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其他舰艇
|
1.两栖攻击舰
两栖攻击舰是一种用于运载登陆兵、武器装备、物资车辆、直升机等进行登陆的两栖作战舰艇,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舰种,主要分攻击型两栖直升机母舰和通用两栖攻击舰两大类。
攻击型两栖直升机母舰,亦称直升机登陆运输舰或直升机母舰,是一种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大型水面舰艇,设有高干舷和岛式上层建筑及通长式飞行甲板,能携载20余架直升机或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可装载登陆车辆及物资。置于机库和车库中的直升机和车辆,可由升降机转运至飞行甲板,再由直升机进行吊运。这种舰艇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直升机输送登陆舰、登陆兵、车辆或物资进行快速垂直登陆,在敌纵深地带开辟登陆场,以实现现代登陆作战的突然性、快速性和机动性。美国海军1961~1970年服役的7艘“硫磺岛”级是较典型的攻击型两栖直升机母舰,其满载排水量18000吨,舰员686人,可运载兵员1746人和1500吨燃料,可携 20架 CH-46D/E型直升机,还可载 4架AV-8B“鹞”式垂直/短距起降飞机。
除“硫磺岛”级外,还有一级世界上最大的通用型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它于1971~1980年服役,共建5艘,是一种综合多用途大型两栖舰艇,具有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和登陆运输舰的各种功能。该舰吨位很大,和一艘中型航空母舰差不多,其满载排水量39300吨,舰长250米,宽32米,航速24节,可载登陆兵1703人或装甲人员登陆车45辆,可起降9架CH-53D、 12架CH-46D/E和6架 AV-8B直升机或垂直起降飞机。
登陆舰艇是运送登陆兵、武器装备及物资车辆在敌岸滩头直接登陆的一种舰艇,通常分为登陆舰和登陆艇,500吨以上为舰,500吨以下为艇。
登陆舰主要是坦克登陆舰,分大型和中型两种,简称大登和中登。大型登陆舰满载排水量2000~10000吨,续航力3000海里以上,能装载坦克10~20辆和登陆兵数百名。中型登陆舰满载排水量600~1000吨,续航力1000海里以上,能装载数辆坦克和数十名登陆兵。登陆舰可运送大量重型装备直接上陆,是进行由岸到岸登陆作战的主要舰种。
登陆舰设有装载舱,舰首有首门和吊桥,舰体触及海滩后,坦克和登陆兵便通过舰首首门,和吊桥抢滩登陆。世界上第一艘登陆舰是英国在二次大战中用油轮改装的,1940年英国建成大型登陆舰,美国也相继建成大、中型登陆舰1500余艘。战后美国于1969~1972年建造的“新港”级是一级典型的登陆舰,满载排水量8450吨,航速20节,可载登陆兵400人、物资500吨或坦克车辆等。
2.登陆艇
登陆艇按装载对象分为步兵登陆艇、车辆登陆艇和坦克登陆艇等,按排水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种。小型登陆艇满载排水量10~20吨,续航力约100海里,能装载30余名登陆兵或3吨左右物资;中型登陆艇满载排水量50~100吨,续航力100~200海里,能装载1辆坦克或200名登陆兵或数十吨物资;大型登陆艇满载排水量200~500吨,续航力约1000海里,能装载3~5辆坦克、数百名登陆兵或100~300吨物资。登陆艇出现于二次大战前,战争中得以迅速发展,美、英、日等国建造10万余艘。本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装备气垫登陆艇,目前美苏都重点发展这种装备,其中前苏联的“天鹅”级气垫登陆艇重87吨,航速55节,可载2辆轻型坦克、40吨货物或120名登陆兵。“鹳”级气垫登陆艇重250吨,航速65节,能载4辆轻型坦克和50名登陆兵。
3.全垫升式气垫船
气垫船和普通排水型舰船不同,它是利用高于大气压的空气在船底与水面或地面之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全部或大部垫升而高速航行的一种高性能船。船上装有大功率风机,能够将压缩空气压入船底,由船底周围的柔性围裙或刚性侧壁等气封装置,将压缩空气限制在船底与水面或地面的空间内,将船垫升起来。按气封装置的不同,可分为全垫升式气垫船和侧壁式气垫船两类。
全垫升式气垫船在船底周围装有柔性围裙封住气垫,将船体全部托离水面或地面,然后用空气螺旋桨推进,靠空气舵来操纵。这种气垫船一般总重10~300吨,航速50~70节,最大续航力700海里。全垫升式气垫船具有良好的两栖性,即可在水上航行,也可在沼泽、冰雪和沙漠地域运行,并具有一定的跨壕越障能力。因此,可广泛用于扫雷、登陆和海上攻击等。全垫升式气垫船因船体托离水面,本身不会受到鱼雷、水雷等水中兵器的威胁,因此特别适合扫、猎雷作业。用这种气垫原理制造的气垫扫雷艇能顺利通过雷区,并能携带多种扫雷用具进行扫雷作业;气垫猎雷艇带有可收放式猎雷声纳和猎雷具时,能顺利地搜索和识别水下雷体,并能携带灭雷炸药等进行灭雷作业。此外,还可用气垫布雷艇进行布雷,有的一次可连续布放100多枚水雷。在登陆作战时,气垫登陆艇可以由船坞登陆舰等携载至换乘点,运载登陆兵、车辆或物资以较高的速度抢滩登陆,上陆后,还可在沼泽、泥泞地段运行。全垫升式气垫船还可作为近海巡逻艇、导弹发射艇等。
4.侧壁式气垫船
侧壁式气垫船在两舷装有刚性侧壁,它直接插入水中,并与船尾柔性围裙一起形成气封,以产生气垫将船体托离水面。这种气垫船和全垫升式气垫船最大的一个区别是用水下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推进。它虽不具有两栖性,但气垫中的压缩空气外逸较少,可节省气垫功率,有利于向大型化发展。一般总重14~200吨,航速20~90节,最大续航力1500海里。目前设计方案最大的可达3000吨,拟用作护卫舰。侧壁式气垫船的军用潜力很大,非常适宜向大、中型舰艇发展,预计将建造侧壁式气垫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和猎潜艇等。
5.反水雷舰艇
反水雷舰艇是使用扫雷、猎雷设备搜索和排除水雷,或直接依靠舰体引爆水雷的一种舰艇,通常包括扫雷舰艇和猎雷舰艇等。
扫雷舰艇是使用扫雷具搜索和排除水雷的一种反水雷舰艇,主要用于扫除基地、港口、航道等水域的水雷。其主要使命是开辟雷区航道,在舰船编队航行中担任导航扫雷,在登陆作战中担任敌前扫雷。此外,还可担负巡逻、护航、警戒、布雷和反潜等任务。按排水量和使命任务,扫雷舰艇可分为舰队扫雷舰、基地扫雷舰、港湾扫雷艇和扫雷母舰等。
舰队扫雷舰又称大型扫雷舰或远洋扫雷舰,排水量600~1000吨,航速约18节,装有各种大型扫雷探雷设备,可扫除50~100米水深的水雷,因其续航力大、适航性好、拖力强,故主要用于舰艇编队和运输船队航行间的导航扫雷。基地扫雷舰又称中型扫雷舰或沿海扫雷舰,排水量500~600吨,航速15节左右,可扫除30~50米水深的水雷。港湾扫雷艇,又称小型扫雷艇,有拖曳式和艇具合一的遥控扫雷等艇型,排水量200吨以下,航速 12~24节,可扫除30米水深浅水区的水雷。扫雷母舰排水量较大,可达数千吨,包括扫雷供应母舰、舰载扫雷小艇母舰和直升机扫雷母舰等。
猎雷舰艇是用于搜索、测定并摧毁水雷的一种反水雷舰艇,一般分远洋猎雷舰和近海猎雷舰。远洋猎雷舰也叫大型猎雷舰,排水量500~1000吨;近海猎雷舰也叫小型猎雷舰,排水量400~500吨。这种舰艇航速20节左右,多为玻璃钢船体,具有良好的防磁和抗冲击性能,舰上装有导航定位系统、探雷声纳和电视摄像系统,以及遥控灭雷具、可变螺距螺旋桨操舵系统等。
6.导弹艇
导弹艇是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主要用于近岸海区作战,在其他兵力的协同下,以编队或单艇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实施导弹攻击,也可用于巡逻、警戒、反潜和布雷等。导弹艇有滑行艇、半滑行艇、水翼艇和排水型艇四种艇型。大型导弹艇满载排水量300~500吨,中、小型导弹艇在300吨以下,航速30~40节,小型艇可达50节,续航力1000~3000海里,装备反舰导弹2~8枚。
导弹艇是一个年轻的舰种,本世纪50年代末期才刚刚发展起来,当时,前苏联把刚刚研制成功的“冥河”反舰导弹装在P6级鱼雷艇上,便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导弹艇“蚊子”号。该艇长25.5米,满载排水量75吨,航速38节,装2枚导弹。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埃及海军于10月21日用“蚊子”级导弹艇发射“冥河”反舰导弹,一举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成为世界海战史上第一个导弹打军舰的战例。
75吨的导弹艇一举击沉比其大30倍的驱逐舰,一时震惊四方,各国纷纷研究导弹装舰问题,自此开创了导弹舰艇的一个新时代。为报昔日一箭之仇,以色列发展了几型较为优良的导弹艇,其中较为有名的是“萨尔”级艇。它排水量250吨,但可装6~8枚反舰导弹,在1973年10月6日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它出奇制胜,击沉埃叙海军 12艘导弹艇。后来,“萨尔”4、5级导弹艇几番改进,成为最优良的艇之一,满载排水量已达488吨,为世界导弹艇之最。它除装8枚反舰导弹之外,还可携1架直升机,这也是少有的。
导弹艇是一支重要的近海突击兵力,它速度快、机动性好,可迅速组成具有强大突击威力的各种艇群,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进行突然性饱和攻击;它体积小,吃水浅,便于依托各类港湾和洞库进行隐蔽驻泊;它装备简单,建造周期短,配员少,形成战斗力快,造价低廉,易于大批量生产。从其发展来看,导弹艇仍方兴未艾,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吨位将继续增大,载弹量将增多,航速和机动性也将有所提高。
7.鱼雷艇
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主要用于在近岸海区与其他兵力协同作战,以编队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鱼雷攻击,也可用于反潜和布雷等。鱼雷艇的发展历史相当悠久,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导弹武器的大量装舰使用,鱼雷艇的发展日渐萎缩。
1866年第一枚鱼雷问世之后,鱼雷艇应运而生。1877年英国最先研制成功“闪电”号鱼雷艇,随后意、法、俄等国也相继研制和建造了鱼雷艇。不过,当时鱼雷艇的发展尚处于探索、研究和试用阶段,而且仅局限于英、德等少数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国家仍缺乏认识,发展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艇的发展产生了飞跃。当时的鱼雷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50多米长、200~300吨的大型3~4管鱼雷艇,另一种是10多米长、40~50吨的、由母舰运载的袖珍型单管鱼雷艇。
第一次大战以后,鱼雷艇普遍受到西方各国海军的重视,德国研制了性能较先进的S艇系列,美国也建造了有名的PT艇。前苏联仅用16年的时间,到1941年就已拥有270艘鱼雷艇,二次大战结束时,前苏联已拥有鱼雷艇485艘之多。
第二次大战之后,鱼雷艇的发展一度较快,战术技术性能也有显著提高,其建造数量之多、技术性能之高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1951~1957年,前苏联第一代P4级两管鱼雷艇就建造了170余艘;1952~1957年,第二代P6级鱼雷艇一下子造了800多艘;之后,便开始研制单水翼艇和改装导弹艇。50年代末,德国建造的“美洲豹”级鱼雷艇满载排水量190吨,长42.5米,航速42节,有4个鱼雷发射管和2座40毫米高平两用炮。
60年代以后,随着导弹武器的装艇使用,电子探测和干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直升机的广泛装舰,大大迟滞了鱼雷艇的发展,迫使鱼雷艇抛弃传统概念,向新艇型、新装备、大型、高速化方向发展。鱼雷艇不再大批量建造,但质量明显提高。前苏联60年代初建造的“谢尔申”级大型4管鱼雷艇,满载排水量170吨,长34.7米,航速45节,除鱼雷外,还装有4门30毫米炮、6枚水雷和12枚深弹70年代初建造的“图利亚”级水翼鱼雷艇达250吨,70年代后期建造的“巴布契卡”级则达400吨,航速竟高达50节。
100多年来,鱼雷艇无论在一次世界大战,还是在各种区域性海战或武装冲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不少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鱼雷艇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维修和使用,造价极其低廉,宜于大批量建造或购买。它体积小、吃水浅、机动灵活、不易被雷达捕捉,可依托岛岸、各种洞库、大小港湾进行隐蔽和待机,也可利用渔船或其他民用船只掩护,发起出其不意的突袭。从鱼雷艇的发展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吨位增大,由100~200吨增至300~400吨;数量减少,北约国家等在1971~1984年间不仅停缓发展,还淘汰了154艘鱼雷艇。前苏联1945年有485艘,到1984年却仅剩47艘。武器装备更新,除装备新型自导鱼雷外,还可装备导弹,从而导致100~450吨级新型导弹鱼雷艇的出现,这种艇除装2~4枚鱼雷外,还可装4~8枚反舰导弹。
8.冲翼艇
冲翼艇利用尾缘和两端侧壁触水,使气流在冲翼下表面完成阻塞而造成冲压升力。它将舰艇与飞机性能融为一体,可在水面或地面停泊与起降,又可掠水面或地面高速航行,因而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军用高性能艇。冲翼艇具有航速高,超低空性能好,不易被敌雷达发现,适航性好,机动性强,不受鱼、水雷袭击以及两栖性能好等特点。前苏联研制的“里海怪物”式冲翼艇长120米,宽40米,总重500吨,航程11260公里,最高时速300海里,飞行高度7~15米,可载800~900名战斗人员。冲翼艇具有广泛的军事用途,可在沿海、岛屿和海上编队之间实施快速机动与补给,可在两栖登陆中输送登陆兵,实施战斗支援或担负保护任务,可在海上编队中执行侦察、巡逻、反潜、布雷和救生等任务,装备导弹后,还可担负海上进攻作战任务。
9.气翼艇
气翼艇和气垫船十分相似,尤其是在流体动力性能、艇体材料与结构、动力装置与设备等方面更是大同小异。气翼艇按工作原理可分为三类:一是动力气垫式气翼艇,它通过风扇推进器所产生的气垫升力来使艇体升离水面;二是地效翼式气翼艇,它利用艇上机翼与运行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气压力来升离地面或水面;三是翼化艇身式气翼艇,它将艇身翼化,利用艇体本身高速航行时产生的升力使艇体升离水面和地面。气翼艇外形酷似飞机,航行时完全的升力使艇体升离水面和地面。气翼艇外形酷似飞机,航行时完全飞离水面或地面,能在0.8~30米高度进行高速飞行,并能在海面、码头等处停泊,因而是一种机艇合一的高性能运载工具。
气翼艇的主要特点是:航速高,达600~700公里/小时;机动性好,可在0~400公里/小时的速度范围内变动,也可倒退、静止悬停或徐徐前进,并具有良好的垂直起降性能;适航性好,可在任何海况下航行,具不受海浪的冲击和影响;两栖性能好,在水中可作排水式船低速航行,也可贴水面高速航行,亦可在冰面、雪地、沙滩、沼泽地等垫升飞行。气翼艇作为一种超低空飞行器在军事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它可作为大型导弹艇发射反舰巡航导弹,可作为登陆艇运送兵员、车辆进行两栖登陆作战,也可作为反潜艇使用吊放声纳进行反潜作战。此外,还可执行海上高速扫雷、布雷和快速补给任务。美国研制的一艘气翼艇达950吨,长78.3米,宽66.8米,最大航速740公里/小时,艇上装有反潜武器和防空导弹。此外,还建造了一艘619吨的后勤支援气翼艇,长72.5米,宽32.9米,巡航速度490公里/小时,有效载荷200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