯·布尔芬奇①在《神话》(1855)一书中是这样描写黄金时代的:
【① 托玛斯·布尔芬奇(1763一】844),美国著作家,著作涉及古代历史传说、文学艺术等。】
从此,世界各地开始有人类居住。第一个时代是“黄金时代”,人们生活得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真理和正义盛行于世,不必通过法律强加于人,也不用行政长官的威逼或惩罚。森林未遭砍伐去建造船只,城镇四周也没有修筑墙垣设防;没有刀剑、长矛和头盔这类武器,大地生产出入类所需要的一切,人们也不必劳苦耕作。世界终年温暖如春,到处鲜花盛开。河中流淌着牛奶和醇酒,橡树流出黄色的蜜汁。
接着是“白银时代”。这就不如黄金时代了,但比“黄铜时代”要强。朱比特①缩短了春天,把一年分为四季。人们第一次不得不忍受酷热和严寒。这就逼迫人类建造房屋。开始,人类还只是住在洞穴中或是森林茂密的浓荫下,或是用树枝搭成的小木屋里。人们必须耕种才能收获庄稼。农民不得不播种,用斧子艰难地耕地。
【① 朱庇特,罗马神话中统治诸神主宰一切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第三个时代是“黄铜时代”。人类变得暴躁易怒,随时都会拔械相斗,并且也变得更为狡诈。最糟的时代当推“黑铁时代”。世界各地罪恶横行,谦逊、真理和荣誉不得不逃遁,代之以起的是欺骗、狡猾、暴力和对财富贪得无厌的追求。树木从山上砍下来建造船只,水手张帆远航,扰乱了大海的平静。本来共同耕种的土地,现在被分割成小块,成为私有财产。这时,人类也不再满足于地上的产物。他们挖到地下,汲取矿藏,挖出了罪恶的铁,以及更为罪恶的金子。到处爆发了战。争,而铁和金子都成了战争的武器。客人在朋友家里不再感到安全;女婿岳父、兄弟姐妹以及夫妻之间也不再互相信任;儿,子期望父亲早亡,他们就可继承财产;家庭成员之间也不再有亲人之爱。大地因杀戮淌满鲜血。诸神一一离开了。后来只留下了主管正义的女神阿斯脱利亚。最后,连她也不得不离去。
人类的堕落和黄金时代的概念,与进步的概念是背道而驰的。所谓进步的概念,是认为人类的状况是可以改善的。事实上,通过‘人类自己的努力,也正在得到不断的改善。在柏拉图的《共和篇》中,提出了理想国的设想。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构建了一个模范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建立在某个公民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全体公民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建立国家的目的,”苏格拉底①(他是柏拉图的代言人)说,“不是为了某一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最大的幸福。”
柏拉图的理想国,或称之为鸟托邦,不只是以公民的幸福为特征。为了使国家发挥作用,每个人都必须忍受一定的苦难,并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和状况;否则,国家就会混乱;国乱则人民遭殃。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有三个阶级:工人、农民和保护者。每个公民均属于其中的一个阶级;每个公民应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知足安命。任何人不应私自占有金银而成为富翁。国家供养儿童,给他们分配工作,并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国家坚强有力,公民就会生活幸福。
后来的作家想象出了其他类型的鸟托邦——这个词是托玛斯·莫尔②在1516年创造出来的。他把两个希腊词合成为这个词,其意思是“不存在的地方”——在那儿,人们将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①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哲学家,其学说仅见于柏拉图和另一位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公元前5707一前4807)的著作中。】
【②托玛斯·莫尔(1477—1S35),英国人文主义者、天主教圣徒,曾任下议院议长、内阁大臣。‘乌托邦》一书的作者。】
六
讽刺则是另一回事了。
讽刺用幽默和机智批判社会,希望人类或人类的社会公共机构能得以改善。讽刺效果的实现依赖于读者区分现实和幻想的能力。讽刺以幻想为背景,呈现真人真事,而且,这种幻想往往是夸大的幻想。读者或观众必须把幻想转化为现实;在这种转化中,读者对讽刺的欣赏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①、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②的作品是以戏剧的形式表现现实的作品,剧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当然,为了突出剧情或重新解释某些历史事实,一定程度的戏剧化是容许的,但悲剧的平民色彩与宗教性质,不容许有多少幻想成分。
然而,阿里斯托芬③的喜剧,则完全容许幻想。当然,那些脱离现实的幻想必须为观众所理解,才能达到喜剧的效果。例如,在《云》剧中,阿里斯托芬讽刺了似是而非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教育出来的雅典人只是为胜利争辩,而不是为真理争辩,让非正义战胜正义。为了把上述特点人格化,阿里斯托芬把苏格拉底放在一个篮子里,并把篮子置于天地之间的半空中。
【①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7-前456),相传写了80多个剧本,现存《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阿伽门农》等悲剧7部。】
【②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据传写有悲剧90余部,现存《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亚妇女》等19部。他的剧作对罗马和后世欧洲戏剧有深远的影响。】
【③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87-前3857),古希腊诗人、喜剧作家,有“喜剧之父”之称,相传写过44部喜剧,现存《阿卡柰人》、《骑士》、《蛙》等8部。】
在《鸟》剧中,阿里斯托芬讽刺了雅典人攻打西西里岛的阴谋和野心。剧中描写两个年长的雅典人与鸟生活在一起;他俩终于说服众鸟在半空中建筑起一堵高墙,隔绝了人类与诸神的交往,人类奉献给诸神的祭品就到不了诸神手中,这样用饥饿逼使诸神屈服。在《青蛙》一剧中,酒神狄俄尼索斯,也是戏剧的保护神。他访问了阴间的冥王,想要冥王把欧里庇得斯放回人间,以复兴希腊悲剧。但在一次文学比赛中,埃斯库罗斯战胜了欧里庇得斯。结果,冥王让埃斯库罗斯与狄俄尼索斯回到了人间。
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我并不是说,上述这些例子都是科幻小说。在1818年玛丽·雪莱发表《弗兰肯斯坦》之前,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许,直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地心游记》出版之后,才出现了名副其实的科幻小说。同样,我也并不是说?以上这些例子与科幻小说有什么特殊的亲缘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述提到的这些作品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泉。我运用这些例子,想要说明的是,在以上这些作品中,存在着后来科幻小说所具有的某些相同的特征。我们必须对科幻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追根溯源;要不,我们就会认为科幻小说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事实上,世间无法追寻根源的事情是不多的。
在观念的处理上,上述作品里有科幻小说所关心的东西;在不同的条件下,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幻小说。这些作品表明,文学兴趣的发展有一条连贯的线索;当条件成熟,最后就发展成为科幻小说。这些作品中反映的人类所关心的知识,对后来的科幻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郭建中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