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的冲突

 



  四大因素的影响为科幻小说作者提供了科幻小说能够、或许应该成为艺术的可能性。第一个是1950年创办了《幻想小说和科幻小说杂志》。第二个是,自1945年起,许多科幻迷和专业化的科幻杂志刊登了戴蒙·奈特的评论文章,至1950年,奈特的评论更频繁地见诸杂志,这些评论后来都重印在《探索奇迹》一书中(1956出版,1967年增补)。50年代中期,奈特与詹姆斯·布利希一起,欣然协助创办了一个为时短暂的名曰《科幻小说论坛》的评论杂志。第三个因素是朱迪·梅里尔编纂出版了一系列年度最佳作品选集,这些选集不仅肯定了创作的精华,而且也开始在科幻杂志之外的一般刊物中搜集小说。第四个因素是,詹姆斯·布利希(1921-1975)开始不但以技巧能力而且还以艺术潜能的标准来衡量故事和小说,他在这方面比奈特有过之而无不及。
  像奈特那样,布利希开始用小威廉·阿瑟琳的笔名替业余科幻爱好者杂志撰写评论,这是为了向他所敬慕的文学界人物埃兹拉·庞德表示敬意(后者就以那个名字写作音乐批评文章)。虽然布利希的真实身份已坦诚告知读者,他的评论文章仍以小威廉·阿瑟琳之名收集在《目前的问题》(1964)和《再谈目前的问题》(1970)二书中。奈特和布利希的书都由科幻小说中的一股评论力量,即科幻小说爱好者组织的埃德温出版社出版。
  在《再谈目前问题》的第二章中,布利希提出了批评的基本原理:“是作者将实质、形式和自我意识赋予一个文学运动,但是正是批评家在阐释和描绘这一运动,常为其指引方向,有时候(这一提法有待商榷)使其升华……”在《目前的问题》的前言中,他说,一个科幻小说批评家的作用(正如在其它任何方面一样)在于“要求编辑和作者都应知道最低能力的标准”,“向非专业读者说明那些标准是什么”。在《再谈目前的问题》的前言中,他把一个优秀的批评家比作“一个听觉灵敏、热爱他那如日中天的本行以及对那一方面的技巧有博大、深透的认知的人”。
  那就是布利希,在此基础上他又增添了许多他对科幻小说之外的文学的认知,尤其是对同代的文学巨匠的认知,其中首推詹姆斯·乔伊斯。他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作家,1958年因《良心问题》而获雨果奖。他创作了二十部科幻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飞行中的城市》四部曲(1970),包括《地球人,回家》(1955),《他们该有星星》(1956)、《时间的胜利》(1958)和《星球生活设想》(1962)。这些也被人称为他的“流动农业工人”系列故事。在逝世前,他完成了一部题名《如此认知之后》的壮观的三部曲,该三部曲由关于罗杰·培根的历史小说《米兰比利斯博听》(1964)、《良心问题》、《黑色复活节》(1968)和《审判后的一天》(1971)组成——最后两部小说他视为一体。他既是一位多产的短篇小说作家,亦是一位短篇小说批评家。他最杰出的短篇小说有《豆茎》(1952)、《表面张力》(1952)和《电子信号》(1954)。后来,他把这些重新改写成长篇小说:《泰坦的女儿》(1961)、《苗苗星星》(1957)和《时间的梅花阵列》(1973)。他晚年移居英国后写了星际旅行小说《星际旅行》一至十二集和《该死的斯波克》(1970)这些小说本应使他更孚众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他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就是《共同时间》,这是受《科幻小说季刊》之托为封面插图配写的,发表于1953年。小说将首次“成功的”星际飞行这一科幻主题和潜意识象征的创作糅合在一起。1967年在发表于《科幻小说论坛》的一篇文章中(此文后来收编在《搜索奇迹》的第二版),戴蒙·奈特向茫然不知所措的布利希指出了小说中的弗洛伊德式的诠释。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对象征的诠释最好还是停留在潜意识层次上为好,但是很明显,小说既叙说了解释星际陌生环境的难度,又在讲到人类星际旅行的艰险的同时,以同样的笔墨描叙人的境况。



《科幻之路》(第四卷)作者:[美] 詹姆斯·冈恩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