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调味品 醋
|
北方过年,家家户户吃饺子,蘸点醋,别有一番风味。可是,你知道醋是谁发明的吗?
两三千年前,我国山西(省)运城这个地方,有位贤人吃叫杜康(又称杜少康),很会造酒,被誉为“酒仙”。造酒剩下的渣子——叫做酒糟,有一股怪味,杜康常叫他的儿子杼拿去送给别人喂牲口了。
有一年,快过年了,亲友四邻都找杜康帮助造酒。临出门前,杜康对杜杼说:“我要外出一些日子,酒蒸完了,酒糟由你处理吧。”杜杼想,现在家家都在准备年货,谁要酒糟呢?于是,把自家的酒糟装进一口大缸,加些水,盖上盖子,准备用来喂马。
可是,快过年了,事情多,他一忙就把这事忘了。整整过了20天,杜杼晚上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有位须白的老神仙向他要调味汁,他说:“我哪有调味汁呀?”老神仙指了指泡酒糟的大缸说:“这里不就是吗?到明天酉时就可以吃,已经包了21日啦!”古时候说的酉时,就是下午五点钟至七点钟的那段时刻。
第二天,杜杼醒来觉得这个梦很怪。快近傍晚的时候,父亲杜康兴冲冲地赶回家过年。杜杼向父亲诉说了一下,杜康也觉得挺有趣。两人走向大缸,打开缸盖。呀,一股酸气冲上来,好难闻!家里人都说:“快丢掉,要不得!”不过,杜杼说:“反正酒能喝,这酒糟水是吃不死人的,让我试一试。”他用舌头尖尝了尝那黄水,酸溜溜的,觉得还不坏。
正月初一,全家和亲友一道吃饺子。杜杼在父亲的支持下,让每人都来一点黄水蘸饺子吃。结果大家边吃边说:嘿,这味道真不赖!酸中带甜、非常爽口、妙不可言。
黄水变成了调味品,该起个什么名字呢?杜杼受梦的启发,把“二(廿)十一日酉”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醋”字。我国山西地方流传的“杜康造酒儿造醋”的说法,就是讲的这件事。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杜杼做梦并不是真的有什么老神仙指点,而是他潜心钻研酒糟水应用的下意识的反映。在古代虽然还不懂发酵方面的知识,但是实践出真知,酒糟水存放一段时间是要起变化的,变成了醋。这是千真万确的。
现在,除了山西醋之外,其他各地还有名目繁多的醋,如米醋、曲醋、糠醋、麦醋、桃醋、李醋、大枣醋等。而醋的功用,也不止是调味品,还可作为其他日常用品的补充。如衣服被果汁污染,滴上醋搓几下就容易洗掉;洗头发时,水中加点醋,洗后头发会更加乌黑光洁;洗澡时在浴盆内加点醋.洗后身体能较快消除疲劳。总之,生活中用醋的例子多得很,你能再添几例吗。
糖精的发明
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糖是从甘蔗、甜菜等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植物界中还有一些比蔗糖更甜的物质。原产南美洲的甜叶菊,比蔗糖甜200~300倍;非洲热带森林里的西非竹竽,果实的甜度比蔗糖甜3000倍;非洲还有一种薯蓣叶防己藤本植物,果实的甜度达蔗糖的90000倍。
只是,这些比蔗糖甜成千上万倍的物质,我们平时很少见到。我们平常用的比蔗糖还甜的物质是糖精,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从化学角度来看,糖和糖精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带有甜味。糖精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1879年的一天下午,在美国巴尔的摩大学的实验室里,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正愉快地在瓶瓶罐罐中迂回穿梭。今天他的心情格外好,一是他正在做的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合成实验进行得很顺利,很快就会有结果出来;二是今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娜塔莎已备好了晚餐,等他回去欢聚呢。
暮色降临大地,实验室逐渐暗了下来。法利德别尔格在煤气灯下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烧瓶叫。翻滚的溶液,早已把晚上生日晚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终于,实验有了眉目,他高兴地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实验记录簿上记下了实验结果。此时,墙上的挂钟“当当”地敲了起来,“哎哟,已经6点了。”他这才想起过了晚餐的时间,匆匆将铅笔往口袋里一插,套上外衣就往家跑。
妻子与丈夫一起忙了起来。丈夫摆上了酒杯、餐具,妻子则端来一盘盘菜肴。晚餐在欢愉的气氛中开始了。
法利德别尔格叉起一块牛排,往嘴里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动,略带诧异地问:“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里放了糖?”“没有啊,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往牛排中加糖的。不过,”妻子也奇怪地说,“今天的菜肴是有点不大对头,你尝尝看,这色拉也带有甜味。”
晚餐后,法利德别尔格仍在想这个奇怪的甜牛排和甜色拉。出于科学家的习惯,他要把原因找出来。在检查完厨房用品后,他把疑虑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后,马上抽出口袋里的那枝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
“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法利德别尔格发疯的大声嚷了起来,“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触过的餐具都带有甜味,而这甜味都来源于我用它写过字的铅笔。可以肯定,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看来,实验室里一定有一种奇怪的特别甜的物质,我要去查个究竟。”
法利德别尔格风风火火赶到实验室,点上煤气灯后,逐件逐件地仔细检查实验用过的器皿。终于,他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物质。
这个偶然的发现给法利德别尔格开辟了一条通向新的发明的道路。从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这个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他从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炼出甲苯,经过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处理后,再用高锰酸钾氧化,最后经过结晶、脱水而得到了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他把它叫做“糖精”,并测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法利德别尔格立即宣布了他的发明,并在美国获得了专利。1886年,这位化学家迁居德国,并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从煤焦油中提炼糖精的工厂。糖精就此开始闯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味精的发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每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
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
转基因动物食品
自古以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在神秘莫测的海洋中,生活着“美人鱼”,它长着美人头,却是鱼的身体。在埃展的金字塔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八雕——“狮身人面像”,约氏57米、高20米。上述由人和动物拼凑出来的“怪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这只不过是人们的想象而已。今天,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家利用’F物工程技术,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转基因动物,从而实现了人类长期以来的幻想。“山绵羊”就是其中的一例。这种作羊是英国科学家在本世纪80年代培育出来的。它长1--l山羊的头和尾巴,却又身披绵羊的卷曲长毛,长着绵羊的四肢。这种奇特的转基因羊,与神话传说中的一美人鱼”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什么是转基因动物呢?盲先,要了解什么是基因。大家知道,所有的生物都姓由细胞组成的,当然动物也不例外。细胞的结构是这样的:最外面是细胞膜,中间是细胞质,最里边细胞核。在细胞核里有一种遗传物质叫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由两条螺旋形的长链组成,而长链的每一小片段,就是一个基因,在基因上贮存着遗传密码。每一个孩子的长相都像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这是因为他的父母将基因传给了他(她)的缘故。转基因动物,就是将一种动物的基因取出来,再移植到另一种动物细胞中所培育出来的新动物。这是生物科学上的最新科研成果。
科学家培育转基因动物的目的是,将某些能促进生长、优质、抗病性的基因,转移到原来个具备这些特性的动物细胞中,即可创造出各种动物新品种.从而为人类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美味佳肴。例如,我国科学家通过把鲤鱼的细胞核移植到鲫鱼的细胞质里,培育出了新品种——鲫鲤鱼,它的侧线、鳞片数、长相像鲫鱼,而嘴角处却长出了鲤鱼的“胡须”。这种转基因鱼,它的肉味像鲫鱼一样鲜美;而生长速度却同卿鱼一样快,养殖周期短,产量很高。
又如,最近由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的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将一种极度活跃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鲑鱼的卵中,培育出了比鲑鱼大37倍的巨型鲑鱼,这种“超级鲑鱼”的生长速度,是迄今转基因动物中最快的一种,它的产量特别高,肉的味道也好。
我们可以设想,今后如将大象的基因转移给猪,可能培育出如同大象那么大的“超级猪”;将鸵鸟的基因转移给鸡,可能培育出与鸵鸟差不多大的“超级鸡”。同样,运用转基因技术,可培育出各种具有特殊风味的“超级羊”、“超级牛”,以及产蛋又多又大的“超级鸭”、“超级鹅”等。可见,转基因动物将给人类带来丰富多彩的肉、蛋、奶及各种食品。
转基因抗冻西红柿
西红柿不但味美,而且营养丰富,既可做成菜肴,又可当水果生食,所以是一种大家非常喜爱的蔬菜。美中不足的是,西红柿不耐贮藏,放几天就会腐烂,失去食用价值而造成浪费。为了保存或较远的销售地运输西红柿,现在多采取在西红柿未成熟时就摘下来,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慢慢变红成熟,这样的西红柿在出售时虽然未腐烂,但其味道比自然成熟的要差多了。
美国加利福尼亚基因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一种转基因西红柿,这种西红柿不产生会引起自身腐烂的聚半乳糖醛酸酶,因此不易腐烂,风味保持的时间较长。在植株上成熟后摘下来,经过长途运输和较长时间贮藏也不会腐烂。这种“保鲜抗腐”西红柿的诞生,使得消费者一年四季都可品尝到新鲜味美的西红柿。
那么,什么是基因工程呢?大家知道,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在细胞核里有一种遗传物质叫脱氧核糖核酸,它是由两条螺旋形的长链组成,长链的一小片段,便是遗传基本单位基因,基因上贮藏有遗传信息,因此生物的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科学家将基因从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取出,在体外进行重新组合后,再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中,即可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或培育出新品种。由于这一过程很像工程的蓝图设计和施工,所以叫做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本世纪70年代出现的高技术,人们利用这一技术,甚至可以将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界限打破,培育出一些有用的转基因植物。
西红柿不是怕冻吗?但是长年生活在寒带的比目鱼不怕冻,因为比目鱼的身体里有一种抗冻蛋白质,科学家就将比目鱼的抗冻蛋白质基因转移到西红柿里,培育出了抗冻西红柿,这种西红柿可以在冬季或较寒冷的地区种植,使得人们一年到头都能吃到西红柿。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田波和他的课题小组,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的转基因西红柿,已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78年,德国科学家梅罗帕斯博士向世界宣告,他用马铃薯与番茄相结合,得到了地上部分结青色果实的“薯番茄”,但地下尚未结出马铃薯的块茎。后来,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把番茄和马铃薯的细胞部分融合在一起,培育出了地上结黄色果实、地下长白色薯块的“番茄薯”,据说番茄的产量很高。
不久前,美国科学家把人的基因转移给植物,获得了杂交体。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的泌乳基因转多给西红柿,将牛的基因转移给马铃薯,将鸡的基因转移给黄瓜,就有可能增育出有人乳营养成分的西红柿、有牛肉味的马铃薯、有鸡肉味的黄瓜等许多新奇的蔬菜,餐桌上的未来食物将丰富多彩。
炼乳
在19世纪中叶,有一天,一艘客船从海上驶向纽约。船上很多人扶着船栏,眺望水天一色的大海,欣赏这壮观的大自然景色。
船正航行着,忽然从甲板上传来一声尖叫,接着就是一阵嚎陶大哭这突然发生的情景引起了一个名叫葛尔·波顿的美国人注意。他立刻疾步奔了过去,拨开围观的人群挤上前去,一看,他顿时觉得空气都凝固了。几名妇女正在为几个可爱的婴儿举行海葬仪式。葛尔.波顿忍着悲痛,向那几位妇女询问婴儿的死因。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当时的人们虽然已经普遍采用牛乳来喂养婴儿,但却不知道怎样保藏才能使牛乳总是耶么新鲜而不变质,这些幼小的生命就是吃了变了质的牛乳而中毒夭折的。葛尔.波顿难过极了,整个航行过程中,那悲伤的场面总是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那一个个可爱的小生灵的躯体总是浮现在他的眼前。
葛尔.波顿下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出一种保存新鲜牛乳的方法。回到纽约后,他立即投入了研制工作,每天起草贪黑,废寝忘食地钻研。他先后请教了许多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种减压蒸馏的方法,能成功地达到保存新鲜牛乳的目的。葛尔.波顿并没有被这点成绩冲昏头脑,他一鼓作气,继续研究试验。他又在牛乳中溶入适量的糖,进一步地提高了牛乳防止细菌腐蚀的能力。
葛尔·波顿把自己研制出的这种产品命名为“炼乳”。他又于1853年在纽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炼乳加工厂。炼乳深受母亲们的欢迎。两年之后,葛尔.波顿又将问世不久的罐头包装用于鲜奶的保藏,炼乳就成了我们现在所常见的那样
“胡瓜”变成“黄瓜”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
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个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现在黄瓜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春黄瓜、架黄瓜和旱黄瓜。而闻名全国的品种乃是外形美观、皮薄肉厚、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宁阳刺瓜。
可以长期储藏的罐头
1795年的一天,巴黎街头的布告栏前人头攒动,纷纷议论刚贴出的一张政府公告:“悬赏征求食品贮藏法。要求能够在任何气候条件下,任何地方都能长期贮存而不腐败,保持味道新鲜。发明者,拿破仑皇帝将以12000法郎作为赏金。”
拿破仑的公告是由一个令他头痛的问题引起的。
法国皇帝拿破仑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企图用武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他的军队远征非洲,横扫欧洲,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但在长期的征战中,使拿破仑大为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军队的食物供给。后勤部队由于受许多像锅灶、燃料一类的笨重东西拖累,行进速度往往跟不上战斗部队。紧张的战斗常常是连续进行的,不允许士兵们自己烧饭吃,如果带上新鲜食物吧,又很容易腐败。军队的吃饭问题,往往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这促使他标出了高价,向全世界征求一种可以长期贮存食品的技术。
12000法郎,这可是相当吸引人的巨额数目啊!许多人马上开始进行研究和试验。在这些研究中,有一个名叫阿贝尔的巴黎人,他是一个多年从事蜜饯食品加工的商人,具有丰富的食品加工知识和经验,而且还精通点心制作和葡萄酒,威士忌酿造技术。
阿贝尔根据自己的实践知道,放在陶瓷罐和玻璃瓶里的食品易于保存,因此首先应选择它们作为食品贮器。其次,保存食品时,空气是令人讨厌的,如果将咸菜装到罐子里,塞得紧紧的,那么最先发生霉腐的,就是与空气接触最多的最上那一层,所以,食品应尽量隔绝空气保存。阿贝尔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试验。但由于条件所限,他无法将食品与空气隔绝,所以一无所获。可他并不灰心,继续进行试验,直到有一桩偶然的事情发生……
1804年初夏的一天,阿贝尔要制作点心了。他将一些果汁煮沸,然后放在罐子里冷却。为了防止灰尘落进去,虫子爬进去,他用软木塞将罐口塞好。可是,等到他准备揉制点心时,伙计却告诉他,库房里的面粉用完了,而且,这种最适合做果汁点心的面粉眼下巴黎还缺货,阿贝尔叹了一口气,只得解下围裙。
等这种牌号的面粉到货时,已是一个月以后了。阿贝尔走向盛有果汁的罐子,想把里面的果汁倒掉。因为放了这么长时间了,毫无疑问,罐子里的果汁早就坏了。可罐口的软木塞塞得紧紧的,大概是当时无意中塞得太紧了吧,阿贝尔找了把刀子来,把软木塞撬掉,此时,一股果香冒出了罐口。“咦!”阿贝尔大为惊奇,鼻子凑上去一闻,居然没有预料中的馊味。
阿贝尔的脑子飞快地开动起来,“也许,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保存食品!”于是他赶紧去找了些肉来,装进瓶了里,再放到蒸锅中蒸了 2个小时,然后把瓶子取出来,乘热将软木塞塞紧,为了不使空气进入瓶内,还特地用蜡把瓶口密封好。这回,他将瓶子放上了2个月,到夏去秋临时,他打开瓶子一尝,高兴得跳了起来,“呀,成功了!”
阿贝尔乐颠颠地向政府报告了他的“密封容器贮藏食品新技术”。拿破仑一听,也挺高兴,下令按照阿贝尔所说的工艺制成一些密封玻璃瓶装食品,让海军带到海上去经受酷暑和潮湿的考验。几个月后,一份由海军司令签署的鉴定报告送交了拿破仑。“……保存3个月后,加肉或未加肉的豆角和青菜依然保持鲜度和鲜菜的美味。”
1809年,阿贝尔终于得到了拿破仑颁发的那笔12000法郎的赏金。他用这笔钱继续进行瓶装罐头的改良研究,还建立了一个罐头食品厂。阿贝尔的罐头工厂,产品有70种之多。他的食品保藏方法很快地从法国传到欧洲各国。可是,瓶装罐头用的是玻璃瓶,比较重,也容易碰碎。
能不能用更好的材料来取代玻璃瓶做罐头呢?
英国罐头商丢兰特想到了这个问题。一天,他在喝茶时,看到了茶叶罐,心里不由一动。当时英国人饮用的茶叶都是从遥远的中国运来的,最早,茶叶是用木箱或竹筒盛装的,后来,中国人也用锡罐来装茶叶,使茶叶不易受潮变味。19世纪初,人们发明了铁皮上镀上一层锡的马口铁后,就改用马口铁来装茶叶了,既轻巧,又密封,还不易碰坏,便于运输。
能不能用马口铁来代替玻璃瓶密封食品呢?丢兰特一跃而起,跑到工场里试了起来。他将食品装入马口铁罐,经过高温加热之后,乘热用焊锡把罐口焊好。世界上第一只铁皮罐头就这样制成了。
1823年,丢兰特在英国申请了发明专利,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马口铁罐头厂。可由于这种听装的罐头完全用手工生产,成本十发昂贵,直到1847年发明了专门压制罐头的机器后,罐头食品的成本才降了下来。
在20世纪的60年代,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复合薄膜包装的“软罐头”又异军突起。由于它体积小、重量轻、柔软易开,因此非常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其发展之快,大有取代瓶装、罐装等传统罐头之势。
不过,传统罐头在新形势下也屡有新发明。在罐头生产中一路领先的美国人在80年代推出了一种“冷气罐头”。这是一种化学罐头,罐内有一夹层,封有一种化学物质,另有一种化学物质另行装小罐,成双出售。使用时将小罐中的化学物质倾入夹层中,再加入冷水,即能制冷,使罐内食品变得冰凉。美国的一些厂商还专为野战部队生产了一种“热罐头”,里层放食物,夹层放发热剂,打开罐头后在夹层中注入冷水,发热剂与水反应后放出热量,就把罐头里的食品加热了。
日本人还别出心裁地研究成功了一种“活鱼罐头”投入市场。北海道札幌市的藤林水产公司把捕捞起来的活鱼,放在“迷它水”(50%的二氧化碳与50%的氧气的混合气体注入清水中)里进行处理,使活鱼麻醉处于昏睡状态,然后装罐封口。罐内的活鱼在二三天内不会死。食用前打开罐头,将鱼放到清水里,用不了10分钟,鱼就会苏醒过来,在水中悠哉游哉啦。
如果阿贝尔能活到现在,看到由他的发明而引发的这一系列新发明,该有多高兴啊。
昂贵的鱼子酱
也许你听说过鱼子酱,不过许多人从来没有亲口尝过这种食品。做美味的鱼子酱的鱼卵,是黑海和黑海中的鲟鱼产的,这种鱼卵看上去颗粒不大,就像谷粒大小,颜色有黑的、绿的,还有棕色的——不过也有的鱼卵,大得如同豌豆。
清鱼卵一般是放在盐水中保存的,每盎司要卖6至16美元。不过新鲜的高级鱼子酱价钱…就贵得多,有时要卖到300美元一盎司!鱼子酱为什么这么贵呢?原因之一是:全世界只有三个国家出产这种鱼卵,它们是俄罗斯、伊朗和马罗尼亚。美国市场上出售着一种用鳍鱼或娃鱼卵制作的鱼子酱,不过美食家们声称,这种冒牌鱼子酱比起真东西来,味道逊色多了。
鱼子酱价格昂贵的第二个原因是它来之不易。要获得鲟鱼卵,关键在于掌握时机。鲟鱼一般是在淡水河的河底产卵的。渔民要趁它们即将产卵之际,将它们捕获。渔民将捕到的鲟鱼装进笼子,再将笼子放人水中。笼中的鲟鱼由于无法觅食,只得靠消耗腹内卵块中的脂肪层为生,一旦这种脂肪层消耗光了,剩下的鱼卵就可以吃了。这时,渔民把鲟鱼捞起杀死,取出鱼腹中的卵块。
鱼卵经过挤压,洗净后再放人盐水中,然后再装进罐头或瓶子运往世界各地。
倘若你一旦尝到了鱼子酱的滋味,你一定会纳闷,人们于嘛为它花那么大的力气。说到底鱼子酱不过是腌鱼子罢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