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
1957年5月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砖瓦厂第二生产队的建筑工地上,在地下挖出两柄铜剑、三面铜镜和64枚半两钱和其他一些西汉初年文物,经调查判定,该处是一座汉代墓葬。就在铜镜正面发现有布纹,并有残布数片,布下有类似丝质纤维作成的纸,纸上也有明显布纹。这些残纸片,长宽不足10厘米,但仍能看出它的颜色泛黄,质地细薄匀称,并含有丝质的纤维,其制作技术相当成熟,因此,似可说明远在西汉以前,我国已发明纸了。
以后,有关科技人员,将出土的纸片作了分析化验,结果证明它不是丝纸,而是麻类的植物纤维纸,又经过一系列研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灞桥纸。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灞桥纸是珍贵的文物,在科学上有重大的价值。据史书记载,东汉蔡伦于公元105年首次用树皮、麻头、破布及鱼网作为纸的原料,似乎在此以前不曾有植物原料纸。灞桥纸却具有我国早期麻纸的原始结构要素,要比蔡伦发明纸的时间提早多了。
现存唯一完整的战国铜人像
1964年12月,河北省易县武阳台乡高陌村第一生产组社员在村东的燕下都遗址内,发现一件铜人像保存完好,全身布满一层浅绿色薄绣,身高25.8厘米,通宽13.05厘米,前后通宽11.9厘米,重4.9千克。铜人面部丰满,修目阔鼻,口角向上,颜面微扬,颧骨较高。前额上发分左右向后梳,发纹尚清晰可辨。头顶一巾,前窄后宽垂于脑后,自头顶以带压住系于颏下,有红色八字形带结。人身直立,两臂前伸拱持一筒状物。最有研究价值的是铜人的服饰。身着右衽尖领窄袖长袍,下垂至地面而不见足部,衣纹生动自然。后领口作方形,后颈及背上袒露于外,衣领、衣边均涂朱色,身围腰带也作朱红,腰带间有长条形圆头带钩连接腰带两端。根据造型,可知这件铜人像,不是作为随葬品墓俑之类,而是实用器物上的一种构件。铜人手持的筒状物,可能是用来插入物件的。
与铜人像共出的有一些灰陶片,据考古人员观察分析,推断铜人像是战国中期的文物。从人像的衣着上,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到目前为止,这件战国铜人像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完整的一件。
最大的古代窖藏粮仓
根据史书记载,隋朝为了储存由全国各地运到东都洛阳的大批粮食,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在宫城东北建含嘉仓城。到了唐代,又对含嘉仓不断修筑、扩大,成为当时大型官仓之一。
1971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对含嘉仓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地点在紧靠今洛阳老城区的北侧,全城北墙与洛阳隋、唐故城的北墙正相吻合,城内粮窖分布相当密集,东西排列成行,行距一般为6~8米,部分行距仅3米左右。窖与窖的间距一般为3~5米。窖都作口大底小的圆缸形。现存窖口直径最大的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口径8米左右,深6米左右。在仓城中部发现的一个粮窖 (编号为窖160),还存留着当时储藏的谷子。
粮窖的形制结构十分科学,既能防潮,防鼠患,又能防盗,防火。大体是先从地面向下挖一土窖,夯实,再用火烧烤。窖壁下部呈黑红色,相当坚硬。然后铺一层用红烧土碎块和黑灰等拌成的混合物,作为防潮层。在防潮层上再铺一层木板层或木板和草的重叠混合层。以窖50为例,所铺木板厚2厘米多,为乳白色。在木板上又铺一层席子。从窖底到窖口,窖壁都围上壁板。壁板横行排列,直接镶砌在窖壁上。板的一端平齐,另一端削成尖状,或两端均削成尖状,相互穿插交错,拼在一起。壁板一般长0.7~3米,中宽0.05~0.4米,厚2厘米左右。根据窖160现还堆积着较高的谷子(已炭化)来看,壁板是随储粮增加逐步往高处镶砌的。粮窖顶部结构,是先用木板搭成由中心向周围撑开的木架,架上平铺一层席,席上再用草束 (草束中有木棍)聚成圆锥形草顶。为了坚固或密封,在草顶上又涂一层很厚的混合泥。至于窖顶的外形和具体建筑情况,目前还不清楚。考古工作者按照窖160内现存谷子的总储量推算,当年这个窖能储放粮食约50万斤。
含嘉仓大部分窖内发现了砖刻铭文,记载窖穴的位置、编号、储粮来源、品种、数量、入窖年月以及管理人员的姓名和官职等。估计是粮食进窖一次,就砖刻一次,作为登记备查。含嘉仓的储粮,主要是当时华北地区运去的租粟和江南地区运去的租糙米。
现在已将发掘的窖 160建屋保护,成为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粮窖的陈列馆。
最早的中西合璧天文图
1971年,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下八里村的东北正山南坡,发现一座仿木结构的砖砌辽代墓葬,墓室的后室穹隆顶部的正中央,发现一幅彩绘星图。星宿画在直径2.17米的范围以内,高距地表4.40米。
整幅星图的中心,也就是穹隆顶的中心,悬着一面铜镜,镜的四周画红色莲花瓣,莲外以白灰为地,上一层淡蓝色表示晴空。在莲花东北绘北斗七星,四周绘五红、四蓝星,合为九星。东为太阳,红色,内画金乌,是星图上最大一颗,直径6厘米。其他4颗红星,直径4厘米左右,基本上分布在东、南、西、北4个正方向。蓝色4星,直径也为4厘米左右,皆出现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偏斜方位,但不对称。
第二层,依周天方位画二十八宿,星用红点,直径2至3厘米。星间联以直线。图上所标各星宿、星数之组成与有关史料记载,如《天官书》的“合轸七星”基本符合。
第三层,也是最外层,布黄道二二宫图。黄道十二宫源于古代巴比伦。星图上的十二宫排列,基本是30度一宫,十二宫合360度。每宫画图形代表一星座,外绘一直径21厘米大圆。黄道十二宫这种观测星象的方法,何时传入中国尚不清楚。但自隋唐以来,在许多书中,如《武经总要》(1044年编)中已有记载,但没有具体图像。宣化辽墓中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宣化星图的十二宫,已经是中国化了的。巴比伦的双子宫,用两幼童坐地,一童手持弓箭来表现。宣化星图的双子宫则用着中国古代服装的一男一女双立像来表现。宣化星图构图相当完善、优美。它以中国二十八宿为主,吸取了巴比伦黄道十二宫,像这样综合中外天文学成果的星象图,在我国天文史上是首次发现。
根据墓志得知,墓主人张世卿在辽为官,死于天庆六年 (公元1116年)正月,葬于同年4月。墓内星图的具体年代应即天庆六年,距今已有800多年了。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
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墓葬,于1974年4月底在湖南省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出土。被命名为“马王堆一号汉墓”。在这座古墓葬里,从尸体棺椁到大批的随葬器物,都保存比较完整,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项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医疗、防腐等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这座古墓葬女尸一具,外形基本完整。尸体包裹各式丝织衣著约20层,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水里。经研究,尸体的皮下松结缔组织有弹性,纤维清楚。股动脉颜色与新鲜尸体的动脉相似,出土后注射防腐剂时,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墓的结构复杂,从突起地面的墓顶到椁室深20米。椁室构筑在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土所组成。三椁三棺层层套合。木椁四周及上部填木炭,厚30至40厘米,共约10000多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60至130厘米。可能是木炭和白膏泥密封层的防潮防腐作用,以及其他防腐处理,使尸体、葬具以及大量的随葬器物得以保存完整。这座墓的随葬器物,数量很多,共有千余件,多放在外椁与棺之间。其中有丝织品、漆器、竹木器以及粮食、食品、明器等等。随葬品上,有写着
“軑侯家丞”、“軑侯家”字样的封泥和墨书题字。据《汉书》和《史记》记载:“侯”是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传四代即废。墓中女尸极有可能为第一代“軑侯”——利仓侯的妻子。《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軑侯黎竹苍,以长沙相侯,七百户……”(《汉书》的黎朱苍即《史书》的利苍)由此可见,軑侯是汉初诸侯王中一个封地仅有七百户的小侯。他的妻子死后,动用这么多的人力,消耗这么多的财物,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及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在天平上称量,仅重49克,还不到一两。如果除去领和袖口较厚重的缘边,重量仅半两多一点。根据计算,每平方米衣料仅重12~13克,真够得上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了。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多半采用单经单纬交织,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是一种方孔平纹织物。高级的纱料,不在于空隙多,而在于以蚕线纤度匀细见长。纺织学上有个对纤度的专用计量单位,叫
。每9000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 。 数愈小,说明蚕丝越细。现在生产的高级织物乔其绢纤度只有14,不过10.5至11.3。利苍妻子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后数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蚕丝纺织已有如此高超的技术,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最早的竹简本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著作。这部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和其以前时期的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史书记载,它是春秋末期 (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杰出军事家孙武所著,所以称为《孙子兵法》,简称《孙子》。这部军事著作,在战国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在我国历史上很受推崇。三国时著名军事家曹操称赞《孙子》说,他看过许多兵书战策,唯独《孙子》的理论最深、战法最精。公元7世纪《孙子》传入日本,18世纪,开始有了英、德、法、俄、捷等译本。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中出土了4941枚竹简,发现其中有两部兵书,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孙膑兵法》。孙膑是战国人,是孙武的后世子孙,与商鞅、孟轲同时期。《孙子》书简300余枚。整简每枚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简上的文字全部为隶书,用毛笔蘸墨书写,字迹有的端正,有的草率,显然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每简的字数多少不等,整简每枚多达40多字。
根据史书记载,《孙子兵法》有13篇。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中有两处提到“十三篇”,而且13篇都有文字保存,已经整理出的篇目和《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版本相同。可以认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书,是现存的最早版本,也是十分珍贵的一部竹书实物资料。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早期新石器文化。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出土石斧、石锛、石凿等,并发现木质、角质斧柄、锛柄,其他木器有矛、镞、耜、碗、筒、桨等。骨器有凿、锥、针、镞、耜等。骨木耜说明我国农业发展在火耕后有耜耕阶段。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谷粒和杆叶,为水稻起源提供新的考古依据。猪、狗、水牛等已作家畜饲养。出土陶埙和骨哨,系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吹奏乐器。还有双鸟朝阳、鸟形象牙雕刻,木雕鱼形器柄、圆雕木鱼、双头连体鸟纹骨匕、刻纹骨笄等雕刻工艺品;另有陶塑人头像,两边各刻一猪的陶方钵,猪造型生动,刻有花叶纹,融写实与图案为一体。均为原始雕塑珍品。发现“干栏”式建筑遗迹,梁柱间用榫卯接合,是我国最早的较成熟的木结构建筑。还发现木构浅水井,是我国最早的水井遗迹。木桨的出土,说明已有舟船。有各种树类、菱、酸枣、茨实等遗物及人工采集的樟科植物的堆积,说明已知上述植物的无毒性且掌握采摘时节;樟科植物中多药用植物,当已有一定的药物学知识。出土玉料和莹石磨制的磺、玦、管、珠等饰物,还有雕刻17齿的象牙梳,反映了当时装饰的习俗。出土陶灶,可自由移动,火力集中,烧煮技术已达相当水平。
特殊的纸棺
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发掘中,在506号墓内出土了一具纸棺,这是迄今仅见的特殊葬具。
纸棺因墓葬被盗遭到破坏,经复原后基本完整。长 2.3米,前高0.87米,宽0.68米,后高0.5米,宽0.46米。棺的骨架用细木杆扎成,自前至后,撑以五道弧顶支架,再糊上废纸,外表涂红色,无底。
根据现场遗迹、遗物判断,安葬时,先将死者放在一片糊以废纸的苇席上。这片苇席就代替棺底,其长宽与纸棺下口大小差不多,再罩上纸棺。
墓内同出墓主人张无价的一件告身和一张买地券。告身上记载:张无价以参加平定石国、九国胡及突骑施的叛乱,立跳荡功,被授为游击将军。在告身上署名的右相李林甫、左相兼兵部尚书陈希烈、兵部侍郎杨国忠,都是当时知名的权臣。买地券上写年代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知此墓葬年代也为当年,则这具特殊的纸棺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
纸棺上所用的废纸,却是很有价值的故纸,大多是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
(公元753~755)的西、庭两州一些驿馆的马料收支帐。有的帐单上还盖着轮台、柳中县印。帐目中多次出现“封大夫”及其亲属。这封大夫无疑是当时摄御史大夫、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帐目中还有一处记“岑判官马七匹共食青麦三斗五升,付健儿陈金”。这岑判官当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他曾任封常清节度幕府判官,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西域边塞诗篇。帐目上盖的轮台、柳中县印,都是5厘米左右见方。阳文篆书两行,如柳中县印,则为“柳中县之印”5字。柳中县在今鄯善县境。
最早的帛书
大约从春秋后期开始,古人除了用竹木简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之外,也用绢帛来写书作画。写在绢帛上的书文,称为“帛书”,又称“素书”。由于丝绢一类织物不易保存,所以,在考古发掘中,竹木简出土较多,帛书却很难见到。解放前,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内曾出土过一幅“战国缯书”,实际上是一种图籍,近于“帛画”。至于古代的帛书究竟是怎么样的,谁都没见到过,谁也说不清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内出土了大批帛书,这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实物,至此,人们才弄清了它的式样。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共20多种,大约有12万字。内容以古代哲学、历史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各种图籍和杂书。
这批帛书的质地,是用生丝织成的细绢。帛分整幅和半幅两种,整幅的高度约48厘米,半幅的高度约24厘米。出土时,只有半幅的帛书卷在2—3厘米宽的竹木条上,其余的都折叠成长方形,都一起放在一只漆奁盒内。根据帛书抄写内容分析,大体上与简册非常相似。似乎是将当时认为比较重要的经典著作,如《周易》,便用整幅的帛抄写;而一般性读物,如《春秋事语》,则抄写在半幅的帛上。
帛书有长有短,而上面抄写的内容,并不完全是一幅一书,或一幅一图,没有像今天出版的书籍图片那么严格,不论篇幅有多少,总是单册或单张印出。古代的帛书,短的,一段帛上只写一种书或画一幅图。长的,往往连写几种书和几种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幅3米多长的帛书上,就抄了5种书。抄书的方法与今也很不一样,抄完一种书,便另起一行接着写下一种书或者另外画一幅图。如果不见到实物,谁能知道古人抄书的习惯呢?
帛书都是从右端开始直行写下去的。有的先用墨或朱砂画好上下栏。如同书籍上留出的“天地”,再用朱砂画出7至8毫米宽的直行格,就是后来所说的“朱丝栏”。可见,古代抄写在帛绢上的文字,格式是要求规整的。整幅的每行七八十字不等,半幅的每行20~40余字不等。所用的墨书原料,是用松枝等烧成的烟炱。
湖北省发掘12座古代墓葬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的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年至秦的墓葬。其中11号墓出土了秦代竹简1150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代的法律和文书。这是继银雀山竹简、马王堆帛书之后,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发现。这批竹简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秦始皇二十年南郡郡守腾的文书;秦的法律条文;秦的治狱案例;论“为吏之道”的书籍;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三十年的大事记以及占卜一类的书籍等。关于法律的简文,有秦律3种,是我国发现的最古的法律条文,其中有统一度量衡的条文,《游土律》的条文,还有保护妇女的条文和关于严惩教唆犯的规定。这些条文生动地反映了当时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情况的某些侧面。在治狱案例中,有许多关于审讯、调查以及法医检查等具体记载,写得十分详尽,可以看出当时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完备。特别重要的是,秦始皇二十年 (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腾的文书,共14支简。其内容充分反映了秦始皇镇压奴隶主复辟势力的坚决态度。这些发现为研究秦统一中国前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个墓的出土文物,除竹简外,还有铜器、陶器、漆器,以及毛笔、笔套、有鞘铜削等文书用具。过去在考古发掘中,有绝对年代的秦墓很少,秦代竹简更是第一次发现。竹简中的大事记,为判断11号墓死者的身份和时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次秦墓的发掘,对于判断秦墓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资料。
克里特岛的地下迷宫
1900年英国学者A·伊文斯带着一个英国考古队来到了爱琴海南端的一个岛屿——克里特岛。队长伊文斯对队里的一些队员说道:年轻人,我们今天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寻找地下迷宫的奥秘。在正式行动前,我要向你们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根据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个名叫米诺斯的国王,统治着克里特岛,他建造了一座有着无数宫殿的迷宫,里面通道纵横,谁走进去就别想再走出来。在迷宫的深处,养着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米诺牛。为了供奉它,国王向希腊的雅典规定了一份骇人听闻的贡赋:每9年要送7对青年男女来,让凶恶的米诺牛在迷宫里把他们吃掉。
这一年秋天,轮到雅典人第四次进贡。人们在一片哭泣声中,送别这 7对不幸的青年男女,并在运送他们的船上挂起了黑帆。雅典国王爱琴有个儿子叫特修斯,他不忍自己的人民遭到这种灾难,便决定和他们一起去克里特杀死米诺牛。他和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就在返航时把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只要爱琴国王一见白帆就知道儿子活着回来了。
航船时,船上的7对青年男女号啕大哭。特修斯不停地安慰他们说:大家不要悲伤,悲伤使人丧失理智,我们要鼓起勇气,想出办法,杀死米诺牛这头怪物。哭声终于停止了。他们一行人经过几天的颠簸来到了克里特。米诺斯国王的女儿一见到特修斯如此英俊,便爱上了他。她为了不使特修斯遭到米诺牛的杀害,送给他一把剑和一个线团。聪明而勇敢的特修斯一进人迷宫,就把线头系在宫门上,并且放开线团,沿着复杂的通道,向迷宫深处走去。最后,他碰上了米诺牛,奋力抓住它的角,一剑刺死了它。然后他带着进贡的青年男女,沿着线顺利地走出了迷宫。为了预防米诺斯国王派人追击,他们在海边凿穿了米诺斯国王所有船只的船底,再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上驶来克里特的那条船扬帆回国。
船在海中航行,原班人马加上米诺斯国王的女儿,增添了无限乐趣,海浪轻扶船舷,海鸥翻飞船尾,船上一片欢声笑语。经过几天的航行,雅典已远远在望。可是特修斯王于在兴奋之中竟忘了换下黑帆。在海边等待爱子归来的爱琴国王,看到驶近的船上依旧挂着黑帆,以为儿子已经殉难。他在绝望之中纵身跳入海中自杀了。从此,爱琴国王投身的那个海,就被称为爱琴海……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是希腊早期文明的摇篮。位于希腊和土耳其之间,也就是在希腊半岛 (巴尔干半岛延长部分)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面积21.4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570米,最深处3543米。
爱琴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是地球上岛屿最多的海。在全世界众多的海中,没有一个海拥有像爱琴海那么多的岛屿。岛屿大多属于希腊,也有一些岛屿属于土耳其。沿海主要港口有希腊的萨洛尼卡和土耳其的伊滋密尔等。
希腊半岛与埃维亚岛之间的爱琴海海潮非常湍急,是世界闻名的凶猛多变的海潮之—……
以上这些虽然都是常识,但我为什么要如此唠叨提醒,即在我们考古日程中,都要准确、及时将我们的考古时间、地点标在图上,如果标错后公开发表,会引起国际事端,这在以往考古队中也屡见不鲜的。
作为大英帝国的考古学家,我们应该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为后人树立榜样,不要因为我们工作中的疏漏,贻笑大方,让后人再来考证我们。
队长的话刚讲完,就博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考古队终于在克里特岛北部诺萨斯安营扎寨。他们成天成天地寻找方位,查找资料,根据线索,终于在地下,发现了迷宫——米诺斯王宫。
这座王宫依山而建,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房屋组成的复合体,总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中央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四面环绕着国王宝殿、王后寝宫、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依地势坡度建成的楼房以及贮藏室、仓库等。它共有三层,还有地下室。在各个华丽建筑之间,有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等连接,真是千门百户,曲折相通。进入这座廊道迂回,宫室交错的复杂建筑物后,的确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说它是迷宫,一点也不假。难怪直到今天,人们还用迷宫来比喻某种错综复杂的结构或布局。
考古队在迷宫的墙上,看到了许许多多壁画。虽然历经了3000多年,但是它的色泽还很鲜艳,就像艺术家刚刚完工似的。在长廊中,有庆典游行的画带。在国王宝殿和王后寝宫里,有表现国王、贵族的活动和集会以及自然景物的壁画。其中男子们捧着金银器皿,妇女们有的穿着镶宽边的长袍,有的穿着镶白色皱边的黑裙,体态轻盈,神情逼真。有一幅是表现国王的。他头戴百合花王冠,颈套项圈,腕带镯子,在花丛中漫步,也许是在举行一种与花草有关的宗教仪式。此外还出现不少穿着非克里特服装的仆役的形象,看来他们是作为贡赋而送到这里来的奴隶。
最使考古队感到兴趣的是,在宫中发现了2000多块泥版。这种泥版显然是用粘土干燥而制成的。它的外形类似狭长的棕叶,上面刻着许多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另外在印章、器皿等物品上,也发现铭刻着这种文字。这就是线形文字。直到1953年,人们才对其中的一部分文字释解成功。从中知道,泥版上记载着王宫财物的帐目,其中包括国王向各地征收贡赋等情况。计算法用的是十进位。铭文上使用的许多语言,与古希腊使用的语言只有稍微的不同。由此可以知道克里特岛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密切联系。
考古队还环绕迷宫进行发掘。迷宫四周是一些贵族的府第。有的府第还有特别的通道与迷宫相连。考古队在迷宫南面发掘出一所豪华住宅,里面有冷热水管俱全的浴室。在另一所二层楼房地下室里,发现有用青铜门闩拴着地窖和仓库。而在这些规模宏大的宅第的旁边,又发掘出了许多极为简陋的小屋和茅舍,它显然是穷人或奴隶们居住的地方。
地下迷宫秘密的揭开,使人们看到了公元15世纪前后,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化的高度成就。英国考古队从此名扬天下,受到世人的尊敬。因为是他们再显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
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西周中期的大小3件一组的编钟,是1954年在陕西长安县普渡村长田墓出土的。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编钟。它已是依一定音阶组成的旋律音器。近年来,各地出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由9件、11件、13件、14件组成。有的音高相当准确,可构成完整的5声音阶、6声音阶或7声音阶。
举世闻名的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古乐器——编钟,是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它共64件,其中纽钟10件,甬钟45件。出土时,分3层8组悬挂在钟架上,都依大小次序排列着,场面十分壮观,宛如一间古代乐厅。钟架上层,悬挂着3组纽钟,主要是定调用的,或在演奏时补奏一、二个乐音。中层悬挂着3组甬钟,有3个半8度音阶,是这套编钟的主要部分,能配合起来演奏各种乐曲。下层悬挂着两组甬钟,体大壁厚,声音深沉洪亮,在演奏中起烘托气氛与和声的作用。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一件重2.4千克,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千克,高153.4厘米,超过以往出土的任何编钟。演奏的工具是6根敲钟用的丁字形彩绘木槌,两根撞钟用的细长木棒。
编钟的每件钟体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总计2800多字,内容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记载。根据铭文记载,通过测音表明,钟音音阶与现代C大调七声音阶同列,音域跨五个八度,声音宏亮,音色完美,能旋宫转调,12律半音齐备,能演奏复杂乐曲。音乐工作者参照当时演奏方法进行试验,古今乐曲都能演奏。凡欣赏过的人,无不惊叹叫绝。钟架为铜木结构。木质架梁上满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龙、鸟和花瓣形象的青铜套,起着装饰和加固作用。中下层横梁分别用3个青铜佩剑武士的头和双手承顶,下层铜人立于大型雕花圆铜座上。钟架通长是11.83米,高达2.73米。气魄雄伟、场面壮观、结构严谨、十分牢固。它虽承担了2500多千克的重量,经过2400多年而仍没坍塌。
这编钟规模之宏大,铸造之精美,为世界音乐史和冶炼史上的奇迹。
最早发现的古猿头骨
1978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找么了一具古猿头骨,经考证距今已有800万年的历史,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800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引起了世界人类学家的轰动。
1975年以来,我国在该地先后发现了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的两个下颌骨和上百颗牙齿,还有大量的共生动物化石。因为这些发现物对确定古猿的生存年代和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对探讨人类起源和猿类演变的理论有很大帮助,所以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重视。然而,作为研究的最重要依据的古猿头骨标本,却一直未有发现。
经过我国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努力,终于在1978年12月找到了这个古猿头骨,称为禄丰古猿头骨,可归属于西瓦古猿类型。其生存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早期 (距今约800万年)。它的特征既像现代猩猩的雄性头骨,又具有粗壮的南方古猿的一些特点。它的额顶有倒“V”字形的突起的嵴,这是一种原始猿类的性状,而在现代大型猿类和粗壮的南方古猿中还不同程度的保存着。过去,人们一直把西瓦古猿看作是猿类的祖先。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认为它可能跟腊玛古猿一样,是人类的祖先。因此,对禄丰古猿头骨的探讨,将对西瓦古猿的进化地位作出科学的结论。
1980年12月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具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掘如此完整的腊玛古猿头骨,引起国外科学界的极大震动。这些古猿头骨的发现和研究,将对揭开人与猿的分歧时间、地点大谜,有巨大的帮助。
寻找图坦卡蒙
1922年11月26日,英国的霍华德与考古学家卡门,在埃及的一座深山里寻找法老的陵墓。
“阶梯!”霍华德突然发出惊呼。
卡门应声而来。在他们的脚下,确实有一道通向悬崖深处的阶梯。他们沿着深山幽谷,披荆斩棘,清出道路,小心地向前走去,果然,他们在斜坡上发现了一些古代印章的痕迹,在每个印章上都刻有1只豺和9个捆着的俘虏。
“啊!这是底比斯的印章!”他俩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
熟知古埃及历史的霍华德知道,底比斯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的首都。这座城市于公元前88年被毁。按照当时的习惯,法老的陵墓封闭之后,入口处都要打上印章。现在印章清晰可见,说明这里肯定有一座古代的秘密陵墓。
他们大喜过望,急忙把整个斜坡进行清扫。果然,他们发现了一个图坦卡蒙法老的印章!
“图坦卡蒙,图坦卡蒙,我找得你好苦呀!”霍华德自言自语地嘟嚷着。
图坦卡蒙是公元前14世纪中叶,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9岁即位,20岁逝世,生前曾中止过前法老的宗教改革,把首都迁往底比斯。对这些历史,考古学家们早已从史册和寺庙的浮雕上获得证实。可哪儿是图坦卡蒙法老的陵墓,却一直没有人发现。霍华德为此花费了20余年的心血,进行寻找。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它就在面前,霍华德的心跳加快;而卡门,这位霍华德发掘陵墓的财力支持者,也激动得浑身发抖。
20年磋舵岁月,20年四处飘泊,20年不断探索,20年苦苦追求,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找图坦卡蒙陵墓。望着图坦卡蒙法老的印章,霍华德追忆的闸门打开了……
霍华德1874年出生在英国,他的父亲是一位擅长描绘飞禽走兽的动物画家,曾游览过世界各地。从小时候起,父亲就对他讲述过非洲的大斑马,亚洲的大老虎和澳洲的大袋鼠以及食人肉土著部落等等的奇闻轶事。这些,都给霍华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受父亲的艺术熏陶,也爱上了绘画。后来,他给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纽伯利当助手,帮助教授整理从埃及带回来的绘画,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及他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深得纽伯利教授的赏识。18岁那年,纽伯利教授把他带到古埃及金字塔下。
大漠茫茫,金字塔巍峨壮丽,驼铃声响,阿拉伯马队驰骋在炎热的阳光下,金字塔闪闪发光。他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但四处充满新奇的世界。他跟随纽伯利教授参加古墓的挖掘和临摹壁画等工作,欢乐无比。同时,他也学习埃及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如果他穿上当地装束,头缠纱巾,身披阿拉伯长袍,脚蹬阿拉伯骏马,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谁能把他当作身在异国他乡的英国佬?
不久,霍华德成了一位埃及通。在尼罗河古岸,从三角洲往南的沙漠边缘上,均留下他的足迹。因为他知道,这里矗立着一系列用巨石垒起来的高大建筑物,这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高耸入云的雄姿,向世人展示古埃及的瑰丽和辉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神秘的陵墓一个个被人发现,继而又被挖掘出来。可是,霍华德认为,还有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图坦卡蒙陵墓,还在沉睡,还在蒙着它那神秘的面纱。
图坦卡蒙陵墓在哪里?这个问题,时时在他的脑海里浮现。霍华德决心探寻它的秘密。在埃及,每一个法老的荣耀和显赫的成绩都有石刻记载,可是在乌克苏的神庙里,却没有留下图坦卡蒙的铭文。他遍访所有的游牧部落,也没有人能告诉他,尼罗河两岸是否有这个年轻法老的陵墓。
10年过去了,探访图坦卡蒙陵墓一无所获。霍华德没有气馁,1903年他索性辞去了在纽伯利教授那边的工作,凭借他对埃及的了解及金字塔的渊博知识,充当一名导游,并向游客兜售风景画以维持生计。这个时期,霍华德已身无分文,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挖掘活动,寻找图坦卡蒙陵墓的热情也逐渐减弱下来。
不久,美国有位名叫戴维斯的商人来到埃及申请古迹发掘权,遭到了埃及政府的拒绝,理由是戴维斯必须请到专家,才能申请发掘权。后来,戴维斯打听到英国的霍华德,就雇佣了他。真是天无绝人之路,霍华德欣喜若狂,又重新开始探索图坦卡蒙陵墓。
挖掘工作又陆陆续续地进行。有一天,他们挖到几只破碎的坛罐,其中一只的盖子上裹着一块布片,布片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图坦卡蒙的大名。霍华德高兴得手舞足蹈,计划在附近继续寻找,而戴维斯则要求霍华德到别的地方去寻找。霍华德认为,现在如果放弃,那只能空手而归。
“戴维斯先生,我苦苦追寻了10多年,目前好不容易有了线索,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我说,霍华德先生,我佩服你的勇气和对真理的追求,可是你忘了一点,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星星点点,为了防止后人盗墓,他们施巧计,摆迷魂阵,真真假假,使你不辨真伪,有许多考古学家倾其毕生精力,还是一无所获。这种例子,在考古界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我请你还是到别的地方去试试,也许有所收获。”戴维斯坚决停止发掘,霍华德不肯挪窝,双方搞僵,不欢而散,最后戴维斯把发掘权又交还给埃及政府。
霍华德差一点气疯了,他真想狠狠地揍戴维斯一顿,以出出胸中的这口恶气。美国佬真是太差劲了,唯利是图真是他们的天性,难道只有看到了珍世奇宝和金块银块,才开始挖掘吗?真见鬼,世界上哪里能找到这等美差?
有一天,霍华德遇到一位考古学家——卡门,当卡门听完霍华德的叙述,看着霍华德那坚毅的目光和满头火一般的红发,卡门心里怦然一动。心想:这小伙子精力无穷,他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他对古埃及历史知识的广博确实出类拔萃,令人信服。
“年轻人,我信任你,咱们一起干吧。”卡门与霍华德紧紧握手。
正当他们鼎力合作,着手筹划从何处开始挖掘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霍华德对埃及地区的地形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他成为英国陆军部门的一名情报人员,长年累月为英军搜集各种情报,立下了战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熄火,霍华德没有留恋军旅生涯,没有留恋那种特工孤军奋战杀入敌营的传奇生活,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考古发掘中去。
整整5年过去了,可还是一无所获,他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磨难,就连充满信心的卡门,也感到失望和悲哀。他经常长吁短叹,因为他已经为发掘花费了巨额财产,可谓倾家荡产。耗费的巨资只是换来几根折断的箭簇和零星的青铜器皿,最后,卡门也决心中止考古发掘。
“卡门先生,你是我最信任的考古学家。多年来,你全力支持我的事业。虽然我也知道,你已身无几文,作出这种决定,也是迫于无奈。也是你不得不作出的抉择。现在,我恳求你,作最后一次尝试。你看,我已精心绘制了
《国王山谷》地形图,在这幅地形图上,凡是已经挖掘过的地方,我均一一作了标记。现在,唯一没有挖掘过的地方,就在这里。”
说着,霍华德把地图展开,让卡门看个仔细。卡门看到,地形图上确实标有一块没有触动过的地方。好,不妨作最后一试。卡门作出了决定。
1922年11月1日,霍华德与大批民工开始做最后一次的努力,他们先清除了地面上的土石,很快发现了公元前1160年修筑的拉美西斯六世陵墓时民工们住的石棚。
11月4日上午,霍华德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个通往地下的石阶。
“快挖呀,挖呀!”霍华德一边拿起挖掘工具,一边不停地大声吆喝。
1月26日,当那灼日的阳光在地平线消失的时候,12级台阶全部被清理出来,而且可以看到石阶尽头的那扇大门!
他们打开洞门,内门有一条通道,里面堆满了许多建筑材料的碎渣。接着发现了第二个入口,上面刻满了图坦卡蒙法老的印章。
霍华德在严密封闭的入口处凿了个山洞,把蜡烛伸进里面,然后用一只眼睛贴近了洞口,向里观看。啊!在他的眼前,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包金的战车,饰有巨大镀金狮子和怪兽图案的卧榻,约一人高的国王雕像,以及数不清的箱笼和匣子。
“卡门,我们成功啦!”霍华德打开洞口,拿着手电钻了进去。除了上面这些东西以外,他们还看到了荷花状的石膏盂、镀金的安乐椅,可就是没有发现木乃伊的棺材。不过,有一堵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因为它的中央部分的颜色与边上的不同,仿佛是一个封闭了的入口。可是目前不能马上打开它,因为现在屋子里塞满了各种东西,必须先将这里腾空。
霍华德、卡门开始先清理已经存放3000余年的东西。有些东西早已腐蚀。经过整理,发现了一些嵌了象牙的木箱中,放着图坦卡蒙法老的许多宝物:饰有宝石的金指环、项圈和手镯,各种衣服、鞋子,表示权威的金质“权杖”;在卧榻下,还发现了装盛食物的箱子,里面还有早已石化了的煎鹅、鸭子、火腿、面包等等。
屋子腾空之后,他们开始拆除那堵塞入口的墙。原来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镶嵌了蓝色釉瓷包金的木套。它长5米,宽3.3米,高2.75米,顶盖几乎碰到了天花板。
霍华德在套子的一个边缘上找到了一扇门。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门闩,发现里面是一个同样的套子;再打开,里面还有一个。这样由大到小的套子竟有4个!
当最后一个套子打开之后,出现了一个由水晶做成的棺材。长2.75米,高与宽均是1.50米。水晶棺角上有一个女神的浮雕像,她那伸张着的手和翅膀,包围了水晶棺,仿佛在保卫它的安全。打开1吨多重的棺盖,里面是一个用布缠着的东西。霍华德他们把一层层的包布除掉之后,出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棺材。它的形状不是平整的长方形,而是做成人体的形状,盖上精致的雕刻着图坦卡蒙法老的脸,极为年轻英俊。
经过细细地观察,霍华德发现这棺材是木质的,外面则包着金叶;棺盖上的脸和手才是用块金铸成的。眉毛、眼皮用的是深蓝色的玻璃,眼白用石膏,瞳孔用火山玻璃制成,手中执着镶嵌了蓝色玻璃的金子做成的权杖和鞭子。
霍华德他们又打开这个包着金叶和镶嵌着块金的棺盖。咦,怎么里面是与第一个一样用布包缠着的棺材。除掉缠布以后,所有在场的人都惊讶得目瞪口呆:原来里面是一个长1.85米,用块金做的第三个棺材,它的外形和前面两个完全一模一样。
现在,他自己看到了图坦卡蒙法老的木乃伊。它由薄薄的布裹缠着,浑身布满了项圈、护身符、戒指、金银手镯以及各种宝石,其中还有两把剑,一把是金的、一把是金柄铁刃的,后一把极为罕见,因为埃及人那时候还刚刚知道用铁。木乃伊的头上,戴着一只金面罩,它复现了这位年轻法老的面容。
在停棺室的里面,还有一间小屋,那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举行殡葬仪式时使用过的物品:巨大的黑豺像、人俑雕像和神的图画;还有一个装饰华丽的箱子,里面有4个器皿,盛放着制作木乃伊时取出的法老的内脏。
霍华德对埃及及图坦卡蒙陵墓的成功发掘,使人们了解到公元前14世纪埃及新王国时代法老殡葬的真实情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埃及,一睹古埃及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墓。从这个陵墓里发掘出来的大量珍贵物品,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开罗博物馆里。
霍华德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古墓的故事,也成为当时世界报道的头条新闻。
到了90年代初,一个由人类学家、雕塑专家等组成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专家小组,运用了现代物理技术和再现身份不明者面容的塑模办法,对图坦卡蒙法老的脸部进行雕塑工作,使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法老面容复原。它使人们跨越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连接了人类的过去和今天。
最后,雕塑家为图坦卡蒙的脸部模型进行修饰。经过修饰,塑像的头饰与图坦卡蒙丧葬时所戴的金属面罩上的头饰部分非常相象。这样,一个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的图坦卡蒙法老再现在人们的面前,他——英俊雄武,充满威严。
最早的原始宗教祭祀遗址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城所在地大城子镇东南约4公里、大凌河南岸的东山嘴村,在1979年,省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建筑群遗址。东山嘴村的东、西、北三面被一条弧形黄土山梁环抱,遗址恰恰在山梁正中一块缓平突起的台地上。
遗址内的建筑群,中心部分有一个大型方形基址,是一座祭坛。四周有用石块堆砌的墙。祭坛南、北两翼还有石墙或石堆。祭坛的前端有石圈形台址和多圆形石砌基址;后端已遭破坏,情况不明。
在遗址内出土了许多遗物,如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与原始宗教关系较密切的是陶塑人像。这些人像都是泥质红陶胎,形体有两类。
一类是小型孕妇塑像。裸体,直立,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如在石圈形台址东侧黄土层中出土的一件孕妇塑像,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红衣,体肥硕,腹部圆腹非常明显,下肢稍弯曲。体残高5厘米。
一类是大型人物坐像,出于石圈形台址东南侧和西南侧的黄土中。坐的姿态为盘膝正坐式,右腿搭在左腿上,双手交叉放在腹部。因为残缺过甚,尚不清楚完整形象。
陶塑女像在世界各地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遗址中都有发现,作为当时人形象的再现和偶像崇拜物,是研究原始社会物质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尤其被当作判断母系氏族社会的直接证据。东山嘴陶塑人像群的发现,可贵的是,由于这些人像是同具有某些祭祀活动的大型遗迹联系在一起,其所处时代又正是原始氏族公社一个大变动时期,这就扩大了对人像,尤其是陶塑孕妇像的理解范围,不局限于直接理解为母系氏族社会证据的传统概念。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东山嘴祭祀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宗教遗存,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