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电子对抗飞机

 




  随着电子对抗的发展,除各种作战飞机上装有电子对抗设备以外,有些国家还装备了专门的电子对抗飞机。它们不仅现在是战争中实施空中电子对抗的“空中麻醉师”,而且将成为未来电子战的主力,只要对现有专用飞机加以扩展,提高性能,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电子对抗飞机,是专门用于对敌方雷达、无线电通信设备和电子制导系统等实施侦察、干扰或袭击的飞机的总称。分为电子侦察飞机、电子干扰飞机和反雷达飞机等。电子对抗飞机通常由其他军用飞机改装而成。

  电子侦察飞机。它通过对电磁信号的侦收、识别、定位、分析和录取,获取所需的军事情报。它装有宽频带的电子侦察系统。基本工作程序是:侦察系统收到信号后,测出信号源的方位和技术参数,显示在指示器上,同时加以录取;必要时,用数据传输系统,适时地将数据传送给己方指挥中心或作战部队。例如美国的EA-3B电子侦察机上,就装有覆盖1~10.75千兆赫的电子情报接收机、雷达频谱分析仪、雷达告警接收机和自动搜索及电子干扰系统等。

  电子干扰飞机。是专门用以对敌方防空体系内的警戒引导雷达、目标指示雷达、制导雷达、炮瞄雷达和陆空指挥通信设备等实施电子干扰,进行“麻醉”后,掩护航空兵突防的飞机。该机主要装有大功率杂波干扰机、无源干扰投放器和侦察、引导接受机。其基本工作程序是:接收机收到信号后,经计算机处理,引导施放有源和无源干扰。例如由A-6攻击机改装而成的美国EA-6B“徘徊者”电子干扰飞机,即以远距离干扰和护航干扰两种方式执行任务。该机翼展16.15米,机长18.24米,机高4.95米,起飞重量(带五个外部干扰吊舱)24703千克,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987公里。其主要装备有雷达欺骗装置、通讯干扰装置、战术杂音干扰装置、卡盘式箔片撒布装置等。其中,战术干扰装置由计算机控制自动把干扰天线对向目标,并在5秒内完成搜索、向机上人员指示构成威胁的所有目标。

  此外,该机在进行远距离干扰时,是在地空导弹射程之外实施干扰,支援在目标上空执行任务的己方飞机。在进行护航干扰时,通常是在攻击编队的正前方飞行,用敷撒金属条、红外诱骗弹和积极干扰等手段掩护攻击编队。

  反雷达飞机。主要用于袭击地面防空系统的火控雷达。机上装有告警引导接收系统、反雷达导弹和其他制导武器。其基本工作程序是:接收系统收到信号后,识别出雷达类型,测出其位置,发射反雷达导弹进行攻击。例如于70年代末陆续装备美军的美国FG“野鼬鼠”反雷达飞机,它的翼展11.71

  4米,机长17.77米,机高4.95米。主要装备有:雷达与导弹发射告警系统、最新式的双模干扰吊舱和干扰投放物系统。还可携带3~5枚反雷达导弹等。

  电子对抗飞机,最早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一些国家把功能单一的电子侦察或干扰设备装在轰炸机上改装而成。五六十年代,以美苏两家为代表的专用电子对抗飞机陆续投入使用,如美国的PV—7电子侦察机,前苏

  2联的图一16P电子侦察机等。但这些专用飞机还存在着覆盖频率范围窄、干扰功率小和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70年代以来,随着微波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对抗飞机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电子对抗设备性能有了很大提高;频率覆盖范围加宽 (侦察设备的频率从数兆赫到数100兆赫,干扰设备的频率从数十兆赫到数100兆赫),干扰功率加大(1000瓦以上),自动化程度提高(1名操纵员即可操纵机上全部电子对抗设备。)在这期间的诸多电子对抗飞机中,尤以美国的 EF-111A电子干扰机和前苏联的图-16

  “獾”-K电子战飞机最具代表性。

  EF-111A电子干扰机是美军实施远距离干扰、护航干扰和近距支援干扰的飞机。机上装有战术杂波干扰系统、欺骗性干扰系统、雷达告警接收机、无源干扰物投放装置和计算机等。是80年代乃至90年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战飞机。

  苏联的图-16“獾”—K电子战飞机,是图-16系列飞机的最新型电子情报飞机。该机装备有8~20千兆赫频段的“尘菌”搜索雷达,10~20千兆赫频段的“短喇叭”导航轰炸雷达和“蜂尾”机尾告警雷达等,也是目前较先进的电子战飞机之一。

  未来的电子对抗飞机将在现有电子战飞机的基础上,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机型的平台,进一步扩展频率覆盖范围,增大干扰的等效辐射功率,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对雷达袭击的命中率。同时也加强研制多用途无人驾驶电子对抗飞机。

  未来的核电磁脉冲弹

  1962年7月的一天,美军正在太平洋上的约翰斯顿岛上空进行核实验。一切进展顺利,核弹发射成功了。可是,令人们惊奇的是,核弹爆炸刚过一秒钟,距试验场800余公里的檀香山岛上,数百个防御报警器全部爆裂,瓦胡岛上的照明变压器被烧坏,檀香山与威克岛之间的远距离短波通信中断。与此同时,夏威夷群岛上美军的电子通信监视指挥系统全部失去控制和调节能力;警戒雷达故障不断,荧光屏上产生无数回波和亮点、电子战储存程序出现严重误差……事关重大,美国军方立即组织了调查,事后查明,“肇事者”竟是核爆炸试验所产生的核电磁脉冲!于是,人们对核电磁脉冲另眼相看了,一种未来的“电磁脉冲核弹”的设想也便由此孕育而生。

  可见,核电磁脉冲弹,就是利用核爆炸产生的射线与大气或某些材料中的分子、原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瞬时核电磁脉冲作为主要破坏因素的核武器。与一般核武器的不同点,就在于它以产生电磁脉冲为主,其他破坏因素影响很小,所以又有第三代核武器之称。

  我们知道核弹爆炸时,除产生光辐射、冲击波、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外,第五种效应就是电磁脉冲效应。

  当核弹在空中爆炸时,会产生极强的γ射线。这种具有高能量的γ射线可使空气发生电离,电离产生的电子以光的速度离开爆心,使爆心周围聚集了大量的正离子,形成强电场。电磁场在非对称条件下向外辐射,就产生了核电磁辐射脉冲。核爆炸的x射线、高能中子和其他放射性粒子与空气撞击时,也会激励出电磁脉冲。

  当对核武器进行技术改造,使其爆炸时将更多的能量转换成电磁脉冲,这样核武器就变成了专施电磁脉冲破坏的核弹了。

  核电磁脉冲的持续时间虽只有几十至几百微秒,但它的电磁场强度极高,爆炸瞬间可达每米几万至十几万伏;频率范围宽,可覆盖大部分军用和民用电子设备的工作频段;作用范围大,可达数百公里乃至数千公里;传播速度快,以光速向四周传播;脉冲上升前沿很陡,对各种电子设备威胁极大。

  核电磁脉冲弹,作为未来一种电子战的新型武器,按其作战范围和威力大小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型和战术型两种。国外也称为EMP型武器。

  研究表明,当100万吨当量的EMP武器,爆高在400公里时,破坏半径可达2200公里。当遇到金属物体时,能在金属表面感应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安培的强电流。它还通过窗口、孔隙、天线、电信线路、铁轨、金属管道等渠道,进入机场、指挥所、飞机、雷达、导弹、通信设备等内部,形成较强的脉冲电压和电流,能烧毁电子设备中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元件;使计算机存贮的信息被抹掉;使电力线路的保险丝烧断,从而造成雷达迷盲、通信中断、指挥系统失灵、武器设备不能启动、动力电网瘫痪等严重危险局面。

  此外,作为战术范围内电子战压制武器,人们可以将核电磁脉冲弹制成小型的炮弹、炸弹,在有限的空间进行电子压制。它可以像炮火那样,压制敌方的反坦克导弹系统,以掩护己方坦克集群的冲击;也可以像航空兵火力突击那样,压制地面防空导弹等兵器和反空降火力的机动,以保证己方空降部队的着陆;还可以像火力拦阻、封锁那样,破坏对方协同,割裂对方防御体系和相互联系等。总之,未来的核电磁脉冲弹将在战场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军事专家们对未来的核电磁脉冲弹的使用,作了这样一番描绘:激战前夜,A军防御地域内正在紧张地进行临战准备。突然,照明用电中断,指挥部一片漆黑,刚刚启用应急电源,又传来接二连三的报告:警戒雷达出现故障、无线电通信联络中断、电子计算机出现严重错误、指挥控制系统失灵……就在指挥员忙于应付这一片混乱局面的时候,B军轰炸机已突破防空体系。这是未来战争中,电磁脉冲武器用于实战时可能出现的情景。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对核电磁脉冲弹及其防护问题的研究,并已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