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世界

 




  全息电影

  全息电影的基础是全息照相,它是激光最有趣的应用之一。“全息”就是全部信息的意思,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人们创造了激光技术之后而发明的新照相技术。普通照相只能够记录景物表面的光的强弱,因此照片只能反映信息的一部分,所得相片是一幅平面图像。全息照相能够记录景物本身光波的全部信息 (物光的振幅与相位),因此相片是立体的。另外,由于全息照相不用透镜,所以又叫“无透镜照相”,或通称为“波前再现”。由于全息照片记录了物体三维空间的全部信息,产生的形象是极其逼真的,因此照片是立体的。人们对着一幅全息照片,不仅能看到照片中景物的正面,偏一下头,还能看到片中景物的侧面,甚至景物的背面也能看到。比如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躲在假山的后面,你把这个生动活泼的场面拍成一张全息照片,你从正面看这张照片,只见假山不见人,可是侧过头一看,就可以看见躲藏的人了。

  全息照片有许多不同于普通照片的特点,而其中一大特点就是照片上的每一小部分都能再现整个图像。如果一张全息照片损坏了,只残存下几小块碎片,其中任何一小块碎片仍然可以使整个立体图像还原出来。这就是全息照片上的每一个点都受到被摄物体所有部分的光的作用,因此它的每一个点都储存着整个被摄物体的全部信息。

  如同普通照相发展成电影一样,全息照相这一崭新的照相技术一出现,立即使人们联想到能否把它应用到电影中来,建立以全息照相技术为基础的崭新的电影——全息电影。这种全息电影将是非常逼真的,而且坐在不同位置的观众席上看全息电影,就像在剧场的不同位置看舞台演出似的,效果也大不一样。目前,全息电影还只有情节简单、只能放映几分钟的拷贝。年轻的全息电影正处在发展、研究和试验之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情节复杂,引人入胜的全息电影。

  宽银幕电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矩形尺寸的设计,比如,房屋的窗户,书籍等等的尺寸比例,哪种尺寸比例最为匀称、好看呢?数学上有一种比例叫做“黄金分割”,即1∶0.618,对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采用这种比例,视觉效果好,令人感到特别舒服。普通银幕电影的画面就是按黄金分割比例确定的尺寸,画幅的宽和高之比是4∶3(约1∶0.6),这个标准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大家也习惯称这种银幕为标准银幕。

  宽银幕电影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它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像。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用这种特殊镜头拍摄的景物都发生了变形。比如,一位胖子演员拍摄放映后就变成了瘦子,为保护原样的真实性,放映时采用同样原理的变形镜头把影片放映到银幕上,就可以把景物正常地还原,瘦子又变成胖子了。

  随着电声技术的发展,宽银幕电影在扩展画面范围的同时,又和多路还音立体声相结合,使得影片中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观众的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立体地传播出来,这就更加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和表现力,立体声加强了宽画幅的临场感。所以,也有人称这种电影为宽银幕立体声电影。

  遮幅电影

  遮幅电影也叫“假宽银幕电影”。有人也许不太清楚,在拍摄宽银幕影片时,需要采用特殊的变形压缩镜头,将景物横向压缩成又瘦又长的变形形象。放映时,再使用反向压缩的变形放映镜头,将原来横向压缩的影像重新按比例横向拉长。这样,就会产生开扩视野、真实感较强的宽银幕电影了。

  为了改变和省略繁琐的光学变形原理的摄影和放映,在普通35厘米画面尺寸的基础上,上、下各遮掉了一块,形成宽的效果。这样画面虽然损失了不重要的一块边缘部分,但在扩大银幕还原尺寸之后,宽银幕效果出现了,故简便、适用。它省略了用变形光学系统进行摄影和放映,拍摄这种影片时,只需通过普通的电影摄影镜头拍摄,在摄影机镜头前加一个限框,使普通银幕的画幅上下边各遮去一部分,从而造成画幅比例的变更,放映时只需降低放映机普通片门孔的高度,使银幕的宽高比例达到我国规定采用遮幅电影银幕的宽高比例1∶1.66,这样就能收到宽银幕电影的效果。近年来,由于电影技术的进步和摄影机运动幅度的增大,人们深感普通银幕在拍摄大场面时视野不够开阔,而一般宽银幕在拍摄近景和人物特写时又不如普通银幕理想,故而找到了这种兼有两种银幕优点的银幕比例。

  “遮幅电影”在50年代就被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我们国家也拍摄了不少遮幅式影片,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在这部影片中,遮去的部分留在画面下边,用于打印唱词字幕。最近几年,又相继拍摄了《青春》、《小花》、

  《天云山传奇》、《沙鸥》、《孔雀公主》、《小街》、《燕归来》、《长江》等一批遮幅式影片,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立体电影

  在银幕深处有一列快速奔驰的列车朝你开来,它会由小到大,由远而近,震耳欲聋的汽笛,这使一些观众会情不自禁地捂住了双眼,甚至叫出声来。火车开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这就是立体电影特有的效果。

  电影工作者根据我们的双眼视觉原理,用两个并列的镜头,对同一个物体同时摄取两个影像。人的两只眼睛左右位置不同,观看同一景物时两眼所得的影像也略有差异,如果将这种差异叠合,就会使看到的实景实物产生立体感。将拍得的略呈偏差的影像同时放映在银幕上,观众只要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使视网膜上感受到同样景象的两个图样叠合起来,便形成了立体的视觉。

  看立体电影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就是切忌侧着脸或歪着头。因为你戴的偏光眼镜两块偏光玻璃的偏振光轴,同两台放映机镜头的偏振光轴相同,你的眼睛位置不正就会影响立体观赏效果。还有一点,看立体电影如距离银幕近,景物真实性就强,变形小,但纵深感、立体感差一些;反之,坐得离银幕远一点,景物的纵深和立体感好一些,但失真和变形也就厉害一些。

  目前,我国放映的立体影片有《魔术师的奇遇》、《黄浦江畔》等。观众看一场立体电影,头要坚持不动也确实够累的,因而在放映这种立体电影的剧场里,座椅的靠背应该高一些,以便观众的头部有个依托。

  观看立体电影,眼睛很容易疲劳,因此,每场一般只能放映40分钟左右。由于有这个限制,很多题材就不适合立体电影来表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立体电影早在50年代初就有,60~70年代曾风靡一时。因为需要戴偏光镜才能观看,观众容易产生头晕和疲劳,所以难以推广,一些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更完善的立体电影。

  白昼电影

  我们平时看电影,总是要到电影剧院。露天看电影,也得等到夜幕降临才能开始。然而,白昼电影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即使在太阳底下,人们也可以照样看电影。

  放映电影离不开放映机、光源、银幕和拷贝,白昼电影的放映机和拷贝同其他种类的电影没有区别。白昼电影的银幕,比普通银幕小,一般只有一两米宽。在银幕前装有遮檐或暗框,以保证所映画面具有足够的明亮反差。银幕旁边有一块可以转动的平面镜,放映时,把放映机放在银幕右侧,使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然后反射到银幕上。也有使用透视银幕、短焦距镜头以及反光镜等装置,从银幕背面放映的。

  白昼电影放映机的光的强度,是可以调节的。如果日光很强,放映的光线可以相应地亮一些,如果是阴天,放映的光线就可以相应地暗一些,它在夜间也同样可以放映。

  人们在日光下的视觉比在黑暗中要敏锐,观看白昼电影,能够更清楚地看清画面,另外白昼电影是在露天放映,所以通风卫生条件好,有益于观众的身体健康。

  白昼电影特别适用于部队、山区、农村、边疆放映。它不需要专门的电影院,可在操场、田间和地头随时放映,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环幕电影

  环幕电影是受宽银幕电影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形式电影。当宽银幕电影诞生后,人们自然会想到,银幕到底宽到什么程度才是最理想的呢?宽银幕尽可能向左右两边延伸,直至连成一个幕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环形的电影银幕。

  环幕电影的观众是在环幕中间 360°的水平视角内观看,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景象范围。环幕电影是用若干块(现为九块)银幕连在一起构成的,每两块银幕之间留出一条小小的空隙作为放映窗口,因为按现有技术条件,在拍摄和放映时,画面之间做不到绝对的吻合,所以必须留有空隙,正好也被用来作放映窗口。环幕电影的制做,是围绕一根中轴环列九台同步运转的摄影机,向广阔的四周空间拍摄。放映时,也用同等数量的放映机,通过每两块银幕中间的放映窗口,向对面银幕上同步放映影片,拼接成一幅圆形的画面。观看这种电影的人们好像自己就置身于电影环境之中,可以前后左右地任意欣赏,这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宽银幕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环幕电影院一般都没有座位,但设有扶手,观众站在环幕的中间可以自由走动地随意观看影片,由于是站着看,并受到拷贝摄制的限制,所以影片一般都不太长,20分钟左右,并以风光片为主。

  目前我国已经有十多家环幕电影院,如八达岭环幕影院、北京游乐园环幕影院、少林寺环幕影院等,放映的影片有《长城》、《随我江南行》、《华夏掠影》、《锦锈中华》等,展示了我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南风光、三峡天险、苏州园林等。观众由于置身于这种电影之中,所以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为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风貌提供了方便的手段。

  穹幕电影

  穹幕电影是一种放映银幕为穹形的电影,也叫“球幕电影”。其穹形银幕是宽银幕发展到极限,转而又向天空发展而成的,它就像一口大铁锅一样把观众罩在下面。这种穹形银幕最早是半穹形的,1939年,在纽约举行的一次世界博览会上,有人用五台放映机把一幅幅巨大的合成画面放映在半球形的银幕上,当时,看到这种电影的人们纷纷赞叹不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的国家曾经把敌机的形象放映在这种穹形银幕上,供防空训练用。70年代才发展成全穹形。目前,穹幕电影多采用单机拍摄,单机放映方式。拍摄时用带鱼眼镜头的65mm或35mm摄影机,放映时一般采用带鱼眼镜头的70mm放映机。有一家电影院专门上映这种电影,银幕的形状是大半个圆穹顶,穹的直径有25米,高度大约18米,一直延伸到整个观众席的后面,好像半个巨大的球罩在地上似的。观众是通过专用的地道进到“球”里去看电影的。在这种奇特的银幕上曾经放映过有关星际航行以及阿波罗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探险的影片,效果特别好。我国已有几座穹幕影院,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中国科技馆穹幕影厅,该厅于1995年8月建成,银幕直径27米,有500个座位。已放映的影片是美国70mm影片《大峡谷》和《飞向太空》。

  这种电影在拍摄和放映时,所需要采用的鱼眼镜头是一种视角特别广阔的特殊镜头,它的构造和功能像鱼的眼睛一样。我们人类的眼睛,在不转动头部也不转动眼球时,只用一只眼睛,左右看到的清晰范围大约是50°。鱼类的眼睛可以看得比我们人类宽广得多,达到了 180°。因此,人们就把视角特别宽广的镜头称作鱼眼镜头了。

  目前,穹幕电影已成为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的理想工具,特别是在太空、海洋、军事、大气物理等科学领域里,更能发挥出它显著的优越性。

  在穹幕电影院里,座位一般是设计成躺椅形式,这样,观众仰望穹顶就不用费劲,能非常服地观看。

  香味电影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在看电影时能够嗅到电影里发出的气味吗? 70年代,国外研制出了一种新式奇特的电影,放映时,随着剧情内容的变换,它能使观众嗅到画面中景物的香味。

  香味电影是根据影片内容,将种种香料按照程序储存,并经过复杂的管道依序将香味散发出来的,由于香味的传播是气体扩散的结果,它比声音传播慢得多,为使每个观众在同时同刻都能嗅到一种香味,影院的坐位是特制的,它专门配置了一套放香味的设备,影片放映到哪种香,它就放哪种味。比如,银幕上出现了牡丹或桂花,特制的椅子马上释放出牡丹或桂花的香味,银幕上出现了水仙、腊梅、兰花、丁香等,那么芬芳的花香就会拂面而来,让人心神荡漾,悠然陶醉。

  如果银幕上出现了厨师正在做饭的情景,那么一缕缕饭菜的清香扑鼻而来,使人们的食欲大增。

  香味电影还可以反映战场上的硝烟、化工厂的酸味、海洋边的鱼腥味、农家菜地里的粪土味等等。这种电影在我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曾经有过,但总体效果不理想,无推广价值。

  下凹形球幕电影

  下凹形球幕电影的视角十分新颖,它让观众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类电影院的设计一般都有五六层楼房的高度,观众席设在4层楼上,开启多个观望口,观众从上往下作直线观看,或挑选自己喜欢的夹角欣赏影片。这种电影在放映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崇高感。因为半圆的球幕放在最底层,看影片时犹如在高空中俯视下面的景物一样。由于观众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离开地面,即使在山区或高层建筑上工作的人们,对低于视平线的事物的观察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观众对下凹形球幕电影所显示的特殊画面,往往表现出浓郁的兴趣。

  这类电影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它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在圆形建筑物的大厅里才能放映。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新城有一个厅放映此种形式的电影。

  内外球幕电影

  青少年朋友们,如果说下凹形球幕电影向未来观众提供了一个“居高临下”的新视角,那么,内外球幕电影似乎气势更宏伟。它要让观众产生一种

  “我是天外来客”的幻觉。

  这种电影的放映点是32米直径的大厅,其四周和上下全为银幕所覆盖,大厅中央呈现一个圆球体,也被银幕所包围。人们坐在特制的车上,沿大球球体和小球球体之间的轨道前进,按照经过周密计算的速度移动和变化位置,人们便可以在大、小圆球体之间发现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内外球幕电影将给它的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情趣感。

  全景水帘幕电影

  这是一种在全新物理环境中播放的影片,它以水帘取代银幕,其水帘高度为6米,宽36米,水平视野200°。它们由水和气泡混合后形成白浊状液体,也可以根据剧情的变化要求,经过化学处理,使水帘银幕变化各种颜色,经过特殊的装置,沿着银幕上端均匀地漫流铺下,恰似瀑布的水帘出现在剧场中,使画面富于变化性、真切性、可感性,让人心旷神怡,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让观众在高雅的环境中得到休息和享受。

  星球电影

  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对未来电影的发展趋势、结构特点、样式作探索性研究。

  1986年,英国首先研制了一种被称为“超宽银幕立体声宇宙型”电影,这种电影又被称为“星球电影”。据报道,欧洲各国对这种电影欣赏意识很强,特别是青少年,他们认为,这种电影代表了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电影制造商们掌握了人们的需求心理,对这类有“超前意识”的星球电影院大力推崇。几年来,欧洲已有200多家这类星球影院建成,而且生意兴隆,上座率极高,深受人们的欢迎。

  新建的星球电影院一般都选择在旅游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占地面积并不很大,吸顶弧形银幕尺度为21.5米,高15米多,半球体直径大约在20米左右,可容纳450人。整个银幕从观众正前方呈90°弧圈上升,圆滑过度一直到球顶,仿佛把人们包裹起来,这类影院建筑充分显示了人类未来幻影设想,没有一点憋闷的感觉,观众甚至可以躺着观赏电影。

  星球影片的电影胶片和摄影机都采取了特殊的手段,另外采用鱼眼镜头,并配以立体声音响,所以当观众看影片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情景逼真。例如,当银幕上放映特技飞行员驾驶飞机翻跟头的镜头时,观众自己也仿佛置身于机中,随机上下翻滚,耳旁伴以各种呼叫联络讯号。令人感到既惊慌又有趣。

  动感电影

  动感电影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电影。采用当代高科技成果,将微电脑自动化程控技术、电子技术、液压传动等应用到电影业,让观众看电影时,既有逼真的视听现场感,又有逼真的模拟环境的动作感,从而增加了影片气氛对人们的感染力。

  目前已推出的动感电影,从技术手段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声音来体现动感。例如可以配合片中的地震、战争、宇宙天体碰撞等场面。二是通过机械装置来体现动感。能使观众的活动座椅产生上下颤动、左右倾斜、摇摆滚动、前后俯仰等动作,以增强临场参与感。动感电影一般放映片长仅3分钟左右,放映场次多,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永久性袖珍电影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能看到我们的音容笑貌,人们正在努力研制一种永久性的袖珍电影。

  这类电影的质量可以保持一个多世纪,而这一点电视录像带是做不到的。因为录像带的磁性在三五年内就会大大减弱,其光影形象的保留时间难以跨越几代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把希望寄于具有高保真和稳定性的电影胶片。为了适应家庭生活的需要,这种电影设备和附件都很精巧和轻便,投影在白色墙壁上的画面对角线也只有12英寸,而整个放映器可用太阳能电池运转,小到可以装入上衣口袋。这种袖珍式的家用电影,不仅可以记录家谱人物,也可以携带着去旅游或探险,而且将是少年儿童十分喜欢的良师益友。因为它可以代替书本,把许多童话和故事送到孩子们的卧室里,让白马王子和孔雀公主,让匹诺曹和汤姆·沙耶儿,让神笔马良和齐天大圣孙悟空召之即来,伴随他们进入一个个甜蜜的梦乡。

  空间电影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促使电影面貌和内涵发生根本变化。人们认为,现代电影只是电影的银屏阶段,其中含影视共存期和高清晰度电视期,而未来的电影则会是“空间电影”。

  空间电影,是通过一种虚像视网膜显示器的装置使图像脱离屏幕,直接在人的视网膜上成像,直接以三维形式进入人的大脑。这种装置的分辨率最终目标是600万个像素,120度视野,它的效果比起高清晰度电视又要更上一层楼了。据英国未来学家不久前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预测,脱离屏幕的三维电视将在2015年问世。到那时,高清晰度电视将被逐渐取代,人们或许只需用一个小型遥控器,就可以随时随地在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影像节目,随心所欲地选看自己喜欢的电影。

  小型电影

  小巧轻便,是电影变化的一个招数。放映35毫米胶片的机器体积大,而且一卷35毫米拷贝只能放映10分钟左右,能不能使它们更小、更轻、放得更久呢?早在二三十年代,人们就开始进行比35毫米胶片小一半的16毫米电影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影作为欧美国家培训军事人员、教授军事技术的手段。轻便灵活的16毫米电影迅速发展起来。一卷16毫米的电影拷贝比35毫米的轻了许多,却可以连续放映半个小时,一个放映员,就能够连机带片携带上路了。这一改进,使电影轻易地奔走于战场,出入于课堂,上山下乡,走村串户,大大地推进了电影的普及。

  在我国,16毫米电影更成了农村的电影,遥远偏僻的乡村靠着它看到了外部的大千世界。不过,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电影院越来越普及了,人们更乐于去影院看银幕更大,更清晰的35毫米电影。16毫米的“坝坝电影”逐渐遭到冷落。然而16毫米电影又找到了新的机会,它进入了最现代化的远洋轮船和国际航空线。而且它又有了新的本领,为了照顾不同国籍的旅客,它的拷贝上同时具有磁性和光学两种声带,各采用一种语言,旅客们只要带上耳机,就可以选听自己能懂的语言了。另外,在视听教育和工商广告方面,它仍然在大显身手,发挥着它轻巧灵便的作用。

  小些,更小些!电影还在继续压缩着自己的“个头”,以便能进入家庭,进入旅游者的旅行袋,夺取电视的阵地。60年代以来,一种比16毫米电影又缩小了一半的品种——8毫米电影挤上了擂台。它所使用的小型影机,比照相机大不了多少;它放映的银幕也可大可小:大的可以达到一平方米以上,小的只有一方手帕大。它的放映机也精巧玲珑,一般的插盒胶片放映机,像摆弄电视机一样简单,片盒插进去就开始放映,学龄前的儿童都能使用它。有一种便携式内反射投映机,体积只有饼干盒大小,把它支开后,前面就是一个小小的塑料膜银幕,影像明亮,即使在白天也可以观赏。

  这种小型电影一问世就大受欢迎,国外的家庭都喜欢买一台,在生日、节日和外出旅游的时候,把值得纪念的场面和欢乐的情景拍摄下来,留作永久的纪念。现在,仅仅在日本,这种小型电影放映机的产量就达每年数十万台。国外的电影公司也将大量的旧故事片缩制成8毫米拷贝发行,这些拷贝像录像带一样在百货公司出售,购买的顾客非常踊跃。8毫米电影不但受到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欢迎,由于它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学校、科研机构、体育部门都将它作为研究、记录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方便工具。最近推出的8毫米小型摄影机还具有多种自动化功能,它可以边拍摄,边录音,还可以进行各种技巧处理,这叫操纵大型摄影机的专业工作者都羡慕不已呢!

  可以说,小型电影的普及,是电影对电视的成功反击,它挤进了电视的一统天下——家庭,使人们不必去电影院,就能欣赏各类电影了。近年来,我国也开始生产8毫米电影胶片和设备,不久以后,小型电影也会进入我们的家庭,得到朋友们的喜爱的。

  大型电影

  大些,更大些!这是电影变化的另一个招数。

  早在1939年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就出现了一种巨型电影。巨型电影一展出,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给博览会大添光彩。巨型电影的银幕是1/4个圆球面,包裹了半个观众席大厅,放映时,五台机器分别把电影画面的一部分内容放映到银幕的不同部位。每一部分配合得天衣无缝,好像是用一台机器放出的一样。其实,在影片拍摄时,制片人也用了五台摄影机,只是把每部机器摄入的部分“剪裁”得很精确而已。

  这种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电影还没有来得及大显身手,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不过,战争却给了它新的任务,美国的海军航空兵利用这种电影技术,把拍摄下来的战斗机飞行场面放映到它天空似的大银幕上,让地面炮兵作防空射击训练。这套射击训练装置的设计师是美国人弗莱德·华勒。

  战后,巨型电影又“转业”回到了它的娱乐岗位。弗莱德对它加以改进,把放映机从五台减到三台,每台机器的放映角度为48°,三台机器拼接起来,就有 144°的广阔范围。弗莱德将这种巨型电影称作“西尼拉玛”。由于它的银幕比一般银幕大6倍,而且是凹圆形,几乎占了我们一双眼睛的全部视野,所以也可以叫做全景电影。它的音响设计也是十分有趣的,它通常有六个通道,五个通道在银幕后的不同地方,这样,银幕上人物的声音,就会跟着人物的走动而“走动”。还有一个通道设在观众席后面,构成立体声的一个部分。如果银幕上有一架飞机迎面驶来,它的轰鸣声也随着飞机从前方越过我们的头顶,飞机飞过去了,我们的脑后还传来它隆隆的声音。

  1952年9月30日,一部片名叫《这就是“西尼拉玛”》的全景电影首次在纽约公演。这次演出盛况空前,想一睹“西尼拉玛”风采的观众,几个月前就得预订电影票。这以后,全景电影很快就在美国和欧洲的城市推广开来,到了1962年,全世界已经有了140家全景电影院。

  但是,全景电影的最大麻烦,是要用三台摄影机同时拍摄,三台放映机同时放映。能不能用一台机器来完成这个任务呢?人们又开始进行新的探索。70年代,这一想法终于成了现实,拍摄和放映都只需要一台机器的巨型电影“奥尼麦克斯”诞生了。

  新的巨型电影的胶片,采用了70毫米宽幅的片子,而且还把这种胶片横过来水平进片,使它的画幅面积比35毫米胶片大10倍。它使用的镜头,也是一种特殊的“鱼眼镜头”,这种镜头是一个凸出的球面,它有很宽的视角,放映时,它的水平投射角度有180°,垂直投射角度有120°。观众在看电影时,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银幕上的天地之内,银幕上出现草原风光的时候,古人描写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便真切地展现在你的全部视野里;而银幕上出现潜海、航天的场景时,你似乎也坐在飞船或潜艇内,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又妙趣无穷的旅行。

  这种新的巨型电影,人们称它为圆穹电影。由于它能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特殊感受,所以人们利用它将科学普及和娱乐结合起来,拍摄了《星际旅行》、《登月》、《海底奇观》、《载人气球》等科教娱乐片。它使我们能够“坐地日行八万里”,去“实地考察”那神秘的未知世界。

  然而,实际上“全景电影”只是大而不全,“圆穹电影”也只是穹而不圆,它们的画面不过覆盖了我们正面的视野罢了。后来,人们又创造出了一种真正的全景——环幕电影。

  环幕电影是由美国的动画片大王华脱·迪斯奈首创的。他想,能不能在三台机器放出的半壁景观上,再增加机器,把银幕延伸到影院的四壁,使观众完全置身在影像的世界中呢?它立刻开始了雄心勃勃的试验,并出资创办了这种独特的电影院。不久,一个奇特的圆筒形建筑物,就出现在人们面前。

  走进这座建筑物,只见它的四周都是银白色,一道围栏将观众和墙壁隔开。电影一开映,观众便处于海阔天空的影像天地中,眼前的影像时而使人陶醉,时而令人战栗:当海浪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时候,你不由得感到了有灭顶之灾的恐怖;当群兽在周围奔突的时候,又让你“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座电影院里,座位不是固定的,观众可以随意环顾和走动,去看其中最有趣的那部分。但是,这种电影也容易使观众感到疲劳,所以它的每场放映时间不过20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它还不适合拍摄故事片,一般都放映风光片和科幻现象影片。

  现在,世界各地有了许多环幕电影厅,它们的大小有直径10多公尺的,也有40公尺的,放映机多的用了22台,少的只用5台。1982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狄斯尼乐园,还修建了一座外形像北京天坛祈年殿的环幕电影厅,这座电影厅专门放映中国风光片。为此,狄斯尼公司和我国共同拍摄了圆周电影《中国奇观》。在这部电影中,人们可以同时看到从东到西的一条万里长城。它是这样摄制的:东边一组的三块银幕放映山海关长城,“老龙头”腾出海面,跨越山谷,蜿蜒前进。中间的三块银幕放映八达岭长城,长城顺着山势向两方延展。西边的三块银幕放映嘉峪关长城的高大城堡和向东延伸的城墙。这样,整条万里长城的全景效果就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还拍摄了内蒙锡林浩特草原风光、西藏高原风情、北京古建筑和桂林山水。没有到过中国的观众,也能在这座中国宫里,纵览东方文明古国的胜迹了。

  此外,电影“大型化”的招数有变形宽银幕电影、70毫米宽片电影、高银幕电影等等。高银幕电影也特别有趣,它将三块银幕从下到上迭起,用三部35毫米放映机同时对着上、中、下三个银幕放映,组成一幅宽8米、长18米的条幅形画面,并且配置了上下左右中五道立体声。人们看片时时俯时仰,欣赏从天体到地面的种种景象。

  不过,以上电影还算不得巨幕之王。在华盛顿的美国宇航馆内,有一个电影厅。这个电影厅的银幕有多大?它相当于半个正规的足球场!就是说,如果把它平放下来,少年朋们在上面踢一场班级足球比赛,也驰骋有余。这种大型的电影,是加拿大在60年代后期发明的,叫做“伊麦克斯”,意思是

  “巨幕电影”。它首次在1970年的日本大阪国际博览会上亮相,放映一部名叫《虎子》的影片,每天的观众有3万人之多!

  巨幕电影的摄影机、胶片、放映机和银幕都是特别设计的,加拿大“伊麦克斯系统公司”拥有这些技术的专利权。它的银幕用乙烯基塑料制成,比一般银幕性能更好。所以,尽管银幕这样巨大,它放出的画面却和普通电影一样清晰、鲜艳和逼真。到1982年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了10多家巨幕电影放映院。

  隧道电影

  这里所提的,是日本津轻海峡铁路隧道中的“隧道电影”。

  严格说来,说它是电影并不恰当。因为它既不需要放映机,也不需要胶片和银幕。只是运用了电影的技巧而已。它是怎样“放映”的呢?

  津轻海峡隧道是当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人们经过隧道时,窗外是一片漆黑的世界,而这条隧道是建筑在海底,而不是穿过山岭,这就更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西德电影公司的雷诺博士灵机一动,在隧道里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他在隧道的两壁上,画上了一幅幅动画片的连续图画。它既是电影的“拷贝”,又是电影的“银幕”,以列车的前进,来代替画面的移动。当列车在隧道中以一定速度运行时,旅客从窗口望出去,就看到了一部活生生的动画片,人们顿时忘了自己是在海底隧道之中,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看这部前所未有的电影中去了。当“电影”结束时,窗前一下子光亮起来:人们已经到达了隧道另一头的陆地上。

  从上一世纪末以来,不满百岁的电影从咖啡馆的小幕布开始,经历了多么惊人的变化!它“历经沧桑”,却越发朝气蓬勃,仪态万千。新的科学技术的引入,是它无穷的生命力的源泉,当一种新型电影发明问世,科学家们又在构思另外的更奇妙的新形式了。

  人们创造着影像世界,影像世界也日益深入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代电影已经令人惊叹,令人振奋,而未来的电影还将是怎样的呢?每个少年朋友都可以尽情驰骋美妙的遐想,并且用我们智慧的大脑,去创造出更神奇的未来!

  电视纵横

  电视的发明

  电视是一种传播图像的电子技术,它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设想阶段、机械扫描阶段、电子扫描阶段和第二次大战后的发展阶段。

  1850年,英国的巴克韦尔建造了一个能够传输手迹和线条图的电传系统。他用不导电墨水在金属板上书写,然后用几组金属针进行扫描,每根针与一条电路相连,在接收端,每一个金属针线路的电流都在一个旋转的鼓上留下一个印记,原来的手迹或图表就会在接收端再现出来。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了硒的光敏性。利用这种材料,出现了许多电视设计方案。其中以德国发明家尼普科1884年发明的扫描图盘,对以后的发展影响最大。这个设计第一次提出了能以足够快的速度传输图像的实际方法。

  1897年,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屏的阴极射线管,电子束撞出时,荧光屏上会发出亮光。1906年迪克曼和格拉吉利用布劳恩管进行图像重现。但这种装置只能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

  1908年苏格兰工程师坎贝尔·斯温顿提出了一种设计,将阴极射线管不仅用于接收,而且用于发射。1911年他进一步提出,对发射器应有特殊的阴极射线管,它的屏由互相绝缘的光敏元件镶嵌而成。需要传输的图像投影到这个屏上,用阴极射线束对存贮在这个元件上的电荷进行扫描放电,这实际就是现在所谓的“摄像管”。这个相当精彩的设计思想,正是现代电视的基本原理。

  1920年,发射和接收电视图像所必需的技术条件都已具备,开始进入实际建造电视系统的阶段。

  英国发明家贝尔德从1923年起从事电视系统研制工作。到1925年,他完成了一种电视系统。他使用一个孔径上带有透镜的尼普科盘来扫描景象,每秒5幅图像,各个图像80条扫描线。贝尔德这个装置中尽量应用电子管放大器,尽管图像很小,暗淡而且摇晃不定,但确实能看出人的面貌。

  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始公共电视广播,每秒12.5帧图像,每帧30行。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艾夫斯和他的助手主要研究扩展电话通信中使用的电视设备。他于1927年在华盛顿与纽约之间播送了每秒17.5帧、每帧50行的图像。到1932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发射的图像达每秒24帧,每帧120行。从1930年起,电视机进入市场。

  1933年,兹沃里发明了电子摄像装置,这在电视的发展中起着划时代的作用。后来他又成功地研制了更加灵敏的正析摄像管。几年后,英国的麦格里等人也研制出一种更加先进的摄像管。这就为提高电视图像分辨率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在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电子工业开始大规模生产民用产品,电视工业蓬勃发展。在30至40年代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战后英国和美国都出现了电视“爆炸”性增长。英国1948年生产了10万台电视机。美国在1946年仅生产6500台电视机,1949年猛增到300万台,1950年又增到746万台。那时显像管外壳是吹制成的,直径为9英寸或12英寸,不可能再大。后来,玻璃工作着手压制矩形“面板”和“锥体”,并把它们焊在一起。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外壳,尺寸相继达到14英寸、17英寸、21英寸和25英寸。

  一旦黑白电视机的可靠性、图像质量和价格问题得到解决,电视工业的兴趣就转向了彩色电视。不过,彩色电视的第一次实验演示是在1928年。当时贝尔德改进了尼普科盘,使盘上孔径组成三条螺旋线,每条上有30个孔径。三条线分别对应红、蓝、绿三种颜色,在接收端的光源有两个气体放电管,一个是水银蒸汽管和氮气管,对应绿色和蓝色,氖管对应红色。1929年贝尔实验室的艾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采用的就是机械扫描方法,所不同的是,分别通过三条线路,同时发射三种主要的彩色信号。

  30年代后期,美国和英国都开展了关于彩色电视的研究。英国的贝尔德和美国的戈德马克都在探索用高分辨率标准顺序发射的方法。二次大战前,美国采用这个方法进行实验广播,1951年正式广播,但由于观众不感兴趣,几个月后就停止了。

  美国国家电视委员会(NTSC)致力于研究与黑白兼容的彩色电视系统,1953年获得成功,从而为全世界的彩色电视系统奠定了基础。这一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彩色图像信息分解成两部分发送,一部分是图像的亮度信息,另一部分是图像的彩色信息。彩色接收机可将这两种信息组合起来形成彩色图像。

  美国从1964年开始普及彩色电视,到70年代初期,全世界已有4千万台彩色电视机。

  电视不仅用于娱乐,也用于工业和科研。在人不能到达的地方,利用它协助助人们监督控制和管理。所以除了广播电视外,还有工业电视、红外电视、高分辨率的空间电视以及能够贮存图像以便随时取用的录像电视。

  电视走进家庭

  机械电视诞生后,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美国的发展尤其迅速。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够先进,电视生产的成本高,价格十分昂贵,除了少数富翁有能力购买外,普通老百姓是很少有人敢于问津的。在当时,电视机成了财产和地位的代表,如果谁有一台电视接收机,不用问就知道,那一定是豪富之家了。

  机械电视还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形状大,又笨重,这也是它不易普及的一个原因。

  比如在美国纽约州,1928年5月10日,美国第一套电视节目将在斯克内克塔迪试播,为了收看这次播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根据E·F·亚历山德森的设计,生产了12部电视接收机。这是美国生产的第一批电视机,均供公司的大享们试用。电视机的外型象一架古色古香的五斗橱,而上面的屏幕却只有3英寸。5月10日上午10时,电视节目准时开播。一个名叫科勒·黑格的年轻人出现在屏幕上,图像清晰可见,黑白分明。他用低沉柔美的声调,报导了阿林顿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海军观测站的气象预报,同时插播了自己写的解说。黑格当时身兼数职,既是电视台的总经理、节目监制人,又是道具员、技师和播音员。节目播出后,黑格顿时成了纽约州的新闻人物,电视热也最先在纽约州兴起来。人们以有一台电视接收机为荣耀。但是,这个像五斗橱一样的电视机确实又大又笨重,普通家庭既不适用,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买得起。人们急切地盼望小型轻便、价格便宜的电视机早日出现。

  1932年前后,新的电子光电析像管研制成功了,使电视机体积的缩小成为可能。随着电视发射机,电视摄像管的相继诞生,电子电视开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电视工业的研究几乎濒于停顿,电视机的生产亦受到大的限制。大战结束后,1946年9月17日,第一批经过改革、款式新颖、价格便宜、屏幕8英寸的电视机在美国研制出来了,上市后很快抢购一空,从此,电视机开始进入家庭。1948年6月8日,电视台播放了电影喜剧演员密尔顿·贝利主演的第一部电视剧 《德克萨斯明星舞台》,这是一出粗野而又喧闹的滑稽剧,但播出后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轰动了全国。仅几个月内,人们为了收看贝利的表演,一下子争购了10万多台电视机。

  尔后,喜剧明星西奈、西译和伊莫金·科卡合演的《百老汇讽刺剧大师》又引起了轰动。接着,女明星德伊·埃默丝穿着华丽的超短裙出现在电视里,演出了《弟兄警告者》。这是第一部没有旁白和解说的有声电视剧。

  电视剧的诞生和发展,将电视工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电视开始走上了它的全盛时期,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

  那么,是谁开创了电子电视的新领域呢?

  是美籍俄国人弗拉基米尔·科斯马·佐利金和英籍俄国人休恩伯格。

  佐利金小时候就喜欢动脑子想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促使他对电子仪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1894年他五岁时,在父亲工作的渡船上发现了一个按钮,便大着胆子按了一下,哪知一阵铃声响过,马上有一个水手跑过来了。小佐利金感到又新奇又好玩,回到家,他就拆下家里的电铃,要看个究竟。后来,他上彼得格勒工艺学院念书,特别关心电子管研究的新动向。到美国后,继续醉心于电子管的研究。1923年他在美国西屋公司实验室用电子管制成了最初的电视摄像管和显像管。以后,又装配出一具可以重新放映活动物体图片的新装置。可惜老板目光短浅,看不到这种新发明的远大前景,不但对他的新装置无动于衷,反而把他的上司叫去训了一顿,骂他不务正业。佐利金一气之下,换了一个工作岗位,仍然醉心于发明创造。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所在的公司耗资5000万美元,让他研究和发明电视,终于研制出了电子电视传真机。

  与此同时,英国电子乐器公司也在英籍俄国人休恩伯格的主持下,积极进行电子传真技术的研究。1932年,休恩伯格领导的小组制成了一个电子电视摄像管。由于技术不完善,拍摄的图像不够清晰。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5年,休恩伯格已经研制出了图像清晰度较好的电视摄像管了。但他仍不满足,又进一步着手研究难度更大的具有405条交叉扫描线的电视摄像管。这一次他冒着极大危险,如果失败,他将被迫宣告破产。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呕尽心血,终于在次年,即1936年获得了成功。新的电视摄像管一下子将图像扫描线由几十行提高到几百行,使图像清晰度大大增加,从而奠定了现代电视的基础。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将405条交叉扫描线规定为电视制作的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各国电视使用的525/625条交叉扫描线,大体仍是沿用的这个标准。1937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正式采用休恩伯格研制的电子电视系统,贝尔德的机械电视遂被淘汰。

  以后,科学家又陆续研制出超光电析像管,正析像管、超正析像管等灵敏度很高的摄像管,使电视机的质量获得了稳步的提高。继英国开办电视广播之后,法国于1938年,美国和前苏联于1939年接踵开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西德和日本也分别于1952年和1953年相继开办了电视广播。此后,世界140多个国家陆续兴办了电视事业。今天,全世界电视机的总数已达五亿多台,大约每八个人就有一台。正是由于佐利金和休恩伯格在发明电子电视传真机上的杰出贡献,才使电视荧屏出现在千家万户成为现实,才导致了电视业在全世界的高度发展。

  彩色电视

  电视诞生之初,只有黑白两色,虽然奇妙可爱,却不漂亮,像个未经打扮的“灰姑娘”。赤橙黄绿青蓝紫,世界的颜色本来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蔚蓝的天空,火红的云霞,金黄的菜花,绿茵茵的草木……但一到电视里,便变得灰濛濛一片了,多么可惜啊!

  于是,科学家们便想给这个可爱的“灰姑娘”穿上一件漂亮的五彩衣裳。

  早在电视诞生之前,奥地利物理学家劳伯兰克就研究过彩色图像传送的原理。他根据色彩可以分解为三原色的道理,于1902年提出了一个设想:通过传送三原色来传送彩色图像。1928年,英国的电视工程师贝尔德,依照劳伯兰克的设想,用红、绿、蓝三原色的尼柯板,做成一个发射图像的机器,在试验时,尽管传送的图像只有30条横线,得到的却是彩色的图像。这个结果大大鼓舞了科学家们的热情。从那以后,欧美科学家研制彩色电视机的兴趣越来越浓。但当时采用的是机械的方式,效果不甚理想。

  1940年,美国开始用电子技术作试验。这一年,美籍匈牙利人彼得·戈得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视机。他将拍摄物体的色彩分解成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用编码器把它们组合成一种信号束,发射出去。接收时,电视机里安有解码器,能将信号分解还原成三种颜色的光束。当这些光束同时照射到屏幕上时,奇迹出现了:玫瑰变成了红色,树叶变成了绿色,天空是蓝的,云朵是白的……“灰姑娘”一下子变得艳丽动人了。

  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彩色电视的研究中断了。直到13年以后——1953年才最后试验成功。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6年后,日本开办,又过了7年,前苏联、法国和前联邦德国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以后,世界各国也陆续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

  目前,世界上通行三种彩色电视制式:一是美国制,二是法国制,简称

  “塞康”制,三是西德制,简称“帕尔”制。三种彩色制式的设备基本相同,差别在于信号编码和解码的方法不同。

  由于美国的彩色制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容易受建筑物的反射乃至恶劣气候的影响,使图像的颜色发生变化,因此,科学家们力图改善它。1958年,法国现代电子公司总经理亨利·戴弗朗斯发明了“调频”制,即“塞康”制,除了美国制的一些缺点,降低了干扰对色彩的影响。1963年,前联邦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教授、德律风根公司研究部主任瓦尔特·布鲁兹博士,吸收了美国制的优点,创造了性能更好的“帕尔”制。现在,三种彩色电视制式都在使用,它们通行的地区大致如下:北美和拉美主要采用美国制;法国、前苏联、非洲及东欧国家采用法国制;西北欧多采用西德制。亚洲国家中,有的采用美国制,有的采用法国制,但以采用西德制的为多。我国彩色电视采用的是西德制。目前,全世界开办彩色电视广播的100多个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采用西德制。

  声画并茂

  1976年,英国广播公司研制出一项新技术——文字多路电视广播,并马上用于21届奥运会实况转播。当观众正在观看足球比赛的实况转播时,荧屏下方增加了一路文字节目,公布田径比赛的结果。有时,电视台正在播送故事片,奥运会上决出了某个项目的冠、亚军,也用这种办法及时告诉观众,使观众大开眼界。1978年,日本的东京和大阪首次出现了伴音多路电视广播,开播那天,电视台转播了一场歌剧,荧屏前的观众正在屏声静气地观看时,忽然听到观众席上的鼓掌声、喝彩声,犹如坐在剧场里,亲自观看了演出一样,惊叹不已。从那以后,多路电视广播逐渐推广,很快普及到全世界。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进入了电视多路广播阶段。如果以40年代的黑白电视为第一代,50年代的彩色电视为第二代的话,那么,多路电视广播就应算是第三代了。

  多路电视广播能在一个频道内传送多路节目,所以它不需要中断原来的节目,就能增加一路文字节目或伴音节目,大大增加了荧屏的信息容量,扩大了表现力。

  由于多路电视广播能同时播送两种以上的伴音,因而具有特别的音响效果。特别是转播体育比赛时,如排球比赛,裁判的笛声,扣球着地的声音,队员的呼唤,以及观众的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加强了紧张比赛场面的实际感受,使比赛更富有魅力,更能牵动赛场外千百万观众的心。

  1981年4月,前联邦德国电视二台开始用多路电视广播发送双声道立体声伴音,成为欧洲第一家使用立体声伴音的电视台。多路电视广播有两个声道,播放外国影片时,观众可以通过一个声道收听原版对话,通过另一个声道收听译制配音。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在播放译制片时,让别的人听译文对话,而自己戴上耳机,收听原版配音。继前联邦德国之后,法国、奥地利、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一部分电视台,也陆续开办了双声道立体声伴音,有的还开办了有三个声道的立体声伴音,从此,电视的声音更加丰富多彩、悦耳动听,真正变成了声画并茂的艺术。

  此外,电视台播送节目时显示文字说明,也有利于听觉不灵的观众欣赏节目。而利用文字介绍新闻、气象、交通情况、比赛结果,则能使观众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又得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显著提高了电视广播的质量。

  电视多路广播是一种新的电视技术,它成功地保持了原来的电视信号频带宽度,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电视信号的间隙时间。普通电视伴音频带为 15千赫,却占用了100千赫以上的带宽,使85千赫左右的带隙浪费掉了。多路电视的多音,就是利用这些带隙,将增加的声音迭印在带隙之中。普通电视图像在电子束一行行扫描过程中,第一帧与第二帧图像间有1.3毫秒的时间间隔,多路电视就利用这可贵的一刹那发送文、图讯号,实现文字、图片的多路传送。因此,多路电视不需要增设新频道,就能播送电视伴音、图像以外的声音、文字和图片,使广播电视的效率大为提高。

  微波传送

  无线电波中,有一位十分能干的小兄弟,叫微波。微波犹如电视的“翅膀”,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就是靠了它,才得以跨山越水,飞过重洋,走进千千万万百姓家。

  微波与电视同出现于20年代,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电视与微波却一直没有缘分。没有微波,电视也就不能实现远距离传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争的需要,微波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德国的潜艇部队十分猖狂,常在英吉利海峡、地中海、大西洋广阔的水域,袭击英、美的运输船队和军舰。战争之初,英、美的运输船队,每100艘中几乎有90艘是被潜艇击沉的。邱吉尔和罗斯福为此感到异常头痛。1904年5月,英国科学家试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微波雷达,于是奇迹出现了,深藏在海底的德国潜艇在微波雷达上显现出来,再不是来无迹,去无踪的幽灵了。英、美政府高度重视这项新技术,大力制造微波雷达,到1943年5月,仅仅三年时间,英国海军便大量装备了这种雷达。从此,海上战争的形势大大改观。微波雷达成了潜艇的克星。德国潜艇部队1174艘潜艇中,被微波发现后炸沉的就有785艘。微波为盟军的胜利立了赫赫战功。

  战后,科学家开始将高度发达的微波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微波再一次大显身手。科学家们发现,频带很宽的电视节目信号,只有调制到微波波段,才能做到远距离、高质量地传输。于是改用微波传送电视节目。电视从此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一天天兴旺发达起来。

  由于微波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保证能在视距内进行,而地球表面两个看得见的物体的距离约50公里,所以,远距离传送电视节目,需要每隔50公里设置一个微波中继站。中继站将前一站传来的信号接收下来,加以放大,再向下一站发射。如此一站一站传下去,直到终端。这种方式如同接力赛跑一样,我们把它叫做微波接力通信。今天,世界上所有开办电视广播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幅员辽阔的国家,如前苏联、美国、中国,都建立了由千百个微波中继站与电视台共同组成的广播电视网。

  但是,在地面建立微波干线和中继站,常常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沙漠地带和大洋上,根本不能设置微波中继站,电视节目的传送仍然受到很大限制。

  为了扩展传送距离,美国早在 1957年就开始试验用卫星传送电视节目。 1962年,前苏联发射了。东方3号”和“东方4号”宇宙飞船,并利用飞船进行电视新闻实况报道,获得成功。1963年,前苏联又通过“闪电1号”卫星,在莫斯科和海参威之间交流电视节目。1964年,美国发射地球“同步静止通讯卫星”成功,揭开了电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利用同步通讯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相当于在空中设置了一个微波中继站。卫星里面装有微波转发放大设备,它能接收地面卫星站发射出的电视微波信号,经放大处理后,再转发给另一个地面卫星站。用这种方式传输电视节目,能将电视节目高质量地传播到一大片地区,收到地面发射台不可比拟的效果。这种站得高、传得远的新技术,使电视节目实现了跨洋过海——洲际传播的目的。

  目前,地球上空有几十颗通讯卫星,由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管理。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全球通信卫星系统,总部设在美国的华盛顿,有130多个成员国。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有六颗卫星为亚洲服务,两颗在太平洋上空,四颗在印度洋上空。1987年在日本举行的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国对日本一战,就是通过太平洋卫星转播的。英国维斯新闻社向亚洲地区传送的国际新闻,则先要通过大西洋卫星,用微波传给太平洋或印度洋卫星,再由太平洋或印度洋卫星向亚洲地区转播。中国以前每天播放的国际新闻,是通过国际航班邮送维斯新闻社提供的新闻录像带,运到后经过编辑处理,在电视台播放,一般要晚三、四天,甚至一个星期。所以,观众收看到的新闻,实际上已经成了旧闻。1980年,中央电视台分别与英国维斯新闻社和美国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签订了通过卫星收录国际新闻的合同,并于当年4月1日开始,每天播出两社通过卫星传来的国际新闻,约10分钟。从此,国际上当天发生的事件,我们当天晚上就能收看到了。

  80年代是“广泛利用卫星”的10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英、法、前苏联,都相继发射了用于本国的广播通信卫星。这些卫星与地面微波干线、微波中继站组成了立体电视广播网,大大提高了电视广播的质量和速度。 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从此,结束了新疆、西藏地区不能及时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历史。

  电缆电视

  1948年岁末,圣诞节就要到了。但在美国洛杉矶市郊的居民,却因高山遮挡,收看不到电视节目,大家都为此而十分着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一个企业家做了一副非常精致的天线,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将天线架到山顶上,然后用电缆将天线与电视机连接起来,晚上他打开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非常清晰的图像。他的这一创新,立刻在当地居民中引起了轰动,大家都愿意出一点钱,把自己的电视机连接到他的天线上,于是,最简单的电缆电视就这样问世了。

  但是,当时的电缆电视只是一个小型的共同天线系统,没有放大器和分配器等相应的设施。电缆往往就挂在树叉上,钉在墙壁上,一般只能传送一个频道的节目。画面质量也不十分理想。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喜爱它,因此很快在山区和乡村发展起来。以后,随着城市高层建筑增多,电视图像的重影日益严重,共用天线工作为消除重影的有效方式,在城市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70年代,闭路电视逐渐在城市里兴盛起来。一些公司和大厂,先后在本单位设置中心演播室,利用共用天线的电缆,向职工定期播放电视录像节目。中心演播室配置有收、录、放一整套电子设备,有的还安装了高级伞状天线,能够接收卫星传送的节目信号。中心室既可以将电视台或卫星节目录存下来,加以整理编辑后,向职工播放,也可以自己制作节目播映。有的中心室还设有录像带储存库,储存了各种各样的节目,从新闻、体育、文艺,到烹调、缝纫,应有尽有,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中心室点播节目。

  由于闭路电视通过地下电缆传送节目,干扰小,图像稳定,画面清晰,因此,更大规模的闭路电视——电缆电视台(又称电缆电视服务系统)在城市里兴起,并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目前,美国已有5000多万个家庭安装了电缆电视,大约52%的美国家庭通过电缆电视观看节目。而且,电缆电视还在不断增长,大约每月增加 35万户。这样发展下去,到1990年,美国已有60%的家庭使用电缆电视系统。电缆电视在欧洲发展也很快,到1987年,欧洲的电缆电视已达到420万台,13个拥有电视台的国家中,大约 50%的家庭安装了电缆电视。

  在美国,约有6000多家电缆电视台提供各种电视服务。有的专播音乐、舞蹈片,如纳什维尔电视网,每天18小时播放音乐片、舞蹈片、游戏片和喜剧片。有的专播体育节目,如ESN电缆电视台,以播放各种体育比赛、运动员专访等体育新闻为主,每天24小时连续播放,全年播放时间累计达8700小时。有的专播新闻,如特德·特纳创办的“有线新闻电视”网,每天24小时昼夜播放,国内外很多重大新闻,也都能及时报道。1981年3月31日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的消息,就是由它第一个抢先报道的。另外,还有一个专门为儿童播放节目的“迪斯尼频道”,每天16小时播送儿童节目,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其中不少是以“迪斯尼乐园”为背景的卡通片。有形形色色的科学幻想故事,装扮成各种动物的假面戏,以及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如笼子里关着一头大象,它把鼻子伸出笼外,调皮的猩猩将大象的鼻子打上一个结,它就缩不回去了;汽车开进了河马嘴里;聪明的米老鼠制服了凶恶的黑猫,等等,很受儿童喜爱。

  当初,电缆电视的发展受地区的限制,一个城市的电缆电视台不可能将节目传送给别的城市。于是,“有线新闻电视网”的特德·特纳便着手研究用卫星传送电缆电视节目的技术。1976年12月,特纳首次使用卫星传送节目,获得成功以后,各地的有线电视台遂用卫星交流节目,从而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缆电视网。这个电缆电视网与美国三大电视网鼎足而立,在美国人民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然而这些电视系统,无一例外地都是电视台放什么,观众就看什么,不能自己选看节目。遇到不好看的节目,不是硬着头皮等待,就是把电视机关掉,多么令人遗憾啊!能不能使观众从“电视台播放什么,就看什么”,转变为“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呢?

  经过科学技术人员的努力,1980年,一种崭新的双向电缆电视研制成功。双向电缆电视有两条电缆,一条把节目送到用户家中,另一条把用户的

  “按钮控制品”连接到电视台的计算中心。观众如果对电视节目不满意,按动“回答”钮,就可以与电视台直接通话,就像互通电视电话一样。如果大多数观众都不喜欢某个节目,电视台就可以取消,改播大家喜欢看的节目。如果电视台播送教学节目,观众可以随时向电视台提问,并可立即得到回答。美国洛杉矶市有一所通讯学院,院长常利用双向电缆电视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人,一部分在洛杉矶,一部分在华盛顿,远隔千里之遥,可开起会来,有问有答,互相争辩,如同在一个会议室一样。由于双向电缆电视能够将观众的意见反馈回去,所以被人们称为“参加的电视”或“使用的电视”。

  今天,美国的双向电缆电视已经十分普及。随着光导技术和光导纤维的发明和使用,原来的金属电缆正被光缆所取代。光缆用光波传送信息,采用激光放大器,电视节目信号的损耗比金属电缆小得多,而且没有噪音干扰。另外,光缆的价格大大低于金属电缆,而传送节目的容量却大得多。1978年,加拿大建成世界上第一根光缆,能同时传送12路彩色电视和12路调频立体声节目。今天,光导纤维技术更加先进,一条光缆已能传送几百套节目。这对金属电缆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到的。

  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断言:电(光)缆电视的发展,将会超过电话机,因为电 (光)缆电视的用途比电话机大得多。预计到本世纪末,美国将有 90%以上的家庭使用电(光)缆电视。甚至有人预言,电(光)缆电视有一天将会取代整个电视广播。这话似乎有些过激,但在一些发达国家,电 (光)缆电视正在成为家庭生活中,继电灯线、电话线之后的“第三根线”,却是事实。

  立体电视

  1982年2月28日,荷兰广播公司与菲利浦公司合作,首次播出了立体电视节目。这天,大约140万荷兰人守在电视机前,兴高采烈地观看了海豚活蹦乱跳的立体镜头。屏幕上,海豚向我们游来,仿佛伸手可及,溅起的水花,像要落到观众的身上;远处蔚蓝色的海水,深入到荧屏深处,显得非常辽阔深远,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起普通电视节目,确实逼真多了。

  同年2月27日到3月8日,奥地利广播电视台也试播了立体电视节目,播映期间,在奥地利形成了一股立体电视热,商店里经销的数百万副立体电视眼镜,几天内便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很多人想买,一时却买不到,错过了看立体电视的良机。

  与此同时,前苏联列宁格勒电视台和鲍恩奇——布鲁耶维奇电子技术研究所合作,也公开试播了彩色立体电视节目,数万名列宁格勒电视观众,像过节一样,愉快地收看这个节目。

  收看这些立体电视,不需要另外安装特别的附加装置,用普通彩色电视机就可以接收,但观看的人必须佩戴一副带有粉红色和浅色滤波器的眼镜,才能看到立体画面。

  立体电视为什么能产生强烈的立体效果呢?这是因为,人的两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观看物体时,视网膜上会产生一定的视觉上的差异。这种视觉上的差异经神经传给大脑,便生出了立体的感觉。立体电视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来摄制和放映的。

  目前,摄制立体电视,通常采用滤色镜方式和红色延迟方式。

  滤色镜方式借用立体电影的方法。摄制时,须将立体摄像机的两个镜头调到人眼的距离,并分别加上红色和绿色的滤波镜,拍摄出稍有差异的两组图像,然后将两组图像叠合复制,组成一个讯号发射出去。接收时,电视机展现的是红、绿颜色的双重影像。观众佩戴红、绿两色的眼镜观看,一只眼睛看到红色的图像,另一只眼睛看到绿色图像。大脑将两眼看到的图像合而为一,画面恢复正常,人们看到的就是立体图像了。

  红色延迟方式对摄像、信号处理没有特殊要求。电视台无需播放立体图像讯号。立体成像的奥秘在电视机内部。在普通彩电的解码电路后面,另装一个小巧的特别的附加装置,它能将红色信号延迟800毫微妙,从而在荧屏上形成一个绿色图像,和一个延迟了的红色图像,两个图像重叠后稍稍分开。观看时,戴上红、绿色特制滤色境,就能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日等国最近已开发不戴红、绿眼镜就能观看的彩色立体电视机。它的立体画面是通过电视机自身调节形成的。这种电视机的前面有一个扁平的成像器,对电视台播放的普通节目,它能自动调节,形成立体感很强的画面。

  此外,另一种更先进的立体电视——全息电视,也正在研制中。

  全息摄像能够拍摄出一个物体的全部信息。一座塑像的全息照片,在激光的照射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正面,可以看到它的侧面,甚至被它遮住的东西,换一个角度也能看到。因此,观看全息照片,犹如面对一座真实的塑像,能产生以假乱真的立体感觉。

  更神奇的是,全息摄影的照片,撕碎后,每一小块碎片都能反映出一幅完整的图像,被人们称为“永远撕不碎的照片”。就像镜子一样,每一块碎片都能照出人的完整形象。其优越性是其他拍摄方法无法与之相比的。

  用这种方法拍出的全息电视,四面八方都是全息信号和全息影像,剧中人仿佛走出了荧屏,站在我们面前;观众则宛如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内,与剧情息息相通,情景相融,将感情深化在全息的景色之中。

  录进“唱片”的电视

  前几年,美国发射了一个外行星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它的任务是飞离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在银河系浩渺的空间旅游,探测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和生命。“旅行者一号”的太空舱里,携带了一套特殊的“唱片”。这套“唱片”录制的不是歌曲,而是地球的风光景物,60种语言的问候,兽吼禽鸣,风声雨音,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唱片”是用铜做的,密封在一个铝盒里,在宇宙空间能保存10亿年以上。现在,“旅行者一号”正在茫茫无垠的银河系里漫游,科学家们希望这个探测器有朝一日会被另一个世界的智慧生物发现。那时,通过这套“唱片”的介绍,人类将会找到青冥深处的知音。

  实际上,这套“唱片”是一种新颖别致的收看工具,不仅能放出声音,还能放出彩色图像,因外貌跟普通唱片差不多,人们叫它电视唱片。

  电视唱片最初出现在美国。1978年,美国阿特兰达市首次出售能向彩电输送图像和音响的光学电视唱片。这种唱片上面有人眼无法分辨的细密沟纹,大约一英寸内就有1.2万条,比普通唱片的沟纹多得多。一条普通唱片的沟纹,几乎可以容纳40条电视唱片上的沟纹。电视节目的图像和声音就录制在这些沟纹里。每一面可以播放30~40分钟,一部电影故事片,只要一、二张电视唱片就录制下来了。

  播放时,把电视唱片放在电视唱片放像机的圆盘上,随着圆盘的转动,激光唱头发射出激光束,像一根极细的针,射到电视唱片上,从沟纹里拾取图像和声音的信息,把它们变成相应的电信号,用馈线送入电视机天线插口,并在电视屏幕上还原出图像和声音来。

  电视唱片的图像非常清晰,可以与16毫米影片媲美,这一点是一般电视机、录像机望尘莫及的。电视唱片还可以进行静像、快动作、慢动作、倒动作等特技放像。如果你看厌了某一部分,可以跳过这一部分继续往下看,也可以随时停住某一画面,慢慢欣赏。

  有趣的是,电视唱片制成模板后,可以采用制作普通唱片的工艺和技术,用乙烯片成批地加工复制,成本低,价格便宜。乙烯片十分轻便,易于携带,还能像书刊、杂志一样卷起来,邮寄发行。所以很受人们的欢迎。1978年在美国阿特兰达市问世后,很快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大洋洲流行开来。

  由于电视唱片的容量很大,一张电视唱片可以储存一份杂志40年的总期刊,因此常用作重要科学著作的附件配套发行。科学家计划写一本书时,事先用电视唱片把实验情况录存下来,出版社印书的同时,将电视唱片成批地加工复制,附在每本书里,一起卖给读者,读者一边看书,研究文字材料,一边还可以在电视上观看实验情况,这样就能够大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随着电脑技术的日益发展,近两年,美国科学家将电视唱片和电脑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非常有趣的“电视同地图”和“电视旅行”。这种新的放映系统用一个拇指大小的电脑,把电视唱片以外的图像储存备用,一般可储上54000张不同的画面,供人们选择观看。

  “电视地图”一般安装在汽车的表板上,驾驶员迷路的时候,只要按下按钮,“电视地图”即能显示出汽车所在的位置,同时发出声音,向他宣布:

  “朋友,你正向着××大街驶出……”这样,你就知道前进的方向了。“电视地图”的下方还装有一根小小的控制杆,上面标有“左”、“右”、“前进”等符号,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打算向右拐,去参观公园,就把控制杆扳到“右”的位置,屏幕上便会出现右侧的街道、商店和公园的位置,十分准确。有了“电视地图”,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永远也不会迷路。

  将“电视地图”和“电视旅行”安装在家里,能使那些喜欢旅游的老年人和小朋友,躺在床上享受“卧游”之乐。如你想到夏威夷去参观海岛风光,只要操纵“电视地图”下方的控制杆,电视便会带你去作环岛旅行。你手里握着控制杆,眼睛看着屏幕上的画面,像在室内学习驾驶一样,扳到“左”,左边出现一片椰林,扳到“右”,右边出现铺着白沙的海滩,游艇在海边驶过,……这一切使你身临其境,犹如真的到了夏威夷,在岛上旅游一样。如果在夏威夷玩腻了,想换一个地方,比如去伦敦吧,只需移动控制杆,就可以立即见到伦敦,沿着大街漫游,一会儿路过白金汉宫,一会儿穿过海德公园,走进大英博物馆,欣赏到伦敦的市容和名胜古迹。

  卫星直播

  1984年1月,日本广播协会成功地发射了世界第一颗“电视直插卫星”:百合二A。这颗卫星位于 36000公里高的轨道上,与地球同步运行。卫星上有五个电视频道,可同时传送两路彩色电视信号。百合二A卫星装有功率较大的转发器。转发器通过卫星天线接收地面信号,经放大、变频后,再由天线发射到地面。与普通通信卫星不同的是,它发射的电视信号,不须经过地面卫星站中转,而是直接传送给每个家庭的电视接收机。用户只要在电视机外接一个小型抛物面天线,就可以从这颗卫星上直接收看节目。因此,它比普通通信卫星要优越得多。

  百合二A号直播卫星由于减少了多次中转增幅等手段,使它传送的图像扫描线大大提高,可达1025条,比卫星地面站转发的扫描线高出近一倍。所以,它发射出来的图像质量很高。加之百合二A卫星位置高,信号居高临下传播,差不多垂直到达地面,不会受高山和高层建筑的反射波影响,图像绝对不会出现重影。地面不论哪个地方,收到的图像都一样清晰、稳定。

  百合二A卫星不受高山江河湖海的限制,解决了日本边远地区收看电视的问题,为实现日本广播电视协会快速发展电视业的宏伟计划,迈出了一大步。

  日本广播电视协会拥有7000多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垄断了日本90%以上的观众。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富有、形式最多样化的公共广播电视网。尽管如此,日本仍然有40多万家庭收看不到它的电视节目。这些观众分布在日本各列岛及沿海山区,发射天线覆盖不了这些地方。为此,日本广播协会试图增加电视台,架高发射和接收天线,设立数目众多的差转台,建立一个庞大的微波传输网络,以便让这些地区的居民能够收看到它的节目。但是,由于信号传输受高山、河海的限制,信号分配环节多,图像质量下降,观众很不满意。因此,日本广播协会下决心发射电视直播卫星,以求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百合二A卫星的发射成功,使日本走在美国的前面,成为世上第一个实现用卫星直播电视的国家。百合二A可以迅速传播世界上的最新消息,预示日本向信息化社会又迈进了一步。目前,日本正在加速研制高灵敏度小型抛物面天线,以尽快普及家庭直接收看卫星电视节目。

  继日本之后,1986年,美国也发射了一颗“电视直播卫星”。本来,美国搞电视直播卫星的技术领先于日本。美国曾计划1985年发射这种卫星,后来又推迟到1986年。因此,日本发射百合二A,比美国提早了两年。但是,百合二A的主体是委托美国安装的,属于日本的技术和零件只占这颗卫星的1/3。现在,美国已有 9颗电视直播卫星在空间运行,由美国无线电公司、西联公司和通用通信卫星公司合股经营,主要向电视台、电缆电视系统发送节目。和日本一样,家庭直接收看卫星节目的不多,尚未普及。

  随着天线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日本已经研制出直径20厘米的小型抛物面天线,可以用它直接收看卫星直播电视节目。不久的将来,卫星直播电视节目将普及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只要在36000公里高空,有三颗地球同步卫星,就可以覆盖地球上主要的陆地,完成全球通信的任务。那时,所有的地面台、站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需在屋顶上安装一个小型抛物面天线,就能收看到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慢扫描电视

  1958年,美国两个不知名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出了慢扫描电视的设想,经过10多年的努力,慢扫描电视于1972年正式研制成功,并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甚至有人预言,它最终将引起电视传播技术的一场新革命。

  为什么慢扫描电视会引起人们如此强烈的反响呢?

  我们知道,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传送电视节目,使用的都是微波。微波只能直线传播,而且能够穿透电离层,不能像短波一样通过电离层的多次反射作长距离传送。因此,电视节目的传送要受到距离的严格限制。即使电视台的天线高达几百米,其覆盖距离也只有几十至几百公里。要想接收国内邻近省、市和国外的电视节目,必须通过微波中继接力传送或广播通信卫星的中继传输,否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与普通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相比,慢扫描电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电视新技术。这种电视的扫描时间比普通的广播电视慢。普通广播电视每秒钟扫25帧图像,而慢扫描电视却要8秒钟才能扫完1帧图像,其速度相差200倍之多。扫描速度降低使电视微波信号变成了短波信号,因而可以像短波无线电广播一样,利用电离层的多次反射,达到超视距传送电视信息的目的。慢扫描电视的发射功率小,但却能通过电离层的反射,把电视节目信号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受到无线电业余爱好者的喜爱。它可以在浩渺的太空中寻觅知音,使天各一方的人,通过慢扫描电视系统,从相识到结下深厚的友谊。

  由于慢扫描电视采用短波波段传送电视信号,图像显示时,比微波传送的图像清晰度差一些。因此慢扫描电视比较适合于传送像幻灯片那样的静止画面,和动作不太快的图像。尽管如此,慢扫描电视仍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特别是当暴风雨、地震、火山爆发、山崩等特大自然灾害突然发生时,慢扫描电视能超视距传送受灾情形和救援信息,使有关部门及时了解灾情大小,以便组织人员,前来救助。现在,美国、日本、英国、挪威等许多国家的航海救助协会,都是利用慢扫描电视,经常和渔轮、客轮,以及运输船队保持联系,随时交换航海情况,一旦出现险情,即可迅速前往救援。

  慢扫描电视还被广泛应用来传送航天电视新闻。1987年10月,在前苏联宇宙航空站上,一只进行科学试验的小猴子“美美”,挣脱了脖子上的绳索,在飞行舱里东摸一下,西按一下,大出风头。我们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

  “美美”大闹“天宫”的情景,就是通过慢扫描电视从遥远的太空发回地球来的。

  美国对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以及土星进行科学考察的宇宙无人探测器上,都装有一种慢扫描电视摄像管。它能将拍摄到的电视图像,以实时和非实时两种方式传送到地球。美国探测月球的宇宙无人探测器“徘徊者”号和“勘探者”号,采用实时方式传送月球视频信号。宇宙舱内没有电视信号储存设备,它们一边拍摄,一边及时向地球传送。负责接收信号的是美国“深空电视网”,它将从月球发回的视频信号录制在胶卷和磁带上。胶卷上的图像经冲洗后,成了一张张照片,供科学家长期研究。磁带上的电视信号,经加工处理,即可在电视台播放,让人们欣赏活生生的电视图像。“徘徊者”和“勘探者”传送回来的月球照片和图像,比地球上用天文望远镜拍摄的照片要清晰2000倍。

  如果探测的太空星体离地球较远,则采用非实时的传送方式。如美国探测火星的“水手”号宇宙探测器,是先将火星的视频信号录存在磁带上,然后在一定的时间间隔里,将电视信号送给地球。它传送信号使用脉码调制。每张照片译成40000个像素,每个像素由六位数电码组成,它们代表着每个像素的黑白亮度,如“111111”信号代表全黑,“000000”信号代表全白。地面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可立即还原出清晰的电视图像。

  随着太空电视信号传送技术的发展,每个像素的编码从六位增加到八位、九位,每帧图像的扫描线也大大增加,提高到1056条,图像清晰度也因此有了很大提高。如此大量的信息数据,不可能再采用“实时”的方式传送,原来的磁带录像系统也不能胜任。因此,科学家们在航天器上安装了更先进的慢扫描数字电脑记录器。太空电视信号先录制和储存在数字电脑记录器上,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逐渐将它们传送回地球。

  继慢扫描电视出现后,美国和日本的无线电爱好者又发明了中扫描电视。中扫描电视是介于慢扫描电视和普通广播电视之间的电视技术,但同样是利用短波波段来实现电视节目信号的超视距传送。中扫描电视适当增加了图像的扫描速度,通常每秒扫描2至10帧图像,比慢扫描电视提高16至80倍,而比普通广播电视慢10至20倍。这样,中扫描电视不仅实现了超视距传送电视节目信号的目的,而且接收到的图像也比较清晰。美国、日本的中扫描电视爱好者,已经研制成功可与普通电视图像相媲美的中扫描电视系统。如果用中扫描电视系统发射电视节目,只要建立电视发射台就行了,它无须经过微波中继站的接力传送,也无须借助于广播通信卫星转播。它像短波无线电一样,通过电离层的反射就能传遍全世界。因此,不论是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电视节目,还是日本的、澳大利亚的电视节目,只要打开电视机,就能收看到,就像学习英语的人,打开收音机就能收听到美国之音的英语900句一样。

  慢扫描电视和中扫描电视为无线电通信增加了新的途径。它们犹如两枝艳丽的鲜花,把已被“色、声、画”环抱着的电视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形形色色的电视机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作为电视信息终端设备的电视机,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更加新型多样、功能齐全的新品种不断生产出来,使电视机这个大家族更加兴旺发达,儿孙满堂。那么,让我们对电视机大家庭的“子孙”作一番巡礼吧。

  手控电视机在电视机内加装超声波或红外线遥控单元,观众就可在远离电视机30英尺处进行遥控。操纵者只要用手控制遥控盒上的按钮,就可以开关电视机,选择频道,调节图像和音量大小。这对卧床休息的病人尤其方便适用。我国深圳华利电子公司生产的双声道、遥控式单枪三束彩色电视机,具有80年代初期的先进水平。它使用红外线遥控及微处理技术,安有存储记忆装置,可在30英尺内操纵开关,自动换台,调节音响、色彩、亮度和对比度。机内有中央处理,可以记忆调试好30多个电视频道的信号和图像。

  会听话的电视机 随着近年来声控装置技术——80年代最新尖端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一种与电视技术相适应的声音识别器应运而生。只要将预先编排好的声控密码存入电视机的输入电路,电视机就能听懂人的讲话声音。目前,日本最新声控电视机已能听懂30多个指令。声音指令一般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话筒发出。使用电视机时,操作人员只需对着话筒呼喊“打开电视机”、

  “更换频道”、“调整亮度”、“改变对比度”、“声音大点”等,电视机就能作相应的动作,按我们的需要,自动调动到最佳状态。声控系统辨别指令的时间只需1.8秒,电视机在0.5秒内即产生反应。如果电视机一时辨别不清操纵者发出的口令,它还可以说“请你重复一遍”,这样就可以保证它的动作准确无误。

  声控电视机在日本已有多家公司生产。日本夏普公司最近研制的声控双屏幕彩色电视机,能识别三个人的声音指令,它不仅能调整控制主屏幕与子屏幕的图像,还能对子屏幕的图像作静态处理,即让某一图像暂时静止不动,以便我们细细地欣赏。

  眼控电视机美国试制成功一种可以用眼睛来指挥的电视机。这种电视机内装有通过人眼眨动来操纵的电子计算机,当需要开关电视机时,观众用眼睛朝电视机的附属计算机眨动一下,计算机就能指挥电视机按观众的意愿办事,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预选电视机美国的两位工程师研制成功了一种小巧玲珑的程序控制装置,按动这种微型记忆装置的键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预先将下周要看的节目频道、日期和时间按顺序输入进去。将这种程序控制装置和普通电视机的天线引入线联结在一起,电视机就会按照你事先编排的程序自动接收信号,开启电视机,播放节目。它是通过微型电子计算器进行信号存储、处理而实现自动操作的。

  如果你想改变电视节目的播放程序,只需要借助一把特制的“钥匙”,插入这个装置内,然后再按动键盘,编制新的节目播放程序就行了。

  这种预选装置可以避开你不想看的广告及不宜小孩看的节目。到时,屏幕上将是一片空白。

  多屏幕电视机我们看电视时,常不断地调换频道,以便选出最喜爱看的节目。最近,日本研制成有9个屏幕的电视机,当中一幅主屏幕为26英寸彩色画面,四周八幅副屏幕为6英寸黑白画面。这种电视机可以同时出现9个不同频道的节目,当观众选中副屏幕中某一频道的节目后,可以通过频道转换开关将其转换到主屏幕上。主屏幕的画面伴音由机内扬声器输出,副屏幕的画面伴音用耳机选择收听。这样,就不用调换频道,也能选出中意的节目了。

  美国研制的三个屏幕的电视机,主屏幕为19英寸彩色画面,右侧有两副5英寸黑白屏幕,能同时收看3套电视节目。同时,两只小屏幕中的任何一只还可用作家庭防盗监视器,使主人在愉快地观看电视时感到十分安全。

  彩色复印电视机 小朋友在欣赏电视节目时,可能幻想过采用一种装置,把节目中自己最喜爱的画面复印下来。现在,这种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推出了一种划时代的新产品——彩色复印电视。只要按动复印键,屏幕下方一只狭长口内,便会吐出一张张30厘米见方的纸片,上面印着和刚才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彩色画面,你可以从这里收集到风景如画的山水照片,体育比赛的精彩场面,或少年广播文工团演出的妙趣横生的剧照。

  那么,复印装置是怎样将屏幕上的画面印下来的呢?当我们按下复印键时,复印装置能将电波发送的彩色信号转换成超音波振动,从而引起装置内的喷射口产生相应的振动。喷射口直径为2至10微米,里面装有青、红、黄、黑四种颜色的微粒子墨水。振动时喷射口能向每分钟900转的卷纸筒纸面喷射微粒子墨水,屏幕上的彩色画面便十分逼真地印在纸上了。复印装置也可装配在普通电视机上,只要在屏幕下开一条狭长的口子,再增添相应的配套设备,即可应用,印下你最喜爱的图片。

  伺服电视机 日本东芝电气公司研制出了一种能说话的电视机。它的讲话内容由人事先输入录制,并由各种传感器自动进行控制。当你收看电视节目时,室外刮风了,电视机能感到天气在发生变化,于关切地插话道:“请外出时加件衣服,小心着凉!”当你离电视机太近,被电视机附带的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出来,电视机会发出爱护的语调:“请你坐远一点,请你保护视力!”发音量过大时,电视机会用稍带责备的口吻劝告:“为邻居着想,请你调低音量!”在观众离开,无人观看时,电视机会自言自语地说:“你走啦!我的声音和图像也要消失了!”而当一天的电视节目结束时,电视机会发出轻柔的“再见!愿你一夜得到安宁”的祝福,然后自动关机。伺服电视机这种关怀温柔的语调,竭诚服务的精神,将给你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家用投影电视机 这是一种能把小屏幕上的图像通过投影镜头投射到银幕上的一种电视机。它具有屏幕大、亮度高等优点,很受观众欢迎。目前,投影电视机的使用已由企业向家庭发展。日本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投影电视机,家用的几乎占了一半左右。近年来,我国的投影电视发展很快,也在向家庭使用方面发展。

  特大屏幕电视机 日本松下电气公司研制成一种特大屏幕电视机,它的屏幕高6.3米,长8.4米,是普通电视机的440倍。这种电视机不用传统的显像管显像,而是用为数众多的灯泡来产生各种图像。灯泡之间的距离很小,它组成的影像点的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38个,比传统显像管成像点的密度提高了一倍,所以它映出的人物形象、文字及图像资料十分清晰、明亮,即使在阳光下,80米以内都可以看得非常真切。这种大屏幕电视1982年安装在日本大阪一个垒球场上,供比赛使用。

  无独有偶,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洛杉矶的露天大型运动场上,也安置了一个特大屏幕电视机,其规格是50英尺×70英尺。这个电视机的荧光屏幕由电子计算机系统直接操纵,将电视信号转换为一种相应的形式,以若干个阵列的每只2瓦特的光电管为成像点,把图像清晰地显示出来。这可能要算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了。

  超小型电视机 前两年,日本东芝公司研制成功一种手持式黑白液晶显示电视机,其体积仅为17×8×1.6厘米,屏幕对角线尺寸为2英寸,重6两,耗电1瓦。它采用220×240个像素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外部电路减少了一半,而图像却十分清晰稳定,音响也较优美动听。这种电视机同英国一家公司制造的袖珍收音、电视两用机相仿,都可以直接放进衣服口袋,外出使用十分方便。此外还有4.5英寸、3英寸的袖珍彩色电视机。随着液晶显示技术和集成电路的发展,日本最近研制出了只有手表那样大小的彩色电视机。它使用微型电池作电源,能收看两个频道的彩色电视节目,戴上耳塞,还可以清晰地听到画面伴音。

  挂在墙上的电视机为了取代笨重的玻璃显像管,日本研制成一种固体显示屏的电视机。它的显像管是平面型,厚0.6厘米,长41厘米,宽29厘米,其形状像一个精致的镜框,可以悬挂在墙上观看,既美观,又不占房子的空间。这种崭新的技术,主要是由一块玻璃板代替从前的显像管和各项零件,以氙气放射出的紫外线通过红、绿、蓝色荧光物组合显示图像。不过,这种电视机在今后十年内还不能商品化。

  人体热电视机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几个国家成功地研制出利用人体热供电的小型彩色电视机。这种电视机采用硅固体线路,屏幕图像由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构成。在任何无电的地方,它都能有效地使用。

  验尸用的电视机 为了辨认只留下骨骸的死者的身份,澳大利亚阿德莱医科大学口腔科和州警察厅联合研制出一种使用X光验尸的专用电视机,使用时,将头盖骨与死者生前的照片分别录进视频信号磁带,电视机屏幕上就会出现两种影子的重叠,如果牙齿与头的轮廓同死者生前的照片恰巧吻合,就可以验证生前的照片就是死者本人,反之则不是。有了这种电视机,警察破案,辨识无名死者的身份就有了可靠的帮手,所以很受警方欢迎。

  电视静像装置当你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精彩的场面一闪而过时,你一定会想,要是能让精彩场面“暂停”下来,慢慢欣赏,该多好啊。今天,使用电视静像技术,已能实现这个愿望了。日本研制成功一种彩色电视静像装置,观众揿一下这个装置的按钮,屏幕上就可以出现你想看的静止的画面,看完后再揿一次按钮,又出现连续画面。如果再配上微型计算机,还可以实现自动开关,转换频道,使图像速度加快,或使图像速度减慢等功能。电视静像技术在文艺、体育、教学诸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智能电视机 电视机诞生半个世纪以来,除了从黑白发展到彩色以外,电视机的变化并不大。可是,由于它内部的元件逐步被数字集成电路所取代,电视机也将逐渐变为电脑家族的成员,并使用与电脑同样数字化的语言。

  与传统的电视接收机相比,数字比电视接收机有许多优点:在信号处理上具有较高的传真度,并能产生若干新的功能。例如,它可以让球迷们同时收看两场足球赛;可以放慢镜头来展示球星们的高超技巧;还可以使某一幅画面“停住”不动,以供观众欣赏。另一些集成电路块则能清除讨厌的重影;而且借助于电脑的反馈功能,电视机长期使用后,它的图像质量仍和新的时候一样清晰。

  1985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已将七种用于电视机的数字集成电路投放市场。这些电路不仅能取代电视机的400个模拟元件,使电视机的内部构件大大缩小简化,而且能在不增大电视频带宽度的情况下,显著提高电视图像的质量。日本广播协会 (NHK)曾做过一个试验,只要使用一种称为“行存贮”的集成电路,就可以使图像质量改进100%,可以与电影的画面媲美。

  电脑化的电视机,还可以用立体声伴音(三声道)。一般说来,电视机的音响质量是仅次于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而数字集成电路有助于电视机具备高质量的立体音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已批准一家电视台用立体声播送节目,估计过不了几年就可以普遍采用。由于立体声系统有三个声道,因此可利用第三声道来传送多种信号,如用第二种语言播送电视节目等。

  毫无疑问,明天的电视机将是有智能的,它有可能成为家庭的指挥和控制中心。电视机还有取代电话和电脑功能的可能性,或者使电话和电脑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智能数字系统,帮助家庭购物、订票、存款、结帐……等等,减轻我们的家务劳动。

  荧屏杂志

  1978年,伦敦和巴黎新创办了一种杂志,这种杂志不印在纸上,也不用邮递员发送,而是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它利用现有的电视发射设备,外加解码器和控制键盘,播出文字和静止图像。这种杂志根据用户的订购,可以将1000页的内容一页一页地显示在荧屏上。杂志的内容很丰富,有新闻提要、体育比赛结果、市场信息,也有影、剧院节目单、飞机时刻表和天气预报,样样俱全,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大量有益的信息和知识。此外还可以根据文献和新书订购单,向荧屏杂志社订购新书。

  那么,怎样阅读这种荧屏杂志呢?

  首先,读者必须具备一个和袖珍计算器一样大小的页码器,上面的每一个页码都代表一个固定的内容,如第一页代表最新新闻,按一下“1”,屏幕上就显示出当天当时的新闻。如按代表文娱节目的页码“2”,便可查阅当天各家影剧院上演的节目。

  如果你想读拳王阿里和田径明星刘易斯的训练生活,不知道该按哪个页码,怎么办呢?你得打开杂志的索引,索引上标明的页码是“11”,你按页码器上的“ 11”,你需要的内容就会立即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同样,如果你想知道明天的天气预报,按一下代表天气预报的页码,一张彩色天气预报图就显现在屏幕上。如果天气预报明天天晴,你想看一场足球赛,那就拨动体育节目的页码“9”,本周各项体育比赛的预告表,便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1982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期间,英国广播公司将比赛结果和体育报道直接输入电视中心的电脑里,并且顺利地在电视杂志节目播出。读者想了解奥运会比赛情况,谁得多少金牌,只须按一下有关页码,屏幕上就现出比赛的情况,一目了然,比阅读报纸或杂志方便得多,而且报道的都是最新消息,所以特别受读者喜爱。

  这种电视杂志发展很快,在英国,每个月大约增加 15000户。在人们生活中,电视杂志将大大代替普通报纸和杂志的作用。现在,这种杂志扩大订阅页数,多的可达10000多页。各种图书资料也可以通过电视杂志输送到读者家里。甚至不到图书馆,读者坐在家里,就可以从电视屏幕上阅读大百科全书。

  1980年,美国科学家将电视唱片和微型电脑结合,制成了另一种更新颖别致的电视杂志和书籍。这种杂志和书籍的内容全部录在电视唱片上。由于电视唱片可以成批生产,又可以像书报一样卷起来邮寄发行,所以,读者可像订杂志一样地订阅,也可以在经营电视唱片的特别书店里选购。阅读时,将唱片放在电视唱机上,拨动开关,内容便在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

  1984年,澳大利亚生产出一种名叫“先驱者”的电视唱机。这种唱机内部装有微型电脑,它通过事先编排好的电脑程序,自动控制唱片上文字和图像的播映顺序。将这种设备用于电视教学时,教师按编排好的程序,拨动按钮,就可以控制教材内容的播放次序,既不会提前,也不会延迟。这种电视唱机还有自动“寻像”和“停像”的功能,教师需要某一段文字或图像,给电脑一个指令,它就能自动“寻”出所要的内容,并固定在屏幕上,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听老师讲解,跟坐在教室里听课一样,教学效果非常好。

  用电视唱机进行电视教学,学生的教材变成了电视唱片,而不再是课本。各类课本都可由电视唱片代替,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也由事先存入电脑的教学节目来进行,学生学习的情况随时在电脑终端显示出来。当需要教授新知识时,遥控的电脑会自动打开电视唱机和彩色电视机,显示出各种画面、图表和注解文字。然后,学生可对电脑终端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解答直接输入电脑,电脑终端技事先编排好的改正性指令判定正误,并显示在屏幕上。

  电视唱机内部的微电脑还可以和外边的电脑中心连结起来,以便得到最新的信息和指导。当不需要外部信息的时候,学生使用的终端会自动中断和电脑中心的联系,以减少电传费用。这时,学生可以通过终端的微电脑和电视唱片自己进行学习。电视唱片上的课程学习完了,学生又可以重新和外部电脑中心联系,在显示终端上进行自我测验,再由电脑“老师”给予评判,记分。

  显示终端是电视文字传输系统的重要部分。加拿大制造的一种叫“特立冬”的终端显示系统,可以按照学生的要求,把数字、字母、图表和复杂的图形,像绘画一样“绘”在屏幕上。这种显示终端,使电视传输系统更像一本应有尽有的“电子杂志”。1984年,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安大略教育传播中心用它来进行电视教育,传播知识文化,十分方便理想。

  目前,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一种更先进的新型光学电视唱机和微电脑已经进入家庭,青年人通过它进行自学,家长们则用它来辅导孩子的功课。这种新的电视教学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未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电视诊病

  目前,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高级医院里,已开始采用电视装置监视病人的病情。医生和护士通过电视,可以昼夜对病人进行观察,却不会打扰病人的休息。这种电视装置也出现在一些家庭病床上,医生通过电视给自己的病人看病,而不必像以前一样乘车出诊。医生还可以通过电视电话,嘱咐病人的亲属按时喂药、打针。1981年,英国伦敦医院的医生,通过电视和通讯卫星的帮助,给加拿大一个偏僻村庄的村民看了病。高明的医生询问了病人的情况,查看了病情,并作出诊断,开了药方,将电视看病的范围,由一家医院,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扩大到了万里之遥。这种通过卫星进行

  “遥感式急救”的方式,对于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是非常及时而有效的。

  对病人内部脏器的毛病,也可以通过电视来诊视。1987年,日本研制出一种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微型录像机,可以放入人体内,例如放入病人胃中,对病变或癌症进行录像,由光导纤维传递图像信息,显示在电视屏幕上。图像十分清晰,纤毫毕现。医生诊断后,便可判断病情,对症下药。

  如何帮助盲人避开障碍,安全行走,是科学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1982年,美国科学家研制成了一种为盲人引路的“电子拐杖”,给盲人带来了福音。这种“拐杖”实际上是由轻便电视机与一个小型计算机组成的探路装置。盲人行走时,将电视机掮在肩上,屏幕对着正前方,计算机揣在口袋里。道路前面的障碍显示在屏幕上,计算器便根据屏幕上的影像,计算出障碍物的大小、方位、距离,然后发出信号,传递给盲人腰带上的脉搏触器。盲人根据脉搏触器的刺激信号,就能感觉出障碍物的大小和方位,及自己和障碍物的距离,从而判断出自己行走到了何处,并及时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行。

  在日本有近两万的聋人。他们通常是对着镜子学说话,以便检查口形和舌头的位置是否正确。这是一件既费时间,又很麻烦的事情。1982年,日本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教发音的电视装置,它可以帮助聋孩子正确发音。电视屏幕上有一条聋孩子发音强度的波状线,也有一条正常人发音的波状线。聋孩子学习发音时,只要使自己的发音线和正常人的发音曲线相重合,便可以达到正确发音的目的。使用这种电视装置,聋孩子可以离开老师,独立地学习讲话。

  此外,电视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有广泛应用。美国和日本是电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电视几乎无处不在。炼钢厂用电视观察高炉的炉温和炼钢过程,核研究所用电视操纵加速器运转;铁路部门用电视监视列车运行情况;银行用电视装置防盗;超级市场用电视监视销售经营情况;而工厂老板则用电视监视职工的工作……电视也广泛用于体育比赛场地,显示比赛分数和比赛情况。

  现在,不仅银行安装了防盗电视,一些旅馆也开始安装防盗电视。例如,美国纽约市的“阿美利加”饭店的客房中都装有电视报警系统。住宿的旅客开门进入房间后,必须首先走到一架电视机前,将与钥匙连在一起的一张卡片插入电视机的一道窄缝中,然后才可以去干自己的事。如果不这样做,只过20秒钟,门房和房间里便会响起警报讯号。电视警报系统和计算机相连,如果插入电视机的卡片不是房客的卡片,计算机能够自动识别并报警。所以,小偷要做假蒙混就难办多了。据统计,安装电视警报系统后,房客被盗的案件减少了一半。此外,客房里的那部电视机,还照样可以看电视。

  电视还可以用作家庭安全防盗监视器。美国芝加哥生产的遥控电视机,平时可以看电视,当有人按门铃时,主人按一下电钮,便可从荧光屏上看清来人的面目。如感到来者居心叵测,主人就可以拒绝开门。这样可以防止坏人作案,加强家庭安全,所以深受用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